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至18世纪绘画中的亚历山大

作者: 臧蔓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人物凭借其卓越的战略思维和非凡的魅力,以远见和雄心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机遇,也塑造了其命运。

亚历山大大帝就是其中一位不得不提到的杰出人物,这位马其顿国王在公元前4世纪将希腊文明推向了最辉煌的巅峰。

公元前333年,在马其顿对波斯帝国的战争中,亚历山大大帝成功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迫使他仓皇逃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尔贝拉战役(The Battle of Arbela),又称高加米拉之战(Battle of Gaugamela)。

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亚历山大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他巧妙运用方阵阵型和骑兵冲击,并利用佯攻制造混乱,成功击败了大流士的庞大军队,征服了波斯帝国的核心城市——巴比伦、苏萨(Susa)、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这场胜利使他成为波斯帝国的真正统治者,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征服者的伟大传奇。

17世纪的著名历史画家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 Le Brun)曾绘制了一张大型历史画《阿尔贝拉战役》(The Battle of Arbela)来展示这个壮阔的历史瞬间(图一)。通过这一题材,勒布伦将亚历山大的勇猛和智慧刻画得惟妙惟肖,展示了西方军事史上的经典胜利。

在画作中,马其顿军队骁勇善战,而波斯军队溃不成军,四散逃窜,形成了鲜明对比。亚历山大位于视觉中心,周围环绕层层叠叠的士兵和战马,他们极具动势。近处是散架的车马和受伤的士兵。远处烟尘飞扬,天空巨鸟惊起。勒布伦运用了金字塔式构图,这种画面上的稳定感体现了古典主义对平衡与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画家善于刻画细节,尤其是对盔甲和服饰的描绘丰富且细腻。波斯军队身着东方异域服饰,珠宝散落一地,表情流露出恐惧与慌张,象征了奢靡和脆弱。而亚历山大的军队有坚硬的盔甲,纪律严明的军队,象征了马其顿军队的强大力量。他还善于人体解刨学,注重人物的体态结构和肌肉走向,强化人体动式,以增加战争的悲壮感。

这幅作品展现了勒布伦对宏大历史叙事、戏剧性构图和权利象征的极致追求。他的创作强调理性、秩序与崇高,属于法国古典主义绘画中重要的作品之一。而此作品又饱含戏剧冲突,对繁琐细节和人物动态着重刻画,具有巴洛克的艺术特点。他的这幅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新古典主义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勒布伦生活的时代正是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的时代。作为路易十四的御用画家,当然要为皇室服务。勒布伦所描绘的这幅巨作,正是体现了亚历山大的勇气和力量,与路易十四君权神授合法性的意图不谋而合。作品中亚历山大的胜利者姿态,雄壮的战马都是古典英雄理想化的经典图示,呼应当时君主意图树立的威严。

17至18世纪绘画中的亚历山大0
图一

亚历山大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于公元前356年出生于希腊北部城市佩拉(Pella)。他在年仅12岁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勇气。他成功驯服了一匹无人能骑的烈马。他敏锐地发现,这匹马害怕自己的影子。于是亚历山大迅速调整马头,使其面对太阳,成功将其驯服。

在这之后,这匹马成为他最喜爱的坐骑,陪伴他征战沙场。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征战印度的一次战役中,布西法拉身负重伤,最终死去。为了纪念这匹战马,亚历山大以它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曾被他征服的城市——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布西法拉(Bucephalas)。

亚历山大与布西法拉之间的故事,传颂千年。18世纪晚期,尼古拉·安卓(Nicolas-Andre Monsiau)将他们的故事绘制了出来。(图二)

17至18世纪绘画中的亚历山大1
图二

在这幅作品中,亚历山大形象完美,肌肉细条饱满有力。画家笔触精准,刻画出了具有雕塑般质感的主角形象,这是对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的复兴。光线集中在人物身上,形成了戏剧性的光影效果。而远景的群山与希腊式建筑为整个画面增加了神秘感、空间感与历史氛围。

