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争抢哪吒“故里”?“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

作者: 韩朝阳 与归 刘丽

各地争抢哪吒“故里”?“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0

随着2025年春节贺岁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创造新的票房“神话”,一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哪吒“故里”争夺战在多地拉开帷幕。

有的地方打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牌子,有的地方以“哪吒祖庭”自居,还有的地方深入分析了“陈塘关”与当地的相关性……总之,各地都希望通过传说故事和地理符号的梳理认证,将这一神话形象与地方文化深度绑定,乘势而上打造一场“文旅盛宴”。

我们不禁要问,类似哪吒“故里”之争的“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

各地证明哪吒是“自己的娃”

2025年春节假期还没结束,“天津文旅”就上班发文:哪吒闹海在天津陈塘。

之后的每一天,“天津文旅”更是不断挖掘电影中的天津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陈塘关就在天津,哪吒是河西陈塘庄人”;“影片中做藕粉的大叔、阿姨和章鱼将军等角色一口地道的天津话,且为这几个角色配音的演员龚格尔是天津籍电影人”。

紧接着,安徽蚌埠“绷不住了”。

“安徽文旅”发布消息:哪吒很可能是在安徽蚌埠固镇“闹的海”,称该地从村头到渡口,说起哪吒无人不知,还有很多以哪吒为主题的雕像和墙画,并称哪吒闹海的传说在当地世代流传,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蚌埠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固镇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王中华指出,在《封神演义》中,哪吒降生于陈塘关,七岁时于九湾河戏水,引发与龙王的争斗。而在固镇县刘集镇,浍河从固镇至澥河入浍口共有九道大湾,故俗名九湾河,与小说中“九湾河”的描述如出一辙。九湾河南岸,至今留存“陈塘渡”地名,相传为陈塘关旧址。

此外,《封神演义》中哪吒离奇出生——肉球降世,与明代《中都志》中记载的陈抟老祖出生方式惊人相似;九湾附近的五河口曾流传“屠蛟”故事,民众因水患围剿潭中恶蛟,这一情节与哪吒大战青、白二龙相似;而当地蟹河(后改为澥河)因盛产螃蟹得名,也极有可能为小说中“虾兵蟹将”提供了灵感。

被誉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四川宜宾,也于2月6日携哪吒行宫、龙太子“骸骨”等20余处哪吒实景“参战”。

“宜宾青年”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哪吒“老家”,就在宜宾》称:“相传,宜宾南广镇陈塘关是哪吒出生地。南广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龙脊石是由龙王三太子被哪吒打死以后的尸骨化身而成。”并列举了哪吒洞、哪吒行宫、天池公园还生阁、灵鹫山鹫州塔(旧州塔)等哪吒元素的文旅地标。

宜宾人纷纷表示:“哪吒就是‘宜宾娃’!”“哪吒闹海,闹的是宜宾的长江!”“龙太子的龙脊石还在陈塘关下的江面!”

IP背后的巨大流量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神话人物,哪吒并非真实存在,也不存在所谓的“故里”,各地“抢吒儿”,更多是想借着影视IP热,宣传城市文旅。

各地争抢哪吒“故里”?“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1

各地争夺名人故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前已经有很多地方争夺“李白故里”“杜甫故里”“诸葛亮故里”。后续,连神话、小说里的人物也成为被抢夺的对象,比如“梁山伯故里”“武松故里”“牛郎故里”等等。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大火,让山西古建等全国多个省市的访古旅游出圈。

旅游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争抢热点文化IP,可以快速吸引公众关注,显著提升游客流量,短期内成为爆款产品,不失为旅游市场营销的一种灵活有效行为。

各地争抢哪吒出生地,目的是要蹭《哪吒2》的热度,借助哪吒IP打造热点旅游目的地,激活当地文旅市场,其出发点无可厚非,效果也立竿见影。例如,今年春节假期,河南省西峡县的陈塘关遗址公园,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00%,周边民宿一房难求;四川省宜宾市共接待游客达738.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93亿元。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的哪吒小镇近期也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游客接待量增长了30%。

发掘文化内核为首要

在热度之外,如何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哪吒”的IP价值,让“吒儿”走得更远,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人们之所以喜爱哪吒,主要是因为哪吒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文化标签引起了情感共鸣。哪吒的形象展现了忠诚、孝道、义气和担当的价值理念,呈现出打破不公平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斗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之一。

各地争抢哪吒“故里”?“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2
四川宜宾市境内的哪吒行宫

另一方面,《哪吒》系列电影的爆火本身就给出了答案。真正需要去“争”、去下功夫的,是不断通过精益求精的技术手段和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有数据显示,电影《哪吒2》的制作团队达4000多人,制作成本投入超5亿元;全片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达1900余个,占比近80%,有的特效镜头打磨时间长达3年。除了这些技术数据,《哪吒1》(即《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哪吒2》中“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激情,都在守正创新中使古老的神话传说“脱胎换骨”,跃升为激荡人心的时代力量。

在“哪吒”现象中找到文旅发展的新出路,绝不是简单地“蹭热度”“争名分”,而是需要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的时代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故事与价值。哪吒之所以穿越千年还依然能绽放光彩,不在于他诞生的具体坐标,而在于那份不断迭代的精神力量,与其纠结哪吒“户籍”,不如多去发掘文化内核。

“哪吒”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小部分,下一个现象级的“神话”会出自何处?探寻宝藏的钥匙或许就在更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领悟里。

(摘编自《合肥日报》《半月谈》《光明日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