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从身外觅神仙

作者: 阿弥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教科书上短短的一句话,概括了小时候的我对王阳明的理解。后来出于好奇,课余时候,我曾阅读过一些浅显地介绍他的文章,具体的字句早就不记得了,脑子里大概留下了一点儿印象:幼年的王阳明读完朱熹的“格物穷理”理论,认为竹子包含的天理就藏在竹子里,就把竹子当作“一物”,开始格物穷理,他对着一根竹子盯了7日,最终累倒。

在我长久的印象里,王阳明就是这样一种形象,我从来没有打算去深究他的生平和思想,倒是我一位朋友很喜欢王阳明,时不时在我耳边念叨。在他的影响下,我多多少少读了点儿关于王阳明的书,但没什么想法,亦无共鸣。

前段时间,我邀请这位朋友来家里吃火锅。家里存货本来就多,我也不想他客气,特地交代不要带什么礼物来,结果他一手插着兜,一手抱着本《王阳明大传》,晃晃悠悠地进了我家大门。见我瞪着他,他举起书振振有词:“你请我吃饭是填我的肚子,我给你带书是填你的脑子。”

听他说完,我被气笑了—茶几上还放着我正在翻阅的《儿童口腔科临床病例解析》,到底是谁告诉他我只填肚子不填脑子?

“你读专业书,那是为前途和事业。看点儿有关王阳明的书,劳逸结合。”说起劳逸结合,他话锋一转:“我听说你昨天又上了12小时的班?”

我点点头,最近患者多,忙得连轴转,不加班根本看不过来,不只我,科里的其他医生和护士也都在加班。

朋友看了看饭桌上正在锅里翻滚的红油汤底,再看看茶几上翻开的专业书,默默放下了手里的《王阳明大传》,说:“你这么忙,还是要小心身体。”

结果一语成谶。

当天我就因急性肠胃炎而进了医院。

已经很晚了,医院的走廊静悄悄的,我倚靠在急诊科输液椅上昏昏欲睡,朋友在我身旁盯着输液架上的药水。迷迷糊糊间,有窸窸窣窣的衣物摩擦声由远及近,我疲惫地睁开眼,白炽灯的光圈里,护士的脸模糊不清:“快滴完了,很快就能输下一瓶。”

朋友赶紧站起来向护士连连道谢,转头面对我时立刻变了副嘴脸,他竖起两根手指头在我眼前晃:“半年,两次急性肠胃炎,你真把医院当家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学习,工作赚钱,谁不是这样啊。”我抬头看了一眼吊瓶,吊瓶里淡黄色的液体正一滴一滴地往下坠,“王阳明为了穷尽天理,格竹子格了7日,最终累倒,那我为了前途和事业,累点儿也就累点儿了。”

朋友用手指点了我老半天,脸都涨红了,然后咬牙切齿道:“读书不是读死书,挣钱也不是拿命挣!‘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浅显的解释就是让你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朋友挚爱着王阳明,几乎读过所有与他相关的书籍,《传习录》中的词句更是信手拈来,平常也没少用类似的话规劝我。

我不想听他再说教了,赶紧在他吐出更多的话之前,用吊瓶回血的理由遣他去帮我找护士。

以前我没有那么忙碌时,常常和他在林荫道上散步,阳光透过小叶榄仁椭圆形的叶片,在柏油路上投射出一个个金币般的光斑。我说这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魔法咒语,荧光闪烁;他说这是《剑来》中阮秀的眼泪,碎碎圆圆。

当时不知何处起清风,风里没有烦恼和忧愁,我读书只为开心,不做他想。

然后,我读起了被戏称为“蓝色生死恋”的专业书籍,终日为前途和事业奔波。而他读起了心学,读起了王阳明的书,他读书更纯粹了,只为关注自身。

“医生说,你有几项指标不达标,其中和急性肠胃炎有关的不用担心。”朋友带回了护士,也带回了医生看过的检验报告,指向其中一项数据,“但是这个,你肝功能指标偏高。”

“医生问你有什么基础疾病。”

我摇头说没有,虽然我肠胃不大好,但是以前读书时常常运动,身体素质还行。朋友皱着眉头不得其解。数据显示,半年前我化验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现在才过了几个月,肝功能指标翻了一倍。

“我记得你不喝酒。那你熬夜吗?”朋友恍然大悟地将报告卷成筒状,往手心一敲,“你熬夜!”

我无从反驳。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吧,我白天上班,晚上写稿,写着写着就到了万籁无声的深夜。可前途和事业明晃晃地摆在那里,我怎么可能一点儿都不熬夜呢?

我半年前熬夜写剧本,写着写着就突发了急性肠胃炎,只能先调理肠胃。可一边吃着调理肠胃的药,一边就莫名其妙地起了疹子—我居然对治疗的药物过敏。治疗来治疗去,现在又因为急性肠胃炎坐到了急诊科的点滴室里。

朋友请来了医生,两人一起杵在我面前。

他喜欢王阳明,我还想用格竹子的例子反驳,可我匆匆瞥了眼医生与他的脸色,一个的表情是愁云惨淡,另一个表现得怒发冲冠。两人要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健康要紧。

我低下头,不敢与之对视了。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期。

小学的走廊外有青草地,青草地连着操场,操场上有成排的假椰树,四季皆是春色。中学教室的窗户被绿油油的翠竹覆盖,春夏的雨落在竹叶上,音调各有不同。高中,教室在教学楼高层,我看不到窗外的植物,却能听到树上的鸟啼蝉鸣。四时风景各异,窗外的风却会吹到类似的书页上,课本和闲书交织在一起。

那时候的我很开心,对学业没有过多追求,我也认为健康是最重要的。

可是小小的我会长大,长大后有了大大的愿望:我可以如家人所愿,成为一名医生;我也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去当一名作家。

我像王阳明格竹子一样努力。王阳明格了7日的竹子后累倒了,我也累倒了。

朋友在医院外等我。我拉上背包拉链,记好医生的叮嘱,步伐沉重地走出了医院。等出了门才发现,外面早已天光大亮,我居然在医院输液室待了一宿。

到底是什么样光明璀璨的未来,值得我不分昼夜地赌上健康呢?我一时间居然也想不明白。

医院外有一条铺满鹅卵石的石子路,两三片明黄色的落叶覆盖其上,踩在上面,脚感时软时硬。我和朋友一前一后走在石子路上,一时间都有些沉默。上一次像这样悠闲散步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都想不起来了。

“你以前推荐的关于王阳明的书,我看了。”我先开口打破了沉默。他有些吃惊。

“我读到一首《答人问道》,很喜欢。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他在医院外等我时,我查阅了王阳明格竹子的典故。格物穷理,穷的是天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天理,例如日升月落。

但竹子的天理不应当在“外”,而应当在“内”。

每个人的天理,应当在每个人心中,不顾一切地将精力执着于外在事物,最后的结局自然会走向衰败,王阳明因格竹子累倒,是“却从身外觅神仙”。

我不顾健康,将精力执着于外在的前途和事业,也是在格竹子,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为之累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却从身外觅神仙”?

年幼时读书,求个一知半解便奉为圭臬。长大后将这些事情经历一遍,才知道我也犯了和前人类似的错误。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上一篇: 漫长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