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商场”:中国民营企业如何破局品牌全球化?
作者: 胡志刚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政策层面营造的公平竞争环境,为民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民营经济的性质、定位与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60%,创新成果占比达70%,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企业总数占比约90%,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56789”这一形象的数字表述,直观体现出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及社会稳定的关键作用。
2024年,众多民营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等行业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成为国际贸易新亮点。
当下,中国经济正朝着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消费升级的方向大步迈进,这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民营经济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越发关键的角色。在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商场”转型的当下,如何在品牌全球化的赛道上实现突破,已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败的核心问题。
走出舒适区
长期以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众多国内企业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化生产,专注于代工和贴牌生产,享受着低成本制造带来的红利,而无须承担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的风险。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将这种模式形容为“套利”模式。然而,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以及国内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套利所带来的舒适感已难以为继。坦率地讲,这正是近两年许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体感与宏观经济指标热度存在较大温差的原因。
走出舒适区并非易事:在技术与产品层面,从低成本制造转向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还要承担高风险。
在市场范围层面,从依赖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化布局,民营企业需要应对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品牌投资等诸多国际化挑战,投入巨大且风险更高。
此外,目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突变,需求不确定性显著增大。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面临关税壁垒和需求萎缩,而东盟、中亚、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消费购买力相对较弱,且市场较为碎片化,缺乏“开张吃三年”的大单订购。这对于依赖订单确定性的传统外贸模式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从积极因素来看,中国企业正处于新发展阶段,此时走出舒适区恰逢其时。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其一,技术层面,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其二,数字经济、移动支付以及跨境电商、跨境直播等新兴商业业态迅速发展,使得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能够更便捷地触达全球消费者。
其三,随着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日益提升,这也为打造全球化品牌注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在消费电子领域,华强北的许多中小企业曾依靠代工和贴牌模式快速增长,但近年来,像Anker(安克创新)这样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成功转型为全球知名消费电子品牌。
从品牌破局开始
品牌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象征。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一个国家拥有众多全球知名的国际品牌,直接彰显了该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包括软实力)。著名国际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从微观企业层面而言,具有高美誉度和强大溢价能力的品牌,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直接呈现。在国际市场上,苹果、谷歌、微软等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获取了超额利润。当然,中国龙头民营企业近年来在品牌方面的表现也十分抢眼。根据BrandZ《2023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腾讯、抖音(TikTok)、华为等中国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保持了较高的品牌价值。
正如国际商务与战略管理学者Yip和Ghauri在《全球战略》一书中所强调的,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推广,企业不仅能够拓展市场份额,优化全球布局,还能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蜜雪冰城和霸王茶姬等中国茶饮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成功实践,生动地诠释了品牌战略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蜜雪冰城为例,自 2018年进入东南亚市场以来,蜜雪冰城已在越南、印尼、泰国等地开设超过1000家门店,成为东南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中国茶饮品牌之一。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成功,除了得益于价格与渠道优势之外,还在于其迎合了本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例如,在泰国推出椰子系列饮品,在越南则加入咖啡元素,使其更符合当地消费者习惯。2023年蜜雪冰城财报显示,东南亚市场贡献了公司海外收入的30%以上,充分展现了国际市场对企业增长的强劲拉动效应。
民营企业的独特基因
1.市场意识——民营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意识是民营企业发展品牌的精神内核。民营企业家通常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市场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种锐意进取、“四千四万”的市场精神,使民营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同时,民营企业注重与消费者互动沟通,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反馈等方式,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增强品牌声誉和客户忠诚度。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观念,为民营企业打造品牌注入了强大动力。例如,拼多多的国际版TEMU通过创新的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崛起并在海外电商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2.创新动力——科技突破塑造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还在全球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占据全球超70%的市场份额;宁德时代专注于动力电池研发,麒麟电池成为行业标杆;DeepSeek在大模型研发上取得突破,在多行业得到应用。科技创新不仅为民营企业带来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赢得了全球品牌口碑。
在今年两会期间,海尔集团董事长周云杰在企业家代表通道上感言:“科技创新是一个品牌能否立足世界的关键变量。”小米雷军也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小米将继续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走高端化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在凝聚和形成科技创新的共识。
3.文化自信——打造独特品牌价值观
品牌建设离不开文化支撑。民营企业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内部文化理念的构建上,更全方位融入品牌形象塑造与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市场竞争中,不少民营企业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将独特的历史传承、地域特色融入品牌故事与理念。例如,近期火爆全球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和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便是民营企业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例证。这两部作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凭借创新思维和工业化实力,打破文化输出的壁垒,在国际市场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标杆。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文化赋能、技术加持的中国品牌崛起之路。《黑神话:悟空》在海外市场推广时,不仅依托孙悟空这一全球认可的形象,还通过高质量CG(计算机动画)叙事和动作捕捉技术,成功吸引了欧美游戏市场的核心玩家群体。这些品牌的成功,势必激励更多民营企业挖掘文化价值,打开国际市场。
4个关键层面
1.理念层面的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民营企业打造大国品牌的根本理念。守正,意味着秉持正道经营;创新,则是推动品牌提升的动力源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促使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商场”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要坚持诚信经营,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只有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才能赢得全球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青睐和口碑。
2.产业层面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民营企业只有积极顺应市场变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才能提升品牌竞争力。民营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高端化方面,企业要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在智能化方面,企业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在绿色化方面,企业要注重环保,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市场层面的全球视野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民营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也越发显著。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众多民营企业借助中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影响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从全球视野来看,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已成功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业务遍布全球。随着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市场机遇。
4.经营层面坚持合规守法
合规守法不仅是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底线,更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国界、塑造全球品牌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市场中,各国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不相同且不断更新变化。民营企业要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必须熟悉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确保所有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这不仅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也是对企业自身品牌和声誉的保护。同时,合规管理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面向未来的竞争
品牌的全球化之路并非坦途,除了传统的市场竞争,还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跨文化适应挑战以及数字经济带来的合规要求。未来,民营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品牌国际化,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突破:
1.构建全球用户生态
品牌全球化不仅是产品的出口,还是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球化体验。譬如,像TikTok这样的平台型企业,通过内容算法和本地化运营,实现了对全球年轻用户的精准触达,为品牌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范式。
2.强化技术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以华为、比亚迪等企业为代表,中国企业正通过自研核心技术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主动权。未来,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要依赖品牌溢价,更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供应链韧性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3.打造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品牌认同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民营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必须构建跨文化传播能力。例如,《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中国神话IP和世界级技术相结合,在全球市场引发热潮。未来,中国品牌需要找到自身独特的文化定位,并以创新的方式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同。
4.适应数字经济的全球监管环境
随着数据隐私保护、反垄断法规和供应链透明化要求的提高,企业在品牌出海过程中必须构建合规体系。例如,SHEIN在面对欧美市场的合规压力时,正在加强供应链透明化管理,以确保品牌的长期发展。未来,企业需要在数字治理、国际法规适应和本地化运营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国民营企业正在从“制造出海”迈向“品牌出海”,从“性价比竞争”迈向“价值竞争”。未来,只有那些能够整合技术、文化、合规和全球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成为全球消费者心中的中国品牌。
(作者:胡志刚,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