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为“小大人” 警惕亲职化现象

作者: 仰舒静 俞素芬

周末早晨,10 岁的小辉(化名)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煎蛋、热牛奶、蒸馒头,这些动作他早已驾轻就熟。准备好早餐后,他叫醒了还在熟睡的父母,然后开始整理房间、洗衣服。这样的场景在小辉家已经持续了两年,自从父亲车祸瘫痪在床,母亲又突发疾病后,小辉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在邻居眼中,小辉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小辉自己也认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但最近老师发现,这个曾经活泼开朗的男孩变得越来越沉默,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成绩也一落千丈。

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来到小辉家中进行家访,并和小辉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交流。在沙盘游戏中,小辉无意识地将所有玩具小人围在“房子”周围,自己却始终站在象征危险的沙盘边缘。“我们观察到,小辉存在明显的情绪耗竭和过度责任承担。”心理老师向小辉的父母解释,“这是一种亲职化现象。”

何为亲职化现象

亲职化现象是一种家庭角色逆转的现象,指的是儿童或青少年被迫承担起本应由父母履行的职责,成为家庭中的“照顾者”。也就是说,孩子忽视自己的需求去满足父母的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

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保障,孩子则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但在亲职化家庭中,这种正常的代际界限被打破,孩子被迫过早地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这种责任可能体现在实际事务上,如照顾弟妹、料理家务、照顾患病父母;也可能体现在情感层面,如调解父母矛盾、充当父母的情感支柱。

亲职化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小大人”往往会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但这种成熟是以牺牲童年为代价的。他们失去了正常玩耍、探索世界的机会,也无法获得应有的情感支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儿童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

亲职化现象往往源于家庭功能失衡

当父母因疾病、物质成瘾、精神健康问题或婚姻危机等原因无法正常履行父母职责时,家庭系统会自动寻找新的平衡点。在这种情况下,最敏感、最富同情心的孩子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填补空缺的角色。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亲职化可能是儿童应对不安全依恋的一种策略。当父母无法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时,孩子会通过照顾父母来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全感和控制感。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固化为一种关系模板,影响个体未来的人际关系。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在亲职化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统文化中,“孝顺”会被过度强调,孩子照顾父母被视为美德,这使得亲职化现象更容易被合理化,从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此外,经济压力大、单亲家庭增多等社会变迁,也增加了发生亲职化的风险。

亲职化现象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懂事是好事,说明成熟早、抗压能力强

一些人认为,孩子承担较多责任、表现出过早的独立性,则说明孩子更为成熟和坚强。但真正的成熟不仅体现在外在行为上,更需要心理资源的同步发展。这些“小大人”看似懂事,但内心可能充满不安全感,他们为了满足父母或家庭的需求,不得不提前承担过于沉重的责任,坚强的外表是其受生存所迫的防御机制。这种成长方式往往会给他们带来长远的心理负担,如焦虑、抑郁,总害怕满足不了他人的期待。因此,“亲职化是好事”的看法往往将孩子的过度责任感视为“美德”,忽视了孩子被迫成长的代价。

●误区二:只有物质照顾才算亲职化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只有让孩子洗衣做饭、捡废品赚钱等实际劳动才是亲职化。事实上,情感上的亲职化同样对孩子有害。许多孩子被迫在父母婚姻出现矛盾时充当调解者,他们不得不在父母争吵时试图安抚、调节气氛,或是成为父母情绪的“垃圾桶”,倾听父母无休止的抱怨和情感宣泄。这些本该由成年人承担的责任,被过早地压在孩子肩上。他们无法理解或消化这些情感负担,长期处于这种情境中,可能逐渐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或不信任,认为爱和依赖只能建立在责任和牺牲的基础上,从而影响其未来亲密关系的建立。

●误区三:亲职化现象只发生在贫困家庭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产家庭或富裕家庭同样可能存在亲职化现象,如父母忙于工作、离异后在情感上依赖孩子,或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等。这些家庭虽然物质上富裕,能让孩子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但在情感上,孩子也可能被迫承担了成人的角色,或背负了不该由他们承担的重任。

●误区四:孩子长大后自然就好了

许多人误以为亲职化现象只是一个“阶段性”问题,随着孩子长大,这些问题自然会消失。但这种想法往往忽视了亲职化现象所带来的创伤。如果这些创伤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处理,很可能会延续到成年,甚至引发中年危机。这些未被抚平的创伤不仅影响着个体的亲密关系,还可能干扰职业选择和心理健康。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越早面对这些问题,越能减少其对个人生活的长期负面影响。

●误区五:父母是故意的,应该被谴责

亲职化现象是因为父母的自私、不负责任导致的吗?显然,大多数父母并非故意让孩子承担过多的责任,而是因自身的创伤、疾病或社会压力等因素,在不知情或无意中导致角色错位。例如,截瘫患者因为行动受限,无法履行照顾孩子的职责;失业、丧偶者可能因情绪低落,无法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因此,要尝试理解父母的无力感和背后可能的困境,理性看待亲职化现象,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父母。

有效识别、尽早干预亲职化现象

识别亲职化现象是干预的第一步。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需要提高对亲职化现象的认识,关注那些表现出过度责任感、完美主义倾向、难以表达需求的儿童。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但在内心深处却充满不安全感。

家庭治疗是干预亲职化现象的有效方法。在觉察到家庭功能失衡或者发现孩子出现亲职化现象后,父母或抚养者要尽早带孩子一起前往专科医院的儿少科、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需要注意的是,亲职化现象不是孩子的“ 选择”,而是家庭系统失衡的后果;不是孩子一个人的“疾病”,而是整个家庭出现问题后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因此,单单治疗孩子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重塑家庭角色边界,帮助父母重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使孩子回归到与其年龄相符的位置。

家长需要正视亲职化现象的存在,调整其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的自我定位,可以从明确家务责任分工、不把婚姻矛盾或个人情感的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等做起。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其是否压抑了真实的情绪。通过书写心情日记、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参加兴趣爱好活动等,可以帮助孩子慢慢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回归孩子的角色与定位。

亲职化孩子的心理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他们需要学会放下过度的责任感,允许自己体验脆弱,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同时,外界需要打破“牺牲叙事”,警惕将“孩子为家庭付出”过度美化,避免用“孝顺”“感恩”等道德标签将伤害合理化。社会也需要予以一定的介入支持,如通过学校、社区、公益组织等渠道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看到那些过早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小大人”时,不应仅仅赞叹他们的懂事,更要看到他们内心可能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正确认识亲职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并及时干预,才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卸下过重的负担,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童年。

编辑/朱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