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籺香

作者: 邱桂丽

当冬至的脚步不紧不慢向我们走来,散落各地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无数远行八方游子的情怀。熟悉的味道总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那是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在钦州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上,有一种食物,它用稻米等谷类碾粉或磨浆,与不同配料交织成一份份软软韧韧的佳肴,这便是籺。

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又充满韵味的字眼,仿佛在低吟浅唱,它缠绕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成为了这片土地独有的标签,更是连接我与故乡的脐脉。

米麦的碎屑,多用指粗食,正如古诗所言:“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它泛指稻、麦等的籽粒,却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米粉、薯粉等食材巧妙融合,制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美食。在钦州这座岭南千年古城,籺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时光里的籺香0
蒸好的一个个大笼籺

常常听父亲讲关于籺的故事。相传茂名地区曾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然而,一群躲避战乱的人们发现了这片丘陵连绵、了无烽烟的土地,他们扎根于此,开荒种作,繁衍生息。在初时,他们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粮食,他们便将其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后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成功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了庆祝丰收,也为了调换口味,他们便按照先前的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便是最初的籺。

随着时间的推移,籺的制作技艺逐渐完善,口感也更加丰富多样。人们开始用糯米粉代替梗米粉,因为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年复一年,籺便逐渐成为了钦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记忆中的籺,总是与节日和喜庆紧密相连。春节的寿桃籺和大笼籺,寓意着长寿与吉祥,圆圆满满;四月八的簸箕籺,吃了寓意去除不洁,保留精华,收聚福气、财运和吉祥;端午的古粽籺(裹粽籺),包裹着糯米与粽叶的清香,也包裹着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还有那日常里随处可见的灰水籺、木薯籺、鸡屎藤籺、煮(汤)籺、薯包籺、生菜籺(菜包籺)、糖板籺、糖心糍……她们或甜或咸,或软糯或筋道,口感各异,却都散发着同样的诱人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在众多的籺中,大笼籺无疑是钦州最为独特的一种。与其他籺相比,大笼籺最大的特点便是大和重。每当提到大笼籺,钦州人的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浓浓的年味。对于钦州人来说,大笼籺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小吃,更是一种专属的年味,是几代人情感的传递和婚姻幸福美满的寓意。它象征着年年高升,更是钦州本土美食文化的代表。

岁岁年年,大笼籺在钦州人的心海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举足轻重的光芒。它不仅是新娘第一年回娘家拜新年的首选珍馐,承载着对新生活的美好祈愿与对娘家亲情的深深眷恋;更是举办重大白事如做斋、烧三年时的上选供品,寄托着对逝者的无尽哀思与缅怀之情。如古诗所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大笼籺以其独特的方式,穿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元素,展现出更加时尚与活力的面貌。

由于大笼籺用圆型的笼具精心烹制,其形圆满,其意深远,隐含着所做之事圆圆满满、和谐美满的吉祥寓意。因此,在钦州沿海的村落,无论是红事的喜庆洋洋,还是白事的庄重肃穆,大笼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如同一道桥梁,沟通着人间的悲喜交加。

乡情是最淳朴的。每当这样的时刻来临,乡里乡亲不约而同张罗起来,大家忙着准备制作大笼籺的各式食材与精巧工具,有人淘糯米,有人搅拌芝麻和糖馅,村头村尾都弥漫着糯米与馅料的馥郁香气,仿佛连时间都为之驻足,沉醉在这份古老而又温馨的传统之中。而现代科技也为这份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有些家庭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搅拌器和蒸锅来制作大笼籺,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保证了口感的统一与卫生。同时,一些年轻的厨师们也开始尝试将大笼籺与现代食材相结合,比如加入蓝莓、抹茶等现代口味的馅料,或是将大笼籺做成小巧精致的便携式点心,让这份传统技艺焕发出更加时尚与多元的魅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笼籺,便是这人间烟火中最温柔的一笔,它不仅温暖着每一个钦州人的心房,更以它独有的方式,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制作大笼籺的过程,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民俗画卷,繁琐而精细,承载着钦州人对传统美食的深情与执着。正如古诗云:“巧手烹调百味香,匠心独运传四方。”

时光里的籺香1
刚出锅的大笼籺

咸的大笼籺,汲取了自然的馈赠——灰水的精华,那灰水仿佛是大地的低语,赋予了籺一种质朴而深邃的风味;而甜的大笼籺,则是以糖为媒,甜蜜丝丝入扣,恰似古人所吟:糖霜蜜饯美可珍,玉食琼浆胜瑶酒。灰水做的,人们称之为灰水籺,它带着岁月的沉淀,每一口都是对过往时光的回味;糖做的,则名曰大糖籺,甜蜜中带着生活的温馨,如同生活中的小确幸。

大笼籺,以其硕大无朋而闻名遐迩。每个大笼沉甸甸的,重量在20至40斤之间,宛如一座座承载着丰收与希望的小山。儿时,母亲在制作时,将粳米与糯米按比例精心搭配,打成细腻的米粉,那米粉如同雪花般洁白无瑕。随后,她们巧妙地加入适量的灰水或糖水,轻轻搅拌,直至米粉与液体完美融合,宛如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接着,将这搅拌好的米粉缓缓倒入竹编而成的圆形笼中,那竹笼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带着淡淡的竹香。最后,将装满米粉的笼放入大锅中,用文火慢蒸,直至籺体饱满,香气四溢,恰似古人所赞:“蒸煮煎熬皆美味,人间烟火最动人。”

