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从“规模叙事”转向“质量叙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如同一幅动态的“经济航海图”,既锚定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新坐标,也为内需社会的精神觉醒勾勒了航道。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基调下,政策工具箱的每一次开合,都暗含着产业跃迁与人文重构的双重密码。

今年,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发展新型离岸贸易”“加强海外仓建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这些举措不仅是贸易形态的革新,更是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性松绑。当独角兽企业与瞪羚企业以技术为舟、以品牌为帆,政策红利将助力其跨越地缘壁垒,在数字文明的全球博弈中,书写“中国方案”的韧性。

同时,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框架下,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正倒逼市场挖掘精神需求的蓝海。报告中“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等表述,既是对泛娱乐化乱象的纠偏,亦是对“精神产品”划定价值坐标系。从故宫文创的破圈到数字藏品的兴起,从短视频平台的知识普惠到AI(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伦理探索,精神产品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两大方向,一外一内,一实一虚,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中国经济正在从“规模叙事”转向“质量叙事”。品牌全球化需要的不只是产能输出,更是文化认同的柔性渗透;精神富有追求的不只是内容供给,更是社会价值的结构性升维。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策齿轮已开始转动,企业的创新罗盘能否与之咬合,将决定我们能否在有温度的增长中,抵达现代化的下一个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