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做的男子——许浑
作者: 秦月溶
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他出身寒门,早年屡试不第,40多岁终于中了进士,历任当涂、太平县令,因病辞官。后复出,任润州司马,晚年归隐丹阳丁卯桥。
在许浑的诗作中,水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他通过对江河、溪流、湖泊等水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他写水时往往结合景物与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许浑晚年自编诗集,按内容分门别类,对后世诗集的编排方式产生了影响。
晚唐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昔日的荣光还回荡在人们心间,可政治环境日趋黑暗,文人普遍有种生不逢时的悲怆。因此,“水”和“夜”成为晚唐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风雨飘摇之势力透纸背。写水的诗人里,有一个人脱颖而出,得到了“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的高度评价,这位诗人就是许浑。
凭借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凡你看到夏日雷雨,或是身处紧张的场合,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这7个字。这句诗出自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写此诗的时候,许浑已经58岁,这时的大唐宦官专权,农民起义频繁爆发,有识之士试图力挽狂澜,却抵不过大厦将倾的溃败局势。许浑曾有“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的豪情,可屡经挫败之后,只剩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悲叹。
面对人力不可阻挡的命运,个人该如何选择?青年时期的许浑选择了抗争,宦游20年,依然执着初心,40多岁终于中了进士。可是面对漫天风雨的中年,理想破灭的许浑开始在退隐和仕途之间摇摆。他的从兄和友人早已退隐山林,前辈白居易也靠急流勇退得以保全自身,在对功名利禄的热情退却后,许浑把眼光投向了山水,以田园诗作为艺术追求,之后有了对水的独特感触。
许浑的诗歌充满了“水”,根据他在《全唐诗》里的作品,统计显示他的诗歌中出现与水有关的意象的高达约85%。这些被许浑反复咀嚼的风雨、秋水、江月,既是他对现实风景的精准抓取,也是他心境的体现。他眼中的金陵,是“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他眼中的洞庭湖,是“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在谢亭送别友人,他没有写话别的不舍,而是写酒醒后看到的萧萧秋雨“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的孤独跨越千年依然撼动人心。
在中国古代,水是智慧和超脱的象征。孔子说“知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看似柔弱,却能用迂回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高山阻碍不了河流,岩石会被水滴凿穿。许浑退隐丹阳之后,开始发掘自己的精神世界,行为洒脱,安于田园之乐。
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唱歌,喝醉了之后,忘了收起文房四宝,纸笔被风吹到了池塘里,仆人惊慌失措。古代的纸笔是奢侈品,仆人想要下水捞出。许浑阻止了仆人,欣赏起纸笔随水沉浮的景象。这股豁达与超脱,充满了浓郁的魏晋风度。
许浑虽然做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但独创了七律诗的丁卯体,在晚唐诗人中获得很高的声誉。晚唐诗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许浑曾被仙女托梦,他在梦中来到昆仑山和神仙宴饮,席间有仙女请他留诗,梦醒后他把诗写下来,不慎透露了仙女名字。结果过了几天,他又梦见了仙女。仙女嗔怪,要他把名字从诗中抹去。许浑的细腻和超脱,使他从内到外散发着清雅洁净的气质,这样如水的男子,不仅被同时代的诗人喜爱,就连仙女也对他另眼相看。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