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原创版2025年第4期

读者·原创版

读者·原创版2025年第4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原创版》杂志内容涉及社会、话题、职场、情感、人物、婚恋、美文、资讯等。内容形式新颖丰富、原创首发内容集粹,集报道、访谈、言论、评论、随笔、故事、散文、图片等多种形式与一体,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目录

开卷 | 加减之间

商家希望我做加法。我爱吃鸡蛋,商家就向我推销打蛋器、煎蛋器、煮蛋器、蛋清分离器。这些实用的东西做得都很精美,我禁不住诱惑,一个接一个地买回家。因觉得这些东西堆在厨房里显得凌乱,又买了置物架……然而,鸡蛋吃到嘴里并没有更加美味,消化吸收的营养...

特别报道 | 书页长河,人间行舟

无论是童年时心智的启蒙,还是成长中思想的顿悟;无论是在平凡中的坚持,还是记忆中留存的温度—书籍,始终如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路,指引归途。自从书籍初见雏形,它逐渐演化,不仅成为世间知识的载体,更是人类心灵的锚点、成长的养分,乃至整...

特别报道 | 漫长陪读

一 动若脱兔,是童年时期我的生动写照。静若处子的时候呢?很可惜,几乎没有。小小的我总是跟着堂哥、堂弟走街串巷,也喜欢在家里鼓捣遥控车和玩具枪,沉迷于枪战游戏。 奶奶很头疼,别人家的小女孩,一个布娃娃、一套积木就能安静地玩儿小半天,偏偏自己家...

特别报道 | 却从身外觅神仙

一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教科书上短短的一句话,概括了小时候的我对王阳明的理解。后来出于好奇,课余时候,我曾阅读过一些浅显地介绍他的文章,具体的字句早就不记得了,脑...

特别报道 | 奇人炼成在图书馆

一 2009年,石家庄市图书馆升级后重新开馆,从五交化公司退休的赵庆刚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几乎一期不落地去听“燕赵讲坛”举办的讲座。有一次,一位历史学教授讲课时问大家:“谁读过‘二十四史’?” 这些大部头的书,即使是文化人也未必读过,连高中...

特别报道 | 猫饭

一 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最喜爱的人—贪吃的喜欢烧饼店或糖果店营业员,贪玩的肯定喜欢玩具店售货员或会做火柴枪的邻家大哥。而我最喜欢的,是摆连环画摊的陈婆婆。 陈婆婆的小院在外东街一个幽深的大院里。那黑瓦青砖的小院颇为陈旧,但清扫得十分干净,加...

心的对话 | 一颗“乌柚”藏牵挂

一 8年前的隆冬,刚吃过结婚5周年的庆祝家宴,薛哥就奉命从市局下沉到某乡镇派出所主持工作,一周回家一次。作为警嫂,小喆心疼薛哥的劳碌,也关心他的身体。她观察到薛哥自从去了乡镇工作,回家时经常眼圈发乌,眼袋松垂,鞋子上全是烂泥。有时他穿的球鞋...

心的对话 | 与猫

一 我对猫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好。 1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回家路上,我并不知道一只大白猫潜伏在小区门口的树上。我从树下经过时,它突然跳下来,树枝“哗啦”一声划破寂静的夜,我的魂差点儿被吓飞。它跳下后就定定地蹲坐在我面前的路上,与我四目相对,...

城南旧事 | 玩偶军团和草台班子

一 小学一年级时,奶奶来我们位于大山深处的厂里小住。春天来了,闲不住的奶奶找针线做了几个香包。往年厂里孩子们戴的香包大都简陋粗糙,顶多是用纸壳折一个“菱角”,再用彩线层层叠叠缠绕,直到缠成一个彩色“粽子”。 奶奶做的香包令人耳目一新,她做的...

