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寿芝与“绛守居园池”
作者: 韩海安
在完美破解银川承天寺砖雕门匾题字后(附后),大大激发了我想彻底破解“绛守居园池”影壁匾额题字之谜的兴趣。我在搜索“绛守居园池”有关资料时,发现下面这两副对联惊人的相似:
数行柳数丛花料当九十春光,别绕雅趣;
一局棋一壶酒好与二三良友,共畅幽情。
这是在甘肃张掖的“又一园”的一副对联。
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
与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这是在山西新绛的“绛守居园池”的一副对联。
两地有1300公里之远,怎能如此巧合?这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业余时间遍查资料文献,历时一月有余,终于把这个跨越数千里跨度上百年的谜团解开。
跨越时空的“联”结
据2018年9月团结出版社陶琦编著的《张掖对联》介绍,清康熙年间,靖逆侯张勇在张掖任甘肃提督。请李渔千里迢迢来到张掖,为其修建“一园”,为河西园林一时翘楚。而在李渔若干年后,湘人周达武(光绪三年任甘肃提督)、李寿芝(字荇仙)仿照李渔所建的“一园”,又在一旁修建“又一园”。
据《中国书院楹联》介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修建觻得书院,院后有一园,名“又一园”,有《又一园修禊序》,介绍园中胜境,参与过创修觻得书院、曾担任过张掖县知县的湘人李荇仙发起并在觻得书院建起了周公祠。其中“又一园”联:数行柳数丛花料当九十春光,别绕雅趣;一局棋一壶酒好与二三良友,共畅幽情。
由此可见李寿芝(字荇仙)当时(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担任张掖县知县,他同甘肃提督周达武共同修建觻得书院以及“又一园”。
绛守居园池,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城,曾作为州衙的后花园,故称“绛守居园池”,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亦被称为“隋园”。
1962年,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亲临园池,拜读《绛守居园池记》,把樊宗师词义僻涩的词句称为“涩雾”,写下《拨开“涩”雾看园池》一文,并刊于1962年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他写道:“直到光绪二十五年还有位州官李寿芝重新修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些建筑规模和奇形怪状的碑刻,大约就是这位‘风雅’之士的遗留。”
北京林业大学赵鸣等发表在2000年第1期《中国园林》上的“《绛守居园池》考”写道: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园池又几毁坏殆尽,知州李寿芝“以园池遗址,缭以周垣,重加建筑,亭榭渠塘,一如旧制”。
…… ……
穿门而过到达嵩巫亭,亭周围迎春花很多,亭上对联写道:“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与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据《新绛县志》记载,宴节楼面宽三间,楼高二层,歇山顶,屋顶琉璃瓦装饰。檐下有清代李寿芝题写“远山如黛,大河前横”的匾额。
可见,湘人李寿芝(字荇仙)先是在张掖当知县(1885年),后在绛州当知州(1899年),是他,把两地的官府花园“联”结在一起。
“惟楚有才,为晋所用”,可惜这位湘人留下的资料太少,否则我们会穿越一个多世纪,拨开历史的迷雾,解开更多的谜团。
关于李寿芝
李寿芝,字荇仙,湖南长沙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绛州知州任上重修《绛守居园池》。为了了解也是为了纪念他为绛守居园池重获新生作出的贡献,一个月来先后搜索了《陇西县志》《张掖县志》《武乡县志》《赵城县志》《直隶绛州志》《民国版新绛县志》等,上网查询了这些地方的书院及古建筑楹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果然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小心辨别,去伪存真,初步勾勒出这位逝去一个多世纪的家乡名宦的轮廓——
光绪八年(1882年)任甘肃陇西知县;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甘肃张掖知县;
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山西武乡知县;
光绪十八年(1892年)任山西赵城知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西绛州知州。
以时间为序,把能搜索出来的他的对联以及疑似对联整理如下,以及简单做一些注释。
一是题甘肃陇西南安书院:
此地为清圣祠堂,握篆扶残黎,敢自诩顽廉懦立;
贱子乃谪仙宗派,下车宰故土,最难忘迁客长沙。
二是题甘肃陇西县署:
此地有首阳在前,握篆扶残黎,贪吏岂能识清圣;
况我是谪仙之后,下车宰故土,昧心何以对先人。
清圣祠堂,为纪念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建,位于古陇西境内的首阳山(今属渭源县)。
握篆,比喻掌印掌权。
残黎,指疲民百姓。
顽廉懦立,廉和立是使动用法,使顽廉,使懦立。出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贱子,作者自谦。
谪仙,指李白,陇西李氏是河西的名门望族,也是李唐的先祖,李白自称陇西布衣。
迁客长沙,出自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用西汉贾谊左迁长沙自况。
三是题甘肃陇西襄武书院:
何人高北斗之名,万里云程,望他日扶摇直上;
此地居南安之首,一窗灯火,看英才荟萃其间。
四是题甘肃张掖又一园:
数行柳数丛花料当九十春光,别饶雅趣;
一局棋一壶酒好与二三良友,共畅幽情。
五是挽曾国荃(时任山西武乡知县):
