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拉萨

作者: 杨跃清

渴盼已久的布达拉宫,终于映入了眼帘,队友们内心的激动如潮水般汹涌。有人提议暂缓入住酒店,让车子先绕布达拉宫行驶一圈,有人则建议前往拉萨广场小憩,细细品味高原之城的夜景。是啊,拉萨,布达拉宫,我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亲眼看见你那庄严神圣的容颜。而我,更像一个漂泊已久的游子,看到布达拉宫在深邃的夜色中,被暖色灯光点缀得如星辰般璀璨,心中涌起一股归家的温暖。

我们住进预先订好的酒店,在拉萨街头享用了一顿简朴的晚餐后,便早早歇息。明日,我将与高原上第一缕晨曦一同苏醒,在初升的阳光中聆听这个古城的梵音祷唱,沐浴在它那倾城的日光之下。

大昭寺与八角街

回到拉萨0

在桑烟弥漫的大昭寺前,很多磕长头的藏民早赶在我们之前,呼啦啦磕倒一大片,那份虔诚,让站在旁边的我不知所措。该像他们一样地跪拜?还是该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若选择跪拜,我的虔诚远不及他们;若选择记录,又恐惊扰了他们,我只好呆呆地站在一旁,心中满是惶恐。此时的大昭寺大门紧闭,工作人员尚未上班,但等待进寺的游客已排成长龙,还有许多手持经轮和佛珠的藏民,按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大昭寺转经。

转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信众们最实用、最便捷的精神践行活动。它的神圣与普及,让藏地民众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和幸福感。这些转经者多为身着藏袍的老年人,也有穿牛仔裤的青壮年男子带着小孩,磕着等身长头,一步一拜。他们对信仰的坚定与虔诚,令人动容。我和女儿跟随其后,心中充满敬意。这样的场景后来在青藏公路上也曾遇见,它如同一道特殊的风景,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是感动,是惊讶,是震撼,或是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西藏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这首歌描绘的正是佛教信徒从千里之外磕长头朝圣的经历。那些信徒们来自藏区的各个角落,以自己的身体丈量着脚下的土地,每走几步,便磕一个等身长头。他们容颜憔悴,衣衫褴褛,口里喃喃有声,一手套着一个木制的似手套般的木板。在跪拜之前,手里的木板先拍一下,然后俯身、贴地、立起,整个过程动作流畅。他们在朝圣的路上不断前进,不断祈求。他们的祈求并非为了得到如愿的报偿,而是希望能继续虔诚地奉献。据说,许多信徒为了能够抵达这里,他们变卖家产,拖家带口,历经数月、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数千公里的漫漫长途,一路卧冰尝雪、雨淋日炙,但他们从不言弃,眼神坚定,笑容中透着幸福安详。这样的修行方式,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猜透他们究竟具备了一种怎样的耐力和毅力!

回到拉萨1

藏民们围绕大昭寺转经的这条路线,就是拉萨著名的八角街(也称八廓街),是一条承载着1300多年历史的老商业街,也是拉萨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风土人情的集结地,它将宗教文化与市场经济完美融合,逐渐成为许多“藏飘”的栖息地。与同为高原城市的丽江相比,无论是海拔高度、精神高度,还是历史的厚重感,八角街都要显得更加沧桑与硬朗,因此吸引了无数艺术家、文艺青年和驴友,让他们不自觉地深深爱上拉萨,爱上这里。

提及八角街,不得不提一个店铺——玛吉阿米。说到玛吉阿米,又不得不提一个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关于仓央嘉措,网友唯乙安曾言:“有一个人,穷其一生,在佛界挖了一个洞,通往爱情。”那个人,正是仓央嘉措。那个洞,就挖在玛吉阿米,也挖在所有追求纯真爱情、崇尚自由之人的心上。作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此刻,他或许正游荡在八角街上,隐匿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

回到拉萨2

西域苦寒,高绝苍凉,仓央嘉措站在世界的顶端,用优雅的姿态歌唱爱情,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视尊位与权利如粪土,将爱情和快乐写于掌心,用一首首火焰般燃烧的诗歌点燃了历史的悲剧,在肮脏血腥的权力斗争中保持自己圣洁的灵魂。