城南旧事 | 吃点野菜吧

一 作为农村人,我从来没吃过野菜。虽然野菜与我家不过一沟之隔,哪怕我的车轱辘从上面压过,我也从来没吃过。 每年春天,都会有城里的老人拎着铲子来我们村后面的野地挖野菜。我妈看见他们会感慨一句:“这有什么好吃的!”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

城南旧事 | 沧 海

一 照片上一男一女端坐着,5个儿女在身后排成一行,五官相像,中间那个个子最高的女孩脸蛋儿胖嘟嘟,眼睛水汪汪,身材苗条,表情大方。 “那是你大姐,镇上最好看的姑娘。 “你大姐能干。那年我回老家,只有你大姐和4个弟妹在家,那时她才上中学,丁零当...

人在旅途 | 一个人的格,装也装不出来

一 姜春勇曾任《重庆晚报》《重庆日报》的副总编辑,也负责过《重庆晨报》的工作。 我和他有多年交集,但至今连个微信也没加。君子之交淡如水,加与不加不重要,心里有就行了。 姜春勇是《重庆晚报》唯一获得过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人。他...

人在旅途 | 不完美的小孩

一 做老师最怕的不是教自己的孩子,而是同事的孩子。 在我们这所影响力辐射周边的完全中学当老师,每年碰上几个同事的孩子是难免的事。但显然,我们同级搭班的老师都没想到,黄老师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还是存在感如此之强的家长。 刚升入七年级的小晗乖巧文...

无关风月 | 瞪羚企业:创新与速度的象征

瞪羚企业,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像瞪羚一样“个头小、跑得快、跳得高”的中小企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伯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用来形容那些已经跨越创业初期的“死亡谷”,凭借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企业...

无关风月 | “大象食堂”:人与象的温情共生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边缘,有一片特殊的“食堂”—这里没有桌椅和餐具,只有成片的芭蕉、玉米和象草。这便是“大象食堂”,一个为野生亚洲象提供食物、缓解人象冲突的智慧方案,更是一段人与自然和解的温暖故事。 过去30年,云南的野生亚洲象从150头增...

无关风月 | 聚光灯效应

1999年,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和肯尼斯·萨维茨基在实验中要求参与者穿上一件印有尴尬图案的T恤进入房间与其他参与者交流,之后穿T恤的人被问及认为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们的衣服,结果发现他们显著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实际...

无关风月 | 体育运动的密码藏在哪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现代体育运动如此多样、丰富、有趣,它们是被谁发明,又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规则呢? 简言之,体育运动的形成,源于人类与环境互动中不断进化的生存需求和文化创造力。 早期,人类为应对自然挑战,逐步将狩猎、攀爬、投掷等生存技能转...

无关风月 | 永字八法

在中国书法史上,“永字八法”犹如一把开启笔法奥秘的金钥匙。这一以“永”字八种笔画概括汉字基本笔法的体系,不仅承载着技法传承,更暗含东方哲学的精妙智慧。 相传王羲之泛舟绍兴兰江时,见艄公摇橹的韵律忽有所悟,将“永”字拆解出侧(点)、勒(横)、...

百家杂谈 | 早开堇菜:北方早春的紫色精灵

早开堇菜的叶片基部呈微微的心形或宽楔形北京的冬天十分漫长,这种感觉在一个从南入北的人身上大约要更明显一些。从11月立冬开始,北京就进入了真正的冬天。这与南方的感觉很不相同,在江南,差不多到12月中旬,时常仍有深秋的感觉,而那时北方的树叶早已...

百家杂谈 | 释怀

人的成见真的很难改。 狐假虎威,能说狐狸是聪明的吗?对牛弹琴是弹琴人糊涂,为什么讽刺牛?老鼠过街,有不喊打的人吗?秃鹫和雄鹰一样了不起,狮子吃羚羊与残忍无关,你能接受吗? 有人曾经问过我:“苍蝇和蚊子飞到你的房间里,你会打死它们吗?” 这像...

