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季 远离狂犬病

作者: 林美莲

春暖花开季 远离狂犬病0

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出现犬类作为伴侣动物的记载。从古至今,人类和动物之间一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当起了“铲屎官”,开始养宠物,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同时,这也增加了被咬伤、抓伤的风险。据统计,我国每年有4000 万人因猫、狗致伤。如果感染了狂犬病病毒,处理又不及时、不规范,极有可能会引发病死率接近100% 的狂犬病。此外,还可因局部组织损伤而引起细菌、病毒感染,及中毒、破伤风、过敏性休克等其他严重后果。

俗话说:“菜花黄,疯狗狂。”春季到来时,宠物的性情容易变得烦躁,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冲动伤人。同时,春季人群外出游玩增多,接触动物的机会增多,更应防范被宠物咬伤。

什么是“狂犬病暴露”

狂犬病暴露,是指与狂犬病宿主动物(狂犬、疑似患狂犬病的动物,或无法确定是否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接触后,发生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破损处皮肤,或开放性伤口,或与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直接接触的情况。

狂犬病暴露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Ⅰ级暴露。一般只需要清洗暴露部位,无须进行医学处置。

Ⅱ级: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暴露。应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且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

Ⅲ级: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动物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均为Ⅲ级暴露。应及时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如何正确处理伤口

伤口处置应越早越好。早期正确地处理伤口,是避免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重要步骤。

●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业冲洗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 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

●做好消毒处理,并防止感染。伤口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涂搽伤口。需要注意的是,Ⅱ、Ⅲ级暴露均需尽快去医院做进一步处理,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如果创面较大、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可由医生进行清创缝合,专业医生还会根据伤口污染或感染情况,让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狂犬病疫苗的免疫程序有哪些

狂犬病的预防就是“与死神抢时间”。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1~3个月,1 周以内或1 年以上的极少。然而,每个人的潜伏期长短并不确定,因此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时间越早越好。虽然迟几天处理有时也可能有效,但基于狂犬病是100% 的致死性疾病,完全不该去冒这个风险。因此,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尽早做好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

首次暴露人群可选择“2-1-1法”或“五针法”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免疫接种。

“2-1-1 法”:于0 天(注射当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 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 剂次),第7、21 天各注射1 剂次,共注射4 剂次。

“五针法”:于0(注射当天)、3、7、14、28 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 剂次,共注射5 剂次。2 岁及以上受种者在上臂三角肌做肌内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在大腿前外侧做肌内注射,应避免臀部注射。

接种完狂犬病疫苗后需要注意什么

接种完狂犬病疫苗后要注意饮食清淡,不吃刺激性、油腻食物,不要喝酒、抽烟,注意保持充足睡眠。

接种完狂犬病疫苗后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或身体局部有红肿、疼痛、痒感,或全身出现低热、无力、头痛、眩晕、关节痛、肌肉痛、呕吐、腹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适当多饮温水、注意休息。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荨麻疹等过敏情况或上述症状一直未好转,应立即就医。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 年版)》,如果在接种狂犬病疫苗过程中再次被动物抓咬伤,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 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0、3 天各加强接种1 剂次狂犬病疫苗。

如何避免被宠物咬伤

人与宠物不要过于亲昵,尽量不要将手指伸入宠物的口中或用食物挑逗宠物,以免遭到意外伤害。给猫、狗等宠物定时注射狂犬病疫苗,不仅能使其健康成长,对于主人也是良好的自我保护措施。

不要靠近不熟悉的猫、狗,更不要抚摸和逗玩。不要打搅正在睡觉、吃食的猫、狗,避免被咬伤。不要刺激宠物,以免其性情大变,攻击人类。

外出遛宠物时,务必拴绳,避免宠物失控,伤及他人。动物伤人事件中以儿童最为多见,因此家长一定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触摸陌生动物,若被动物咬伤需第一时间告知家长;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亲近不认识的宠物,也不要轻易带陌生的小动物回家。

编辑/孙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