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内卷:漫步精神消费的乐园
作者: 王秀芝 杨晓燕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在我们看来,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绕开内卷式竞争的泥沼,漫步精神消费的乐园。
过去,企业在物质消费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这种内卷不仅让消费者陷入疲惫,也让企业自身陷入困境。在短缺经济时代,物质匮乏曾是消费者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日益高涨。正如美国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源研究员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所言,消费社会无法仅靠物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仅靠物质来填满,过度的物质追求反而会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曾指出,“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表明人类的本性在于追求意义,而这种对意义的追求正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强大动力。
精神的匮乏可以通过精神产品来弥补,比如娱乐、艺术、教育等。人们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如信仰和理想,也可以通过丰富社会供给来实现。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从精神产品的视角塑造品牌,不仅能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还能极大地提升品牌的精神价值,有效避免内卷式竞争,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营销者应如何塑造精神产品呢?
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精神产品的内涵。精神产品的内涵极为复杂,本文尝试对其作出定义,并探讨其消费属性及营销策略,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精神产品的内涵
学者董立人曾深刻地指出,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它与物质产品携手,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其独特之处在于,精神产品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是物质产品难以替代的。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是精神产品魅力的源泉。
到底什么是精神呢?《中华大词典》显示“精神”一词有多重维度。它首先是意识、思维与神志的集合,是人类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其次,它是内容的核心与本质,是言语或行为背后的意义所在;最后,它也是活力与精力的象征,是“精神抖擞”时的意气风发。如此看来,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在英语语境中,精神产品主要有两种表达:spiritual products和intellectual products。二者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且各有侧重。
spiritual products指的是那些能够支持或增强精神实践的工具与物品。它们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载体,如书籍、音乐、艺术品、冥想用品等,也涵盖无形的精神内容,如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化符号等。其核心使命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情感满足与文化体验。
以Jellycat开发的独特IP为例,它最初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但凭借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策略,成功地为玩偶赋予了人格化特质,使其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情感寄托。该品牌巧妙地借助“kidulting”(成年人的童心回归)趋势,为成年消费者打造了一个短暂“返老还童”的空间。消费者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离15分钟,暂时忘却现实的焦虑,享受片刻的温暖与慰藉。这便是spiritual products的魅力所在,它们以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方式,触碰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渴望。
再看intellectual products,《牛津英语词典》对“intellectual”一词的解释是“具有或属于智力的、理解的”,因此intellectual products的核心含义是“通过大脑的劳动、理解与辨别能力创造的产品”。这些成果通常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与独创性。智力产品的范围极为广泛,涵盖发明、艺术作品、文学作品、设计、符号、商业标志以及计算机程序等多个领域。与spiritual products相比,intellectual products更侧重于思想产品、脑力产品或智力产品,强调智力劳动的成果及其在知识、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应用。
因此本文认为,精神产品既包含spiritual products,也包含intellectual products。二者虽都与人类的精神和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却各有侧重点。Spiritual products更关注于满足人们的情感、精神和文化需求,是心灵的慰藉与滋养;而intellectual products则侧重于智力创造和知识创新,是智慧的火花与思想的结晶。在现代社会,二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化、科技和精神发展。
精神产品消费的属性
精神产品的消费与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品位是相统一的。这意味着,精神产品的质量不仅影响消费者的短期体验,更在长期中塑造着其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王宁在其专著《消费社会学》中提出,消费主要有5种属性:自然属性、主观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符号属性,但其并没有针对精神产品进行分析,本文立足于精神产品的特点分析它独特的4种消费属性。
属性1:精神产品越用越有,即精神产品在消费中不断增值
越消费越有价值使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质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会因使用而逐渐损耗其内在价值。换句话说,物质产品会在消费中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而精神产品却能在消费中获得长青。例如,中国现象级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及四大名著等经典文学作品,它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没有损耗,反而因传播而越发彰显影响力。这种非消耗性使得精神产品能够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移,持续地为更多人提供价值。