百家杂谈 | 水做的男子——许浑

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他出身寒门,早年屡试不第,40多岁终于中了进士,历任当涂、太平县令,因病辞官。后复出,任润州司马,晚年归隐丹阳丁卯桥。 在许浑的诗作中,水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他通过对江河、溪流、湖泊等水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

百家杂谈 | 春有棠梨

棠梨开花,极素净。 开时虽在春里,但绿叶还没铺出来。黑色的枝丫上,纯白色的小花朵点灯似的,一簇簇相继绽放。白花如灯,这灯也是清寒人家的豆灯,低低的光芒,低低地摇曳。再过几日,便是茫茫的白了,白里氤氲着水汽,花像开在雾里。远望去,没有杂色,只...

专栏 | 书驿人间

从市井巷陌的社区书屋到钢筋搭建的“阅读城堡”,从书页泛黄的旧书摊到视力障碍者指尖的浮点,每一处阅读的角落,都是文明的火种在人间安放的驿站。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社区的“社区书屋”,吸引了居民前来阅读。据了解,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精...

专栏 | 临帖记

一 10多年前的某天,我路过书院,看到一处挂着“吕寄舟书法工作室”的牌子,觉得“吕寄舟”这名字好熟。牌子下方门上有个人简介和照片。一看照片,恍然想起,没错,此人我确实认识,大半年前打过交道。 我当年在报社做记者,有次采访古法造纸技艺展示,其...

专栏 | 压岁钱漂流记

一 我娃3岁前,对钱没有意识。一年将尽,他面对自己最大的钱款进项—压岁钱,毫无激动之态,完全当作完成任务。每当他收到红包,便像小动物般举着,咧开牙不全的嘴哈哈笑,拱手、抱拳、鞠躬、致谢,而后交给我,一套流程走完,无动于衷,事不关己,而我自是...

专栏 | 玫瑰和芍药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这个著名的寓言里的“玫瑰”不是花,是一种光鲜亮丽的宝石。再往后,玫瑰就是玫瑰了。它只是春来自开,还没有被赋予“花语”。 据冯贽的《云仙杂记》记载,柳宗元每次接到韩愈...

专栏 |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

2024年10月,一位普通农妇连线快手大冰直播间,说她想骑着三轮车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她说:“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到西双版纳,过个冬天。” 这句话感动了无数网友,称她为“麦子阿姨”。 原本计划种完麦子后南下,但因地里白菜未打理,行程暂时推...

文化瞭望 | 我真的在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本月月最最佳佳 安安:年少时,我喜欢翻看地理书上的地图,并想象着成年后自己走遍中国的画面。如今的我,一点点地探索了祖国的40座城市,收获了关于森林、雪山、沙漠的美景,也品尝过不同地方的特色菜肴。我从小村子里走出来,深知自己距离走遍中国还有...

文化瞭望 | 思想碎片

也许在未来的某天,我能计算出一片花瓣舒展的弧度,但是我无法计算出第一片花瓣坠落时,你的眼角为何泛起涟漪。 —有人问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人类,DeepSeek如此回答 你不能只在赢的时候才自信。那不是自信,是对结果的复读。做具体的事,做困难的事...

文化瞭望 | 笑 话

笑话 “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 “跟我的俄语水平差不多。” “你还会俄语啊!” “不会。” “鲍鱼又不是鱼,凭什么叫鱼?” “叫‘鲍贝’会不会显得太暧昧了?” 我把QQ昵称改成了你的名字,个性签名也换成了你最爱的歌,头像也用AI(人工智能)...

文化瞭望 | 我的学生时代

我的学生时代肖复兴 著 类型:散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5年3月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最新散文集回顾了他在学生时代的经历与思考。书分四辑—小学:童年倒影;初中:少年心事;高中:青春碎片;尾声:告别中学时代。鲜活的片段记述了亲情的热流、友情的...

文化瞭望 | 宫崎骏与苍鹭

特别推荐:宫崎骏与苍鹭 导演: 荒川格 类型:纪录片宫崎骏备受影迷期待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推出,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其想传达的意义。但在这部幕后制作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80岁的宫崎骏在老友接二连三离世的人生阶段,对衰老...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