画面突出人物和马匹的造型和动势,采用对角线构图,使画面极具张力。亚历山大右手牵缰绳,左手向上仰起,双腿有力地钳住马腹。身上古希腊风格的红色服装松弛且优雅,突出勇猛的同时,体现其由内而外的冷静形象。前方布西法拉前蹄高高扬起,散发着狂野的光。马匹的鬃毛随风飘荡,马头昂起,身上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

画家在紧张与控制之间,达成了动态平衡。这正是欧洲新古典主义提倡的理性的英雄主义精神,用智慧战胜恐惧。作品借古喻今,通过历史再现,启发世人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度思考。

亚历山大从小便展示出聪明智慧。他对希腊精神和文化怀有深深的敬仰与热爱。他师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深受其哲学影响。怀着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他终其一生研读古希腊诗人的作品,即使在征战途中也不曾停止。

此外,亚历山大从他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lip II)那里学到了大量关于政治和战略的知识。他随父出征,在战场上学习军事艺术,具备卓越的政治与军事素养。

亚历山大一生中最能展现其决断力的事件之一便是戈尔迪绳结(the Gordian Knot)。他异乎寻常的解决方案来自他的智慧与果敢。在今土耳其境内的戈尔迪翁城(Gordium),有一辆古老的牛车,其上系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绳结。相传,这是由弗里吉亚国王戈尔迪斯(Gordias)亲手系成,并且有一个预言:谁能解开此结,便能成为整个亚洲的统治者。

面对这一挑战,亚历山大并未按常规尝试解开绳结,而是果断地拔出宝剑,一剑斩断,以果断的方式解决了难题。他没有像常人一样,进入别人设置好的框架,而是跳出局限,解决问题。后来,他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之路也证明了预言的真实性,他也成为横跨亚欧的统治者。

与勒布伦同一时期的画家让西蒙·贝特莱米(JeanSimon Berthelemy)的一幅名作描绘了这个著名的故事。这幅名为《亚历山大斩断戈尔迪之结》(Alexander Cutting the Gordian Knot)的作品是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另一个历史题材巨作,同时也呼应当时的启蒙运动,斩断绳结隐喻了对传统权威的批判和对个人理性的推崇(图三)。“绳结”不仅仅是传说中的一个物件,更象征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以及对新秩序的追求。

在这幅画中,亚历山大位于画面中心,他左手抓紧绳结,右手扬起宝剑,果敢且勇猛。他的形象被画家理想化表达,肌肉线条清晰有力,姿态高贵优雅。他身着白色战袍与银色盔甲,披着淡蓝色斗篷,头戴羽毛配饰的金属头盔,脸朝绳结方向扭去,眼神中充满坚毅。他的衣饰繁琐考究,画作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影子。

17至18世纪绘画中的亚历山大2
图三

亚历山大周围簇拥着士兵和民众,大家眼中充满好奇,等待这个历史性的瞬间。远处的城市建筑融入透明的暗调子中,但希腊式的多立克立柱和檐壁仍旧清晰可见。画面左侧有一个带有花纹的柱础,与远处立柱形成对比,营造出画面深度,生动且丰富。人群以各色姿态溶于灰色调,只有亚历山大似有一团光雾笼罩,突出其主体性,在强化他的主角光环下,还赋予了一种追光灯式的舞台效果。

虽然贝特莱米受巴洛克风格影响颇深,但却带有一种简洁与克制的画面质感。在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交织的法国大革命前夕,这幅寓意深刻的作品充满了哲思,启迪着人们用革命手段冲破旧的制度。

虽然亚历山大的帝国在他死后迅速瓦解,但他的影响力却深远不朽。他的征服打破了希腊与东方世界的疆域,促成了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使希腊文化、语言、哲学和艺术广泛传播至亚洲、埃及和中东。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也影响了无数后世的统治者,包括凯撒和拿破仑等伟大的军事领袖。

亚历山大因此受后世艺术家的青睐,成为历史画的重点题材。今天,我们有幸从这些唯美的大型画作中一窥亚历山大的英雄形象,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生平,解读他与每个时代变革的关系,这是我们了解人类思想与美学的重要资源。

臧蔓简介

臧蔓

原名藏小曼

青年艺术家。

自由撰稿人。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工作生活于北京。

不局限于媒介的使用,

以开放的心态重构充满奇幻与未知的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