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人炼成在图书馆
作者: 向楠一
2009年,石家庄市图书馆升级后重新开馆,从五交化公司退休的赵庆刚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几乎一期不落地去听“燕赵讲坛”举办的讲座。有一次,一位历史学教授讲课时问大家:“谁读过‘二十四史’?”
这些大部头的书,即使是文化人也未必读过,连高中都没上完就去当兵的赵庆刚当然更没读过。教授劝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读读“二十四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庆刚在历史文献阅览厅的玻璃柜里看见了整柜子的“二十四史”。真是皇皇巨著呀!赵庆刚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己能看的书。
见赵庆刚在书柜前犹豫徘徊,一位图书管理员鼓励他说:“不瞒您说,这套书在咱们省还是独一份儿,而且有白话文翻译,您指定能看懂!”
看就看!赵庆刚鼓起了勇气开始读书。为了理解和考证书中的内容,他在省图书馆、市图书馆都办了借书证,几乎借遍了图书馆里的各种史书。
他在图书馆一待就是8年。
读史书让赵庆刚变成了一个知识渊博、出口成章的人,深受朋友敬佩。
为了与别人分享读史书的乐趣,他写了一本《趣读二十四史》,重点介绍了我国朝代更迭的过程,以及自己颇有研究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他特意送给石家庄市图书馆一本,感谢图书馆8年来对他的帮助。
2018年是石家庄市图书馆建馆60周年,图书馆以“石图—我的记忆”为主题向全体市民公开征集文章。赵庆刚特意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与图书馆的缘分,被市图书馆社会工作部主任董英明发现并推荐给媒体。
一夜间,赵庆刚成了媒体争相关注的奇人,红遍网络。
二
我要说的第二个奇人,是我在河北省图书馆无意中发现的。他叫杨树英,是位退休工人。
杨树英出生于1950年,年轻时喜欢读历史书,他将课本上的《曹刿论战》等课文背得滚瓜烂熟。1968年他到晋县插队。插队10年后,杨树英回了城,顶替母亲进入国棉六厂当了一名锅炉工。
做锅炉工有很多空闲时间,杨树英全都用来看历史书。
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他和赵庆刚一样,开始泡图书馆。他们有所不同,赵庆刚是看书,杨树英则是抄书。《史记》50多万字,他抄了一遍;《汉书》70多万字,他也抄一遍。
这一抄就抄了7年。
他每天从城市的西北角骑自行车到东南角,骑行一个半小时。每周5天,日日如此。
我见到杨树英时,他正在抄《四库全书总目》。看到他面前比砖头还要大的两本书,我惊讶不已,他却非常淡定。
除了抄史书,杨树英还抄过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杨树英虽没写出什么著作,但培养了一个博士女儿,在复旦大学教外语。
三
赵庆刚与杨树英在图书馆看书、抄书,而我与图书馆的缘分,仅限于两段往事。一是年轻时学日语,我天天在图书馆背课文,几十年过去了,基本上都忘光了。二是,1987年10月,河北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我迫不及待地办了张借书证。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为了查资料,也为了充实自己,我将周末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后来离开家乡,我再没机会去图书馆了,但30多年过去了,我仍珍藏着编号为51080的借书证。
由衷感谢图书馆,我喜欢随手写卡片的习惯就是在那儿养成的。当年因为羡慕图书馆一抽屉的索引卡片,我也专门去买了一堆卡片,随手抄写书中看到的名言警句或外语单词,这对快速阅读及锻炼记忆力真的很有帮助。
在办借书证30多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朋友辛姐发的信息,说在首都图书馆看到了我写的书,因馆藏图书不外借,只能在图书馆浏览。
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但更多的是惭愧。自从有了网络,我有多久没进过图书馆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图书馆应该算是给我们摆好了梯子的地方。年轻时泡图书馆是为了读书,读着读着就写出了书,然后又被图书馆收藏,这样的循环很有意思,一如文中写到的赵庆刚。
各位不信可以试一试,没准儿哪天,下一个奇人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