精神产品之所以在消费中增值,缘于其具有两个核心特性:抽象性和依附性。抽象性是精神产品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在于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创造,而这些创造主要发生在人的头脑中,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和无形性。例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艺术风格或一种文化价值观,它们本身是无形的,却能深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依附性则体现在精神产品需要借助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播。这些载体包括文字、符号、纸张、电子媒介等,它们使精神产品的内涵得以具象化,从而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然而,精神产品的本质仍然是其内在的思想和观念,物质载体仅仅是其呈现的手段。换句话说,精神产品通过物质载体实现传播,但其价值并不依赖于载体本身。
企业品牌也是精神产品的载体之一。以华为和比亚迪为例,华为在其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元素,如鸿蒙、盘古、昆仑、泰山、凌霄、昇腾、玄武、朱雀、麒麟、巴龙、鲲鹏、鸿鹄、乾坤、苍穹、紫微星、磐石、方舟、当康等,通过现代科技产品传递传统文化的内涵。比亚迪则以中国古代朝代(如夏、秦、汉、唐、宋、元)命名其汽车系列,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些案例表明,任何物质形式都可以成为传播精神内涵的载体,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载体赋予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价值。精神产品通过物质载体的借力,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传播,还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增值,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属性2:精神产品开启智慧
精神产品的核心在于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创造。它们通过文字、艺术、音乐、哲学等形式,传递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传统;孔子的仁爱思想则为东方文化奠定了道德基础。这些思想通过精神产品的形式得以传承,跨越时空,启迪后人。而且同一精神主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读,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精神产品的丰富性,也彰显了其开放性。因此读书会广受欢迎,比如广州花都二十四节气读书会,结合节气文化与科普知识,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如“节气本草”进行读书分享。再比如“书香郑州”全民阅读活动,也是开启市民智慧的精神文化产品。
精神产品开启智慧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它们既可以是书籍、音乐、艺术作品,也可以是教育课程、文化活动或科技创新。无论是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还是欣赏艺术展览,无论是参与学术讨论还是观看一部优秀的电影,精神产品都能以不同的形式触动人类的心灵,激发智慧的火花。例如,博物馆通过展示文物和艺术品,让人们在欣赏中了解历史和文化;TED演讲则通过分享前沿思想和创新实践,激发观众的思考和灵感。这些精神产品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更通过多样化的路径,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
属性3:精神产品是审美体验
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本质诉求,在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征——鲁迅在评析《红楼梦》时曾精辟地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种“千面哈姆雷特”现象,深刻揭示了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本质。尽管工业化生产带来了标准化评价体系,却始终无法消弭审美判断中的人文温度。
近现代全球文化格局中,西方审美范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从芭蕾舞剧的足尖艺术到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从“白马王子”的浪漫想象到古典油画的透视法则,这些文化符号构建起某种普世化的审美标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单向的审美输出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当景德镇青花瓷邂逅米兰设计周时,当苏绣纹样出现在巴黎高定时装上时,中国传统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正重新定义着当代审美的话语体系。
西班牙雅致瓷器(Lladro)的崛起颇具启示意义。这个创立于1953年的家族品牌,既传承了地中海文化基因,又创新性地将东方哲学中的留白理念融入瓷器设计。其纯手工制作的瓷偶不仅展现精湛工艺,更通过叙事性造型传递情感价值。这种成功模式揭示出当代消费的本质转向:当物质丰裕达到临界点时,产品的精神附加值开始主导消费决策。
随着国潮的复兴,我们观察到更具生命力的审美实践。甘肃民众自发聚集观赏秦腔时,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唱腔是否发声科学,而是能否唤醒集体记忆中的情感共鸣;广东游子跨越千里返乡参与英歌舞,在铿锵锣鼓声中寻找文化认同的锚点。这些现象昭示着审美体验的本土回归——当文化符号与个体经验深度交织时,便会产生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共振。
全球化进程催生出文化元素的创新融合。迪士尼改编《花木兰》的跨文化叙事与中国动画《哪吒2》对传统IP的现代重构,形成耐人寻味的对照。这种双向的文化对话,推动着审美创造从“元素拼贴”向“价值再造”演进。当前中国文创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正是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构建起既有民族特质又具当代品格的美学体系。
当消费升级进入精神价值维度时,审美体验的创造成为文化产业的决胜关键。从Lladro瓷器的情感叙事到秦腔表演的文化唤醒,从非遗技艺的时尚转化到国漫作品的意象创新,成功案例无不印证:真正触动人心的产品,必定是那些既能彰显文化根脉,又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审美载体。这种消费趋势的深层转变,正在重塑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接受的全产业链逻辑。
属性4:精神产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国家的个性,精神产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精神产品就像社会的黏合剂,通过文化共鸣、价值传递和情感联结,让不同背景的人产生默契。它们不仅仅是电影、音乐这些具体形式,更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无形力量。
文化产品可以激发消费者的共同语言。《哪吒2》的火爆特别能说明问题。这部电影把老故事翻新,让传统神话有了现代热血漫的气质。年轻人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会热血沸腾,老一辈听到熟悉的哪吒故事也会会心一笑。就像春节全家一起看电影成了新习俗,这种文化产品让不同代际的人有了共同话题。有趣的是,这部电影超过98.8%的票房来自国内,海外票房占比不到1.2%。这说明文化产品就像方言,要先在家乡讲得地道,才能慢慢让外人听懂。就像甘肃人爱看秦腔,广东人热衷醒狮,本土文化深耕才能长出真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