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

当“情绪消费”取代“功能消费”成为Z世代的决策核心时,当私域流量池中挤满同质化的“家人福利”时,当供应链数字化沦为效率内卷的工具时,行业已站在新旧范式交替的十字路口。更值得警惕的是,传统解决方案正在失效。

产品层面:配方微调、包装换色的“伪创新”堆砌出200%的SKU(最小存货单位)增长率,终端货架却沦为“大家来找碴儿”的“修罗场”;

渠道层面:经销商在“线上比价、线下压货”的双重绞杀中艰难喘息,库存周转率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

用户层面:年轻人一边点赞品牌联名营销,一边在社交平台发起“审美疲劳”的集体吐槽。

在此背景下,行业需要的不是又一场“正确的废话”研讨会,而是一个能刺破表象、激活生态的“破壁场域”。于是,一场由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与安得智联联合举办,场景营销研究院、赛尚策划、糖酒通协办的“[重构·答案]营销脱口秀”,于春季糖酒会(以下简称春糖)激情“开麦”!

这是一场“非典型”行业盛会。以“重构”与“答案”为关键词打造沉浸式行业对话,并开创性地引入脱口秀黄金法则,比如:“第一排不养闲人”,首排观众自动解锁实时插话和灵魂拷问两大特权;爆品拆解秀,为参展产品准备了360度无美颜检测,让产品现原形,品牌方需自带强大心脏参与产品的“公开处刑”;商业相声局(圆桌论坛魔改版),各行各业围绕“钱没少花、活没少干、货没卖出”展开互怼,不服来战!

各路大咖亲临现场,展现出不为人知的“毒舌”一面!

价格战!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刘春雄 《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场景营销研究院副院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0

去年我在走访某食品企业时,业务员指着低价竞品问:“对手9.9元包邮,我们怎么办?”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业务员给老板挖的坑。于是,我反问他:“你是希望对手比你便宜呢,还是希望对手比你贵?”如果对手比你便宜,你今天很难。如果对手比你贵,你一年以后很难。便宜只是干扰,贵才是真危险。

如果大企业加入价格战,中小型企业更不能硬碰硬。因为没有一个大品牌会在高端和中端产品线打价格战,只会在低端产品里发动价格战,通过高端产品获取利润,以支持低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当现在全行业都在打价格战时,一定有企业不打价格战,因为它的营销模式更为领先。企业与其在价格战中疲于奔命,不如将精力放在发现和创造新的营销模式上。

营销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价格,关键在于能否用营销证明产品的价值,然后你就会发现,价格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你的用户比你更会卖货!UGC营销秘籍大公开

公方刚 新啤酒社群及自媒体创始人、场景营销研究院秘书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1

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过去的口碑是“眼睛看+嘴巴说”,是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碎碎念”。而现在,用户自发“手机拍+发朋友圈”,直接升级为UGC(用户生成内容)——兴趣驱动、社交裂变,自带传播Buff(增益)。

要触发UGC,关键在一个字——“梗”。这些梗是消费者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当梗形成了社区共识时,传播就会像病毒一样裂变,用户自愿当“自来水”,品牌获得了流量,这就抓住了UGC的精髓。

通过UGC触达用户很重要,触发更是关键。品牌不仅要让消费者接触到产品,还要激发他们购买的理由,这个理由正是情绪。广告是无法直接传递情绪的,但UGC可以。品牌要做的,正是把产品变成“情绪触发器”:颜值要高、玩法要多,最好还能让用户吐槽两句。最重要的是,UGC是不花钱的,花钱的都成不了UGC!

赚钱靠自己不如靠数据

邓新宇 尚普咨询创始合伙人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2

要赚钱,靠自己不如靠数据。

数据分析,每个品牌在产品端有30%至50%的 SKU(最小存货单位)是无效摆设,只是在为老板的情绪买单。这些产品要么砍掉,要么在未来通过情绪、健康等理念再做一遍。从市场和销售来看,从各个区域的消费特点、重点市场的选择,到每个区域投入的力量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老板决策的内容更加复杂多变,这时,“数据认为”比“我觉得”更可靠。

品牌想被记住,必须突出一个核心点,而不是堆砌标签。这个核心点是什么?换位到用户视角:如果你是圈外人,提到这个品类第一个想到什么?答案就是你的核心点。别总自嗨“我们啥都有”,用户只想听“你最擅长啥”。

点石成金:让花钱的地方帮你赚钱

沈 涛 安得智联酒类行业总监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3

过去,酒水供应链像部灾难片:品牌方拼命压货,经销商家里堆满“祖传库存”,终端门店抱怨“好卖的没有,难卖的全砸手里”。现在,我们专职给各位老板当“奶爸”,用“一盘货”模式,把品牌、经销商、终端拉进一个“聊天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配送协同。让供应链从“吞金兽”变成“招财猫”,省下的钱给营销输血。

过去,新品研发就像一场“自嗨派对”。市场部说要听消费者的,研发部强调技术突破,老板则拍板决定。结果呢,产品上市后消费者一句“这是什么鬼”,就把大家的努力全否定了。现在,数据的联通可以帮助品牌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再通过高效物流链,即时满足消费者的冲动性消费。

误读场景多少年

牛恩坤 亮剑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4

生活处处是场景,今天的脱口秀也是一种场景。关键看你会不会抓。但“场景”这个词,在很多人理解中,是在产品思维的基础上,自己定位出来的。有一位酒企老板曾问过我,他们能否定位为婚宴场景。

