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越多,关系越亲密
作者: 张田勘在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中,亲子关系因基因的高度重合而常常被视为最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以此为前提进行推演,不难发现,人际间共享的层面越广泛(如精神层面的契合以及物质生活的交融),其关系往往越亲密;同时,亲密的关系亦会促使双方在诸多方面实现更高程度的共享。然而,在探究夫妻、朋友等非血缘关系时,想要验证这一洞察却颇具挑战性。
人生漫漫,挚友常伴。偶然的相遇与共同的经历往往是友谊的开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契合无疑是维持长期友谊的重要基石。同时,现代科学研究为这份情谊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根源—肠道微生物与基因的相似性。一直以来,朋友间“臭味相投”之说广为流传,曾经的“友情密码”如今正逐步被生物学家一一破解。
2024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为朋友间的亲密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该研究表明,两个亲密朋友的肠道微生物的共享比例可达10%,其中蕴含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显著提升两人的免疫力与消化能力。可见,朋友间的频繁互动不仅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更为肠道微生物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使之在无形间趋于一致。
科研团队深入洪都拉斯的18个独立村庄,对1787名成年人展开全方位调研。他们运用微生物组测序技术,对所采集的肠道微生物样本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涵盖“闲暇时光共度对象”“私密话题分享伙伴”等细致问题的问卷,精心绘制出一幅复杂的社交网络图,共梳理出4658条独特的社交脉络。在对2543种微生物及339137种菌株的细致分析中,研究人员凭借StrainPhlAn4(一种用来在大量样本中跟踪个体菌株的计算工具)精准探测出参与者间的微生物传播路径。

研究数据清晰地呈现出微生物共享与社交关系的紧密关联。在同一村庄内,有社会联结的个体相较于毫无关联者,拥有更为丰富的微生物共享资源。配偶与同居者以13.9%和13.8%的菌株共享率位居前两位;非亲属、住址各异、彼此有社交往来者亦有7.8%的显著共享率;住在同一村庄但无社交往来者的菌株共享率仅为4.0%;不同村庄居民间的菌株共享率更是低至2.0%。进一步分析发现,共餐频率与菌株共享率呈正相关,每日共餐者和每月数次共餐者的菌株共享率分别为7.1%和5.9%;以面颊亲吻的方式问候彼此的人群菌株共享率更高,为12.9%。
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揭示出另一现象: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个体,其肠道微生物组与村庄整体的“社会微生物组”相似度更高。此外,经过两年的跟踪研究,在对4个村庄301名参与者的二次检测中发现,社会关系更丰富的人在微生物层面的趋同性更为显著,这表明社会网络宛如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有力地推动着社交个体间肠道微生物的同质化进程。研究证实,即便排除食物、水源、药物等干扰因素,非亲属及非同住个体间依然存在微生物的共享现象,且微生物共享已成为村庄社会关系的核心预测指标,其影响力远超财富、宗教、教育等传统因素。
无独有偶,朋友间的基因相似度同样是科研人员关注的对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指出朋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超乎想象,竟与四代以内远亲相当。研究团队对1932名无亲属及配偶关系的志愿者展开全基因组扫描,精准标记并深入分析150万个基因变异,依据朋友与陌生人的分组对比,发现朋友间有约1%的基因相同,即便在严格筛选出无亲缘关系的907对朋友后,基因的相似性仍显著高于陌生人。尽管目前尚无法厘清基因相似性与友谊形成的因果顺序,但“物以类聚”的逻辑在基因层面似乎同样适用。
进一步而言,耶鲁大学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解释了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现象。中国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处于40%~90%的区间范围,平均感染率约为59%。如此之高的感染率,与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与用餐方式紧密相连。在家庭用餐场景中,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共享美食是常见的画面,而使用公筷的习惯尚未普及,人们大多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随意拣菜,这种行为无疑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无论是共同进餐,还是共用筷子、杯子等餐具,都显著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使得家庭中一旦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成员便极易被波及。
此外,诸多实例表明,人们常说的“夫妻相”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共同的生活模式。福建莆田有一对年过6旬的夫妻,双双被查出胃癌。接诊医生深入分析后认为,这或许与他们共同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多年来,这对夫妻凭借精湛的腌菜制作手艺在乡里小有名气,腌菜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餐桌上的常客。然而,长期大量食用腌制食品,其中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在体内会发生转化,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食用者患胃癌的风险。同时,共同的饮食习惯使他们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也成为诱发胃癌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珍视友情与亲情的同时,我们亦不可忽视健康风险。虽然分餐制在我国推行艰难,但倡导使用公筷无疑是当下防控传染病、守护健康的务实之举,让我们在共享美好情感的人生旅程中筑牢健康防线。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