如今的玛吉阿米已演变为一家中西餐厅,据说还在北京开设了分店,对这些纯商业化的地方我没兴趣,也没打算踏入。我要寻找的玛吉阿米早已封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深藏于我内心的隐痛里。我在八角街上缓缓而行,整条街道如同一个繁华闹市,只是多了桑烟、经幡、转经筒和跪拜的人群,这是拉萨独有的,也是八角街独有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摊贩云集,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弥漫着浓郁的藏文化气息。转经的藏民一拨又一拨,各种肤色的游客熙来攘往,时光在此交错,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我邂逅了许多如我般孤寂迷茫的眼神。或许,我们都是在寻找,寻找一片可供灵魂歇脚的地方,来安放一颗在凡俗生活中疲惫的心。抵达,是我们心中无尽的向往,对于每一个试图审视内心、勇敢直面自我的人来说,抵达西藏、抵达圣域高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

回到拉萨3
回到拉萨4

走得有些累了,我在靠墙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看悠悠桑烟升入蓝天。那一刻,八角街的繁华喧嚣在我周围慢慢隐退,我眼中只剩下宝石般湛蓝的天空、悠悠白云和那自由伸展的灵魂。

通往佛界的大门在既定时间内“吱呀”一声洞开了,我们随着密集的人流涌入大昭寺。那一天,似乎是当地的一个节日,人特别多,游客与藏民分道而行。刚踏入寺门,我和女儿便被汹涌的游客冲散。我试图联系女儿,然而寺内人头攒动,导游的讲解声此起彼伏,喧嚣中根本听不见手机的声音,我们只好各自游览。都说佛门是清静之地,但在大昭寺,无论你站在何处,耳边总是充斥着导游的解说声。所谓的“清静”,在这里竟成了一种奢侈。

随着拥挤的人潮缓缓前行,我终于来到释迦牟尼佛前,整个大昭寺内环境昏暗,唯有释迦牟尼佛龛灯火通明。这尊由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到西域的12岁等身金像,被无数盏明晃晃的酥油灯照着,也被无数朝圣者以虔诚的目光仰望着。佛眉弯如月,双目微闭,拈花而笑,慈祥满面。在暖色灯光映照下,这张面孔充满了生命力,仿佛真有温暖的血液在流淌。

拜完释迦牟尼佛后,我急切地寻找女儿。一楼、二楼、三楼,我逐一参观每间佛堂,礼拜每一尊佛像。看到很多藏民手提热水瓶,起初我疑惑大昭寺内是否缺水,直到进入寺内才明白,原来热水瓶中装着的,是为佛前添灯的酥油。他们一尊尊佛像拜下去,再一尊尊佛像前添上酥油。昏黄的油灯照在佛像上,也照在藏民的脸上,满是幸福安宁。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游客硬生生闯入,他们随时可以安静地与佛对话,与自然对话。

找到女儿后,我们折返回来,仔细聆听导游的讲解,然后在一些壁画和唐卡前驻足凝望。那些壁画和唐卡,大多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事迹,也有古典经文中的故事与传奇,诠释了画师们对宇宙与人世的深邃见解。尽管时光的磨砺使它们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依然能窥见当年的华丽与精美,斑驳的痕迹中透出历史的厚重。因贴在光线暗淡的寺院,整个墙面看上去,似乎是从时光深处的某个角落,被一种神秘力量打捞出来的。这是学美术的女儿最想看的,我虽不懂得如何欣赏,但还是被那饱满流畅的线条、画中人物的神情以及故事场景深深吸引,久久驻足,流连忘返。想啊,画师们将自身信仰中的理想、爱与美好,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精湛的技巧融入画中,创造出这些举世无双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信仰的敬仰和礼赞。

