

故宫藏六件珍贵瓷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瓶器多为圆形,而此瓶通体呈八棱形,瓶颈修长,鼓腹溜肩,颈肩相接处凸起三道弦纹,足内刻有一“七”字。这件出自唐代越窑的青瓷精品为进贡朝廷的净瓶,即洗手所用。除造型独具匠心,此瓶灰白胎体施有一层极薄的清亮釉面,细腻致密,光色如冰似玉,又仿佛青翠纯净的湖水,自有沁人心脾之风。
1987年,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帐碑记载这批瓷器中有“瓷秘色碗七口”。而故宫所藏八棱瓶,与这批青瓷中的一件从造型到釉色近乎相同,故也被断定为“秘色瓷”。另据宋代的解释,因五代时吴越国钱氏政权规定,越窑烧造贡瓷的配方须保密,俗民不得使用,“秘色”之名才流传开来。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象地描写了越窑青瓷诞生之时的盛景,为后人留下无尽遐想。
2.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宋)
男童俯卧榻上,头上梳两绺小儿发,向左侧着的脸庞饱满清秀;身着印花长袍,外罩坎肩,头斜枕在交叉的手臂上,右手持一绣球,两足相叠俏皮地翘起,而其脊背恰好形成一个枕面。我国古人相信瓷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唐代以后,瓷枕成为流行的夏日寝具,这只兼具欣赏与实用价值的孩儿枕展现了这类瓷具在宋代所达到的空前艺术表现力。
定窑位于今河北曲阳县,始于唐代后期,由于出品瓷质精良,各地民窑均有模仿之作。作为定窑白瓷的典型佳作,孩儿枕的通体白釉极为柔和,光泽温润,色白而闪微黄。而此枕整体的流畅线条,底座床榻四面开光所印的螭龙和如意云头等纹饰,彰显了匠人的高超技巧。宋代景德镇窑虽也曾以孩儿形象制枕,但传世品极少,所以定窑此枕更显珍贵。
3.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北宋)
瓷樽是陈设用品,并非真正用作盛酒和温酒的器皿。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口圆腹直,平底承三足,外底有五个细小支烧钉痕。其纹饰简洁明朗,仅有外壁凸起的七道弦纹。在宋代的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中,汝窑以“青如天、面如玉”的青瓷而受到达官显宦的追捧,又因其烧制时期短、传世品稀少而珍贵。这件天青釉弦纹樽,让今人得以窥见汝窑鼎盛时期的工艺水平。
此樽内外均施有天青釉色,一种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的澄澈淡彩,釉面薄而坚,且温润如玉。细看之下,釉面整体错落有致地布着极细的开裂纹片,即“开片”——汝窑匠人通过高超的控制技艺,将这种高温焙烧中出现的釉表缺陷转化成天然的装饰。光照之下,釉中的零星气泡如星辰闪耀,而樽底的钉痕则透露出匠人之所以能通体施釉的秘密。
目前所知的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仅存两件,除故宫此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藏有一件。
4.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这件北宋后期烧造的御用花盆为六瓣葵花式造型,六条直线纹从盆底贯穿至折沿,腹深、圈足,盆底有五个渗水孔,外底刻一“七”字,是器形大小的编号。宫廷盆栽器皿铭文中,“一”意为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十”为最低或口径最小的。该盆内釉为灰蓝色,而外壁釉色所呈的斑斓紫红并非某种单一釉色,而是作为底釉的铁系青蓝釉和表面的铜系红釉叠加而成。
不同于主烧纯青釉或纯白釉的其他窑系,钧窑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窑变效果而闻名,在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制御器。钧窑发源地(今河南禹州市神镇)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这些自然资源为钧瓷釉变奠定了基础。如古人所写,“夕阳紫翠忽成岚”,钧瓷釉色如同黄昏光线下的紫色、青色,蒙着一层亦真亦幻的雾。而这只瓷盆,釉色不仅瑰丽,分布亦均匀细腻,在传世钧瓷中尤为珍贵。
5.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
此盖罐造型丰满端厚,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有狮纽伞形盖,其胎上薄下厚,质地细腻。
这一元代烧制的瓷罐于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融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比如其腹部四面开光内的镂花装饰生动呈现了四季园景,这在元代瓷器上尤为少见。
此罐也体现了元代景德镇匠人创新的制瓷技术——青花和釉里红的结合。尽管二者制作工序相同,但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而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制作青花釉里红需要对窑室十足精准地控制,烧成难度高,传世品少。如其他元代典型的瓷器,此罐纹饰满布器面,包括罐盖的青花莲瓣纹、卷草纹,肩部的垂如意云头纹等,纹饰虽繁复,却层次清晰、构图均衡,在青花和釉里红的交相辉映中,呈现出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
6.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
光素莹润的青釉泛出淡灰,外壁的两组纹饰捕捉了秋日的乡野小景——几只彩蝶在花草山石间蹁跹,杯外底的双行款“大明成化年制”说明,这对胎薄如蝉翼玲珑酒杯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朱见深命景德镇匠人所制。
上世纪40年代,古玩店老板孙瀛洲在一间当铺初见两只小杯,一眼断其为宫中流出的珍品,不惜重金买下。新中国成立后,孙瀛洲将私藏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全世界仅存一对的斗彩三秋杯由此成为国之重宝。
斗彩之“斗”,实为明代景德镇工匠创新的工艺,始于宣德年间,成就于成化时期。匠人先用青花钴料在素坯上勾画轮廓,以1200至1300摄氏度高温罩釉烧制后,再根据纹饰填入3至5种彩料,二次入窑低温烧制,使淡雅的釉下青花和浓郁的釉上彩形成斗妍之美。三秋杯上的蝶翅便以釉上彩所绘,其中一种独特的姹紫色,据称是烧造时出现色疵偶然所得,因此后世匠人难以复制,可谓明成化斗彩的绝唱。
(故宫器物部研究员冯小琦推荐。实习记者张宇琦、李文、常雅倩整理。本文图片由故宫博物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