自去年以薄宦来太行山前,每闻父老讴思,犹啧啧称我公抚晋时,竭虑殚精,方伟矣救亿万家许多性命;
哭今日之元戎于廉康城里,回想江淮糜烂,特兢兢与文正勤王事,同心勠力,乃卓然立千百载不朽勋名。
六是题山西绛州《绛守居园池》之宴节楼:
远山如黛;
大河前横。
七是题山西绛州陈家花园大门(疑似李寿芝所作):
堆些茅草种些花,花圃草庐无半点尘俗气;
远看嵋山近看水,水清山秀在一幅图画中。
七联与“远山如黛,大河前横”意象很像,而且两处若往南望,眼中的自然景象远处的峨眉岭、近处的汾河几乎一模一样,七联几乎是六联的扩写版。
八是题山西绛州《绛守居园池》之《拙亭》(疑似李寿芝所作)
笑这小茅亭有几斗俗尘气;
凑些好木石在一泓秋水间。
八联与七联意象很像,茅草、俗尘、山石、秋水,几乎是七联的缩写版。俗尘气一有一无,可见作者有归隐之意。
九是题山西绛州《绛守居园池》之《嵩巫亭》
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
与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十是题山西绛州陈家花园(疑似李寿芝所作):
快开数亩荒田,种花栽竹偏适陶情养性;
好筑几间土室,冬暖夏凉最宜樽酒局棋。
九联是几杆竹,几朵花,一局棋,一樽酒,十联是种花栽竹,樽酒局棋,几乎也是九联的改写版。只不过九联是人在江湖,十联是归隐山野。
李寿芝居然行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为李寿芝(荇仙)资料缺乏,一筹莫展时,一天,我在网上随意敲入“对联 湖南 李寿”还未来得及敲入“芝”,不小心误碰回车键,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屏幕出来“李寿蓉,字篁仙”的有关网页。李寿芝(荇仙)、李寿蓉(篁仙)这两人名字是如此相像,而且都是湖南人。此发现令我顿时欣喜若狂,仔细点击每一个网页,发现他们二人竟然是同胞兄弟。李寿蓉善诗文,尤工对联,功名很高,加之还是谭嗣同的岳父,名气自然比李寿芝大得多,所以网上资料很多,于是很快就把他们家的家庭关系梳理出来了。
李寿芝,湖南长沙河西杉木桥(今望城区白沙洲街道赤岗村)人。他兄弟姊妹八人,其中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六。
其母,王太夫人,1886年去世,享年八十以上。
老大,李通奉,字笠仙,1821 年十一月十七出生,约1863年去世。
老二,李锡蕃,字晋夫,1823-1850,著有《勾股和较算草》《借根方勾股细草》。
老三,李寿蓉,字篁仙,1825-1894,与王闿运等并称“湖湘五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成博士弟子,补廪生。咸丰元年(1851年)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并用于户部主事。咸丰九年(1859年)因户部银库亏空案被牵连入狱。同治元年(1862年)肃顺被诛,李昭雪出狱,官复原职。同治九年(1870年)因升迁无望,请假回籍。同治十三年(1874年)捐资道员,分发湖北,1875年全家迁居武昌。光绪九年(1883年),其女李闰嫁于同乡谭继洵(时任甘肃巩秦阶道)之子谭嗣同。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家谱。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家乡建杉木桥塔。光绪十六年(1890年),亲家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李回避到安徽芜湖任道员。
老四,李寿华,字菊仙。1860年早逝。
老五,四岁时殇。
老六,李寿芝,字荇仙。1874年春入蜀为官,光绪八年(1882年)任甘肃陇西知县;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甘肃张掖知县;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山西武乡知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任山西赵城知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西绛州知州。
岳麓书社袁慧光2011年点校的《李寿蓉集》,收录了李寿蓉几乎所有的作品。原想应该有他们兄弟的诗词酬和或书信书札,然而遍寻全书,几近于零。只好退而求其次,从中择录两则与其六弟(季弟)李寿芝(荇仙)直接相关的诗词。
江上别
甲戌(1874年)春正月赴鄂,夜泊靖港,送季弟寿芝入蜀作。
风凄凄兮月冥冥,江上夜寒闻雁声。
雁声入云何恻恻,一北飞兮一西征。
西征迢迢远于北,况复初为出门客。
只身孤剑万里游,更无亲属同舟泊。
春水兮盈盈,芊芊兮草生。
寻常送征客,尚多别离情。
嗟予季兮独行苦,念之悲辛不能语。
不能语,畏母知。
鄂与蜀,长相思。
长相思,且凝立,背母潜持暗陬泣。
还鄂喜季弟亦自蜀来
(应写于1874年至1882年间)
一事曾舒慈母意,弟兄都自远游归。
翛然江上两黄鹄,不愿年年尚各飞。
我仔细校核甲子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间的匹配,基本弄清了上述年代,但也有年份前后不一致之处,但因无更多资料去验证而不得详考。好在不影响主要脉络,故不再纠缠于细节。
阮仪三教授与“绛守居园池”之缘
我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时,阮仪三教授的名字进入了我的视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他曾四次到访山西新绛县,在其撰写的《旧城新录》和《古城笔记》,收录了他1982年写的《绛守居园和新绛县城》《隋唐名园之城》,记载了他与“绛守居园池”的渊源:
60年代我曾随董鉴泓老师游过此园,徒手勾画过园池的平面及园景。去年又专程探访,……却尚存一些亭楼树木,虽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墙圮楼危,亭窗洞缺,乱建了不少房舍,已非昔景,急待整修。
2012年,阮老又故地重游新绛时说起:
我回想着古园的旧貌,循着石铺的小径,抚摸着古老的树木,当年我画下的洄莲亭依然临水傍立,砖砌的大照壁上的四个难认的篆字还是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