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时期的泰山崇拜与文化
作者: 王剑冰进入魏晋以及南北朝时期,虽然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帝王,但都像是走马灯,历史上留不下多少影像。既然秦皇汉武开启了皇帝的封禅大典,对于后来者,登封泰山还是诱惑不浅,他们始终没有绝断东封的大望。当朝臣子也是希望能在本朝做成其业,不仅朝廷荣耀,自己脸上也有光彩。
但是,一直光打雷不下雨,泰山就此平静了数百年。一代代的帝王们,只是把封禅做成了一个梦。
壹
220年,也就是黄初元年正月,曹操病卒,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
曹丕的兄弟曹植可是位禀赋异常、文采过人的大才子,他自幼颖慧,10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曹植援笔立成,且斐然可观。曹操喜欢这个儿子,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然而最终被矫情自饰的兄长曹丕占了上风,并最终成为魏王。
曹丕坐上魏王宝座,不知曹植出于何样心态,竟仿照司马相如《封禅文》,写了一篇极尽赞美之词的《魏德论》献给曹丕。其中还有倡议曹丕封禅的言语:“固将封泰山,禅梁甫,历名山以祈福,周五方之灵宇……”
曹丕何德何能,一上台就鼓动他像以前的帝王一样,去封泰山、禅梁甫?也许曹植所言其他都是虚的,唯有对泰山的崇敬是实。
曹植的这种心思起没起作用,且不知道,知道的是不久就有了后世相传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才是曹植真切的悲痛之绪。
也就是这年的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成了魏文帝。或因为前面那段争太子抹不掉的记忆,曹丕更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兄弟威胁自己的皇位,想着法子要除掉他。《世说新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又无法开脱,只好悲愤而行,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或有一定依据。曹植写这首诗,完全可能。但描写太有些戏剧性,像是后人虚构。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来这么一出,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刁难他反而显出自己的笨拙,给后世留下笑柄。
至于曹丕见到曹植的《魏德论》,是否有过封禅泰山的念头?肯定是有的,只是开始不敢整得太大。形式还是要搞一下,你看,他在许昌建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受禅坛,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
是一种威势,也是一种显摆。
十一月的这天,阳光高照,彩旗飘展,魏文帝雄姿勃发,一步步登上了受禅坛。公卿、列侯、诸将悉数到位,列于四周,匈奴单于及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之前的准备是多么精细,那么远的都通知到,而且千里迢迢,不敢不到。显示出魏文帝的威凌霸气。仪式搞得隆重异常。魏文帝在高坛上燎祭天地、五岳和四渎。坛前立着《受禅表》巨碑,无非是颂扬汉魏禅让之事。碑中称:“皇帝乃受天子之籍,……望秩五岳,烟于六宗。”自此五岳和四渎作为山川之神列入了皇帝即位的典籍。
这之前,大书法家、太傅钟繇曾书《泰山铭》,为法书名作。为此得到晋代王羲之的称赞,并认为魏文帝的《受禅碑》用的就是钟繇的书体。
魏仍然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梁父、莱芜等十四县。当时的泰山主峰属于博县。
曹丕也有文才,历史上说他曾经写有《列异传》,其中《蒋济儿》《胡母班》《陈节方》《蔡支》等,不少奇鬼怪物,多与泰山有关。《蔡支》里写道:
临淄蔡支者,为县吏。会奉命谒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见如城郭,遂入致书。见一官,仪卫甚严,具如太守。……曰:“吾太山神也,外孙天帝也。”
一看就知道,所写来自当时传说,传说中带有对泰山的信仰,当然也就带有了曹丕的观点。
这一时期,还有人惦念着封禅之事。博士邯郸淳表上《受命述》,称颂曹魏代汉,说到紧要处,便劝曹丕“勒功岱岳”,恳切之心溢于言表,只是没有见到下文。曹丕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黄初七年,也就是226年,魏文帝曹丕死了。曹植还活着,且作了《文帝诔》,文中还以其未能完成封禅盛业为憾。
这个曹植,真心还是假意?