而大糖籺是大笼籺的一种。制作时恰似一场穿越古今的味觉盛宴。其讲究之处,非言语所能尽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母亲每次备料之时,都会从米缸里精选20斤粳米与糯米,大概3:7,放入石磨细细研磨,化为如云似雪的米粉,又取10斤红糖,那红糖色泽如琥珀,甜而不腻,恰似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所描绘的:“蔗浆甘似醍醐味,玉液琼浆胜瑶酒。”一切准备就绪,只待那巧手施展魔法。

所需之器,只是一个竹编而成的圆形笼,高约25至30公分,直径约80至100公分。竹条交织间,透出淡淡的竹香,仿佛能嗅到山林间的清新与自由,有种“竹篱茅舍自甘心,不问人间争宠辱”的感觉。

盼吃,是最难熬的,眼巴巴看着母亲在忙乎。

在那悠长而缓慢的时光隧道里,盼吃,仿佛成了一种细腻而微妙的情感纠葛,缠绕于心,难以名状。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斑驳的灶台上,金色的光辉与升腾的炊烟交织出一幅温馨而又略带几分焦灼的画面。我,就像是一个被无形绳索牵引的孩童,眼巴巴地,目光中充满了无尽的渴望与期盼,紧紧锁定在母亲那忙碌的身影上。

开始制作时,母亲的双手如同轻盈的舞者,演绎着一曲关于味蕾与情感的交响乐。她先将红糖置于铜锅中,慢火熬煮,直至其化为粘稠的糖水,再静置放凉,糖水如琥珀般晶莹剔透,甜香弥漫。随后,将这甘甜的糖水缓缓倒入米粉之中,双手轻揉,直至米粉与糖水完美交融,化为一个光滑细腻的粉团,仿佛揉碎在浮藻间,又似乎在诉说着即将诞生的美味秘密,让人心生向往,却又感觉遥不可及。

接着,将花生油煮沸,待其冷却,油香与糖香交织,为大糖籺增添一抹独特的韵味。然后,再将粉团放入大锅中,不断搅拌,适时加入糖水,直至粉团变得光滑而有弹性,宛如凝脂,这一过程,仿佛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母亲的专注与热爱。

我站在一旁,双脚仿佛生了根,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那份对食物的渴望,如同干涸土地对春雨的期盼,热烈而又迫切。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像是无形的钩子,勾起了我肚子里的馋虫,它们开始不安分地蠕动,发出阵阵微弱的抗议。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充满了煎熬与期待。我看着母亲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母性的光辉,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酸楚。那是一种对母亲辛劳的心疼,也是对即将享受到的美食的无限憧憬。

时光里的籺香2
寿桃籺

终于,盼到母亲将煮熟的粉团倾倒入那竹编的籺笼中,她用还沾有糯米粉的双手轻轻抹平其表面,宛如铺展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待其冷却,大糖籺便大功告成,其色如琥珀,其香扑鼻,口感滑、软,味甜,非常爽口。每当大笼籺出炉时,整个屋子都会弥漫着淡淡的米香和甜香。我们几姊妹就迫不及待地切开大糖籺品尝,那软糯香甜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有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甜香之感。而现在口味越来越多,很多人做大糖籺的时候也会加上红枣、芝麻做点缀,咀嚼时不小心咬到芝麻,香气瞬间迸发,吃起来特别香!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我们钦州有个习俗,新娘第一年回娘家拜新年时,大都会选用大糖籺作为礼物。而且一般做两笼成一对,寓意着好事成双。听母亲讲,以前没有现在交通工具多,全靠挑担。拜新年时,一般都是新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一对大糖籺走在前面,新娘子羞答答、甜蜜地跟在身后,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羡慕不已。按照传统习惯,如果是两笼大笼籺,女方家可以留下一笼分给亲戚,返回一笼给婆家。如果是一笼,则切下一半返回给婆家。这样不仅体现了常来常往的习俗,更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祝福。

拜新年时,女方亲戚都要分上一份大笼籺。用大笼籺送礼,寓意着分享和祝福。无论吃多少,重在礼数和心意。如果做小了还不行呢,会被娘家人认为婆家不够真诚和慷慨。在当今这个小吃、零食琳琅满目的时代,大笼籺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

所以,每年春节前夕回到老家,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淡淡的米香和甜香,亲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大笼籺,谈笑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时光里的籺香3
四月八的垃圾籺
时光里的籺香4
簸箕籺
时光里的籺香5
大大圆圆的大笼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籺香,它诉说着钦州人的故事和情感。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和童年的欢笑,都随着这一缕缕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每当远行他乡时,那一份份熟悉的味道总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它们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怀抱,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回到那个充满欢笑和温暖的故乡,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籺香和那份深深的乡愁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时,那份淡淡的乡愁便会在心中悄然升起,那份对籺香的渴望便如同潮水般涌来。它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我会想起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她那双巧手如何将简单的食材变成一道道美味的籺。那些籺,不仅滋养了我的身体,更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

当我在仰望星空时,总是在心中默默祈愿:愿那份独特的籺香能够永远伴随着我,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岁月如歌;愿四季更替时,无论世界多么喧嚣和复杂,总有一片土地、一种情感在等待着我去回归和守候。

上一篇: 从中卫到腾格里沙漠
下一篇: 回到拉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