与队友们会合后,我们品尝了一顿具有藏族特色的午餐。纯正的酸奶、酥油茶、牦牛肉、藏香鸡、手抓羊肉等美食一一摆上桌。我们用餐的饭馆位于玛吉阿米餐厅的斜对面,坐在楼上的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八角街和玛吉阿米全景。阳台宽敞,种满了鲜花,艳丽地绽放着,旁边的桌子坐满了说外国语的游客,偶尔传来一两声轻巧的笑声。队友们也在插诨打科、轻声谈笑,领队则摆弄着他手中的相机,不时为我们按下快门。我陷在宽大的椅子里,女儿坐在一旁画画,正午的阳光透过楼顶的玻璃直射下来,温暖得让人昏昏欲睡。都说高原阳光炽烈,紫外线极强,但我在西藏期间未作任何防护,也并未带两朵“高原红”回家。我很喜欢盛夏里拉萨的气候,不冷不热的。假若能在这里住上三五个月,假若能租下这个阳台,我想我会怀抱吉他席地而坐,对着八角街这一街繁华细眯着眼自顾自弹唱;或者煮上一壶浓香的酥油茶自斟自饮;抑或者在高原温暖的阳光下发发呆,睡个自然觉,该有多美。

下午,我们又逛了一阵子八角街,随后在拉萨公园的柳树下静坐,看放生羊悠闲地爬树(在拉萨的街头或公园,常见山羊自由溜达,称为放生羊),看布达拉宫雄伟的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看高原上的风卷着云朵一同飘荡,看时光在这座高原古城中缓缓流逝,看远去的历史人物和画面,似一片片落叶从历史长河中幽幽漂来……

布达拉宫

晚上,我和女儿徜徉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夜晚的布达拉宫是整个雪域高原上的一座灯塔,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尽显无与伦比的高贵和奢华。它与高高的红山融为一体,像一尊塑了金身的巨大佛像,端坐在无边的空旷里。闪烁的金顶在浓黑的夜幕中,偶尔划出一道神秘的光芒,引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将脖颈拉伸得老长。广场上也是灯火通明,江苏路、北京路等主要街道的霓虹灯、广告灯连成一片,像灯的海洋,将拉萨的夜渲染得繁华而热闹,温暖而明亮。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异域高原,很容易让人迷醉,灵魂如风飘荡。

刚回到酒店,领队一脸喜色地通知我们,明天去布达拉宫的门票已搞定。我们齐声欢呼,满怀期待。

次日清晨,我们早早赶到布达拉宫门口,布达拉宫要九点才开门,领队安排我们提前排队,以便在严格的安检中不浪费太多参观的时间,事实证明这点是明智的。

拉萨的早晨晨风凛冽,寒气重,我们在那张威武森严的大门前站了将近两小时,才得以放行。布达拉宫的安检之严密,确实令人咋舌,不仅禁止携带相机,连一瓶矿泉水都不可以,手机也必须关机。宫内的参观路线是固定的,人多得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跟着导游的解说一路参观,在一个多小时内如同在梦幻世界转一圈,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西藏政教合一权力的核心。传说中,这座宫殿最初由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经五世达赖喇嘛之手重建。令人惊叹的是,整座宫殿仅使用了土、木、石、草等几种原始材料,却能够屹立千年,经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

回到拉萨5

我们参观的主要是红宫,宫内鎏金溢彩,富丽堂皇,走进每一个宫殿,都可闻到一股沁人的藏香味和酥油灯燃烧的灯油味。这些酥油灯层层叠叠,色彩斑斓,千百年来一直燃烧着生命的信念、心中的坚持。面对众多的佛堂、灵塔和一尊尊精美的雕像,这种非人间的超凡脱俗展现在眼前,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样的美和庄严肃穆。各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均由黄金打造,并镶嵌着各种罕见珠宝。黄金和宝石的使用量,是根据达赖喇嘛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不同。用量最少的为375公斤(具体是哪一代达赖喇嘛已记不清,只知道他年纪轻轻便已离世),而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则使用了3721公斤黄金,并镶嵌了上万颗稀世珍宝。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的贡献最为卓著,与内地皇帝的交往也极为密切,可以说,布达拉宫今日的辉煌,五世达赖喇嘛功不可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