贰
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据史书记载,明帝在曹魏青龙三年(235年)曾有数行东巡,“凡三至岱宗”。
这期间,中护军蒋济奏请封禅,说得也是恳切之至。明帝立刻就拒绝,说听了蒋济的言语,我的汗都流到脚上了。我何德之修,敢想这件事呢?以后别再提议,提了我也不回答。
这个明帝,真会做戏呀,是真不敢封禅吗?以前也有皇帝如是作秀,一番谦让,心里还是想着泰山。
你看,他虽拒绝了蒋济的提议,却暗自让散骑常侍高堂隆起草封禅礼仪。
高堂隆是泰山平阳人,最初做过泰山督邮,对泰山历史很了解。明帝很欣赏他,让他做陈留太守、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新泰石莱曾出土过一个“关内侯印”,汉魏之际,新泰人物封此爵号者仅高堂隆一人,考古界认为这印就是高之故物。这是后话。
高堂隆在宫中名望很高,青龙年间,明帝造了不少宫殿,且用法深重,高堂隆上疏劝谏。明帝也未恼。
只是明帝交给高堂隆起草礼仪的事情还未完成,高堂隆就死了。明帝不由叹息:是天不想让成就我的事啊,你看,高堂隆舍我先死了。
封岱的念想或就此断绝。
叁
时间来到了晋代。
晋武帝泰始元年,即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
这一时期,还是有人关注封禅泰山的事。太康元年,也就是280年九月,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等上书请求封禅。
无非也是前面说一堆“圣德隆茂,光被四表”的赞语,而后提出“宜同古典,勒封东岳”的请求。请求不是一次,每次武帝都以“政刑未当,百姓未安”,给推辞了。
后来那个美男子潘岳,还于《世祖武皇帝诔》中,带出了对武帝的歌颂,及未能封禅的遗憾。
之后便是一个不短的混乱时期,没有人再顾上泰山封禅的事。一直到了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 ,出现了一个谢灵运。谢灵运当时在朝廷任秘书监一职。他向宋文帝上了一封《劝伐河北表》,称颂“陛下聪明圣哲,天下归仁,文德与武功并震,霜威共素风俱举”,中间以封禅为请,言语真诚。谢灵运必然是到过泰山的,所以他对泰山怀有崇敬之感。上表前后,他还写有《泰山吟》:
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巇,触石辄芊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闾何晻蔼,明堂秘灵篇。
这首诗笔力遒劲,辞章盛放,展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崇敬之情。诗中铺陈的登封史迹,与当时谢灵运奏议封禅是一致的。
只是宋文帝没有给出下文。正是乱世,他或也顾不上。
肆
到了南朝宋孝武帝时期,有大臣也曾恭累表请“修封泰山,瘗玉岱趾”。孝武帝以“寡德”谢绝。再有人复奏封禅,孝武帝还是以“文轨未一”而回拒。宋孝武帝很有些自知之明。
一晃又数十年。到了公元479年,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代宋自立。这个时候,泰山一带成了北魏的地盘,但南齐仍沿置泰山郡,以示正统。萧齐的州名也几乎完全因袭了刘宋,只是把徐州改为北徐州、兖州改为北兖州。北兖州名义上统领阳平、东平七郡,实际上高平、济北、泰山、新平、鲁郡都是徒有虚名。
萧道成称帝后,辅国长史、南海太守伏曼容曾借机上书,劝高帝封禅。这位高帝也是不敢有此大望。
一次举行宴会,高帝高兴,让从臣各自拿出自己的绝活亮一亮。其中仆射王俭就朗诵了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朗诵得抑扬顿挫,激情满怀。大家一听就明白,这不是劝高帝东封岱岳吗?于是满朝文武热烈响应。
高帝萧道成不敢应承。他笑着说:“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萧道成也是知道各种火候都不对,离宏伟盛事还相差很远。
魏孝文帝一朝,同样有过数次封禅之议。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魏孝文帝征伐南齐时,散骑常侍卢渊就提出平南后即行封禅:“荡涤江右,然后鸣鸾巡省,告成东岳,则天下幸甚。”博士孙惠蔚、中书令高闾都曾进言上书,提出封禅之议。孝文帝却以“天下未能一统”的理由,一次次给予了回绝。