实际上,他们都误解了场景的本质。场景不是超级符号,也不是定位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真正的场景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生活方式的切片,另一个是社交关系的放大。所以,场景营销不是品牌方自嗨的剧本,好的场景更要超越人、货、场,加入“情”的维度,真实反映出用户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谁的DeepSeek能有转化

空 手 场景营销研究院院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5

自从DeepSeek横空出世,“降本增效”的饼终于画圆了。科技让人变懒的定律终于应验——过去手机让我们随时加班,现在AI(人工智能)搞不好会直接让我们下岗。如今办公室堪称AI主题乐园:同事花名从Tony变成Kimi,策划案署名从Mike换成DeepSeek,连受气包都升级成豆包。

最讽刺的是老板们的AI策略:自己不碰键盘,却逼员工速成“数字继任者培养计划”。那个“‘00后’用AI日赚3.3亿元”的热搜堪称典范。但是,有没有可能是直播间本就日进斗金,AI不过优化了话术,却硬被包装成创富神器?现在每次用DeepSeek写方案,恐怕我们都得自觉附上失业预案——毕竟当AI学会给方案提意见时,老板大概会让它顺便生成N+1补偿协议。所谓降本增效,本质是场大型职场魔术:你看得见省下的人力成本,却看不见消失的工位。

Z世代的嘴,骗人的鬼!新品研发迷思

刘大贺 爆品码头董事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6

做产品说到底就两件事:东西得对人胃口,质量要扛得住。年轻人现在爱尝鲜,可能因为包装酷炫就买单,但下次还买不买全看味道真不真。年纪大点儿的消费者更实在,东西可以贵点,但必须越来越好用。那些靠短视频火起来的新奇玩意儿,往往红得快凉得更快,毕竟骗人一次就没人信了。真正能长久的,得小火慢炖——河南某家小厂做的果汁,虽然卖得慢,但年年进步,现在成了抢手货。

做产品,记住三件事:找准谁需要你的东西,价钱要对得起质量,保证能源源不断生产。检验标准很简单——你自己和家人敢不敢天天吃?要是自家人都不敢吃,趁早别拿出来卖。

剁手党与精明侠,消费降级还是升级

高冠军 艺西营销智库董事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7

做了这么多年营销,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届消费者进化得比AI(人工智能)还快!以前脂肪肝是成功人士的标配,现在经济一打喷嚏,我肝上的油水自己就蒸发了。人人都在挑食——“不吃碳水,因为会发胖”,这哪是消费降级,简直是生存模式升级!家里老婆还在为“包治百病”疯狂剁手,“00后”的儿子已经玩起高阶操作——囤加多宝、倒卖游戏周边,稳赚不赔,连吃顿必胜客都能发展成兼职。

看着小米汽车拿化妆镜收割女性,年轻人用“智能权限”重新定义豪车,我突然顿悟:现在根本不是价格战,而是价值阻击战!消费者早就不吃“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那套了,他们要的是“薅着羊毛坐头等舱”的极致性价比。营销人再玩虚的就是自掘坟墓了,咱们得把稻草堆里的金子擦亮,而不是把稻草镀成金条。

差一点儿就出局了

李新涛 龙婷贸易董事长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8

做了25年经销商,我算是摸清门道了,品牌方总说咱们是“夫妻关系”,可现实分明只是“露水情缘”!你费劲把白牌养成千万级爆款,人家转头就牵手更有实力的渠道商。某地5年来,5000万元规模的经销商,最少跑路了50个,厂家连个救生圈都没扔过!现在谁还当“品牌园丁”?我直接搞起“备胎战术”:每个品类至少代理3个品牌,这家谈崩了隔壁老王接着卖。去年,我们咬牙砍掉低效渠道,专攻那些铁杆客户,这才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厂家总画“长期主义”的大饼,可他们换经销商比换季清仓还勤快。要我说,经销商就得像吃自助餐——这道菜下架了,咱转身就去隔壁档口夹新的,毕竟连菜市场大妈都懂,种菜的未必能吃到最新鲜那茬!

商业相声局:钱没少花、活没少干、货没卖出,谁的锅?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9

赵正强 嗨吃家总经理

秦亚峰 北京超级节点创始人

问题一:中国酸辣粉如何开拓海外市场?

秦亚峰:嗨吃家酸辣粉出海分三步走,能否具体谈谈策略?比如,如何让外国消费者接受这种“东方神秘酸辣粉”?

赵正强:我们第一步是输出成品,比如通过韩国、迪拜等地的中国餐饮店铺货,卖给海外华人群体;第二步是拆分供应链,把调料单独出口,货值更高。比如在迪拜,我们的调料月销量就很不错。第三步是联合海外建厂,比如印尼,直接本地化生产。目前核心还是依托海外华人社群渗透,再逐步拓展到外国消费者。

问题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如何看待营销与产品的关系?

秦亚峰:“谈营销是伪命题”,但嗨吃家能成为酸辣粉顶流,难道不靠营销?

赵正强:产品本身才是根基。我们做过上百个产品,真正活下来的却不多。比如咖啡面,设计时叫好,但消费者不买单,最终死在市场验证阶段。营销只是放大器,关键是把对的产品放进对的渠道。比如先让酸辣粉系列产品匹配便利店、线上平台,再通过渠道反馈迭代口味——这才是“活下来”的逻辑。与其砸钱造势,不如让产品自己说话。

营销脱口秀:“毒舌”齐聚,激情“开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