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谷业凯 姚雪青“这里瞄准的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前沿技术。”
全国两会前夕,位于江苏常州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正与科研人员抓紧商量产品测试,“我们要在一个月内拿出新样品”。
去年全国两会上,高纪凡就推动中国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向习近平总书记作汇报。发言时,他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身份,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
“你们这个实验室设在什么地方?”总书记问。
“在常州和上海都有,我们是企业和大学联合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应用研究。”高纪凡答。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纪凡反复琢磨这句话的深意。从北京回来,他马不停蹄赶到实验室,和科研人员来了次“头脑风暴”。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大伙儿的意见很快取得一致。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贯通,天合光能走上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一年来,实验室加快发展,三个月内4次打破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光电转换效率每提升0.1%都很难,我们凭借研发积累,不断逼近‘极限值’。”高纪凡说。
新的创新布局也在展开。眼下,实验室200多名科研人员正推进下一代光伏技术研究,在晶体硅、钙钛矿和三五族太阳能电池等方向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高纪凡说,总书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前加了“因地制宜”四个字,对此他感触很深。
天合光能所在的江苏,正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拥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主要产品产量和产能已连续1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多重因素叠加,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高纪凡说。
江苏锚定光伏产业,在政策上精准支持、因势利导。
高纪凡深有体会:“比如,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光储一体化被视为光伏行业发展的‘新赛道’。但究竟该往哪儿走,我们一度心里没底。”
江苏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大力引导支持光储产业发展,让天合光能很快找准了发展方向。
“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成本‘大头’,也是影响储能安全的关键因素,我们瞄准电芯研发,相当于抓住了储能产品的‘牛鼻子’。”高纪凡说。
政策给力,研发对路,天合光能在电芯能量密度等方面持续突破。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新一代柔性液冷电池舱、大容量电芯等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正当他们为开辟新商业模式而苦恼时,江苏又适时开辟了绿色电力交易市场通道,为光储产业拓展了市场空间。如今,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收入已超公司整体营收30%,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这让高纪凡对“因地制宜”有了更深的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地方面临的情况经常是不同的。要从实际出发,看准了再抓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