南梁的梁武帝,却架不住大臣的劝说,不仅有了封禅的念头,还让人起草禅仪,准备干一件很多朝代都没有办成的盛事。
然而这回是皇上有意,下臣阻拦。阻拦的人是平西鄱阳王咨议许懋。其人言辞也够激烈,指出,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不是盛德之事,切不可为,这是违背天意也是违背民意的事情。
这下子,就如一盆冷水,猛然把梁武帝给浇醒了,非但没有生气,还高兴地采纳许懋谏议,消除了封禅的念头。
这个许懋做得实为国家善事,否则劳民伤财,动摇国基。他的一番洋洋洒洒的宏论,也成为质疑封禅的先声。
伍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隋朝。
我们从《成备墓志》中可以看到,隋初已有封禅之议,只是未能进行。到了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攻入陈都建康(今南京),南陈灭亡。于是有人请求文帝行登封之礼。
那时泰山一直属于兖州管辖。兖州刺史薛胄并“遣博士登太山,观古迹,撰封禅图及仪”,进献于朝。国子博士、通直散骑常侍何妥还撰写了《大隋封禅书》。
有意思的是,陈后主被俘后从隋文帝东巡,登洛阳北邙山,侍饮时也赋诗“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博得隋文帝一时高兴。
面对群臣请封,隋文帝什么态度呢?史书上说他辞让不许,而且下诏:“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看来这位言辞也够严厉。但是仍旧阻挡不住大臣们的夙愿善意,封禅之议仍时有提出。
开皇十四年(594年),群臣再请封禅,文帝还是不纳。晋王杨广又率百官抗表固请,这次文帝似乎心内松动。于是“命有司草《仪注》”。牛弘、辛彦之、许善心、姚察、虞世基等大臣便创定其礼,奏之御前。
文帝也是逡巡再三,说这件事情太大,我恐怕是承受不起,不行就去东狩一次,等于是朝拜岱山吧。
这样,十二月开始启驾,东巡泰山。到了正月,已经进入了595年,隋文帝一行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泰山脚下,学着古人行巡狩之礼。
他在泰山下设坛,柴燎以祀青帝。文帝服衮冕,乘金辂,备法驾,在坛上举行了神圣的仪式。祭坛上响起隆重的乐曲,柴垛燃烧的烟气袅袅上升。
仪式之后,发布《拜东岳大赦诏》。说文帝恭至岱岳,上谢时灵,对百姓的苦难,深为自责,并大赦天下。
这个巡狩礼地点在山下岳庙附近。也就区别于封禅之礼。上古巡狩,燔柴告天,是原始社会对泰山神化与崇拜的一种方式。所以文帝设坛柴燎,也是遵循了古礼。
时人将文帝祀岱拟之为封禅。譬如薛道衡在《高祖功德颂》中,就赞文帝是“登封降禅,百王之盛典”。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中也说“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其实都说得有点过。
不管怎么说,隋文帝这一举动,也是东汉以降破天荒的一次。虽然没有登封泰山,也算是对泰山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顶礼膜拜,对于隋朝的统一,也算是一次盛典。
当时的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随从文帝祠泰山,并且到过灵岩寺,他还写有《谒方山灵岩寺诗》,其中有句:“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泰山北有“杨广寨”,在今天的济南市历城区高而乡北高村西,或与杨广至泰山有关。
杨广嗣位,开始就有封禅之议。后来又有秘书少监袁充复假托天文,上表陈嘉瑞,祈望“告成岱岳,无为汾水。”在大业十年前后,隋炀帝杨广曾经有过封禅泰山的念头。可惜天下不稳,时局动荡,一直定不下来。到了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弑于江都,隋朝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封禅泰山的念想也随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