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机《文赋》对培养新时代勇“士”的启示
作者: 黄小漫
写作是中学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而通过对部分教师和中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中学写作教学存在写作教学目的应试化、写作教学内容模式化、写作教学方法随意化等问题。针对该类问题,中学教师革新写作教学模式时不应一味求快求新,很多时候也需要“回头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寻根回本,从而推动现代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的发展。
回看历史,汉代形成了辉煌的大一统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导向将儒家的教育思想、文艺思想放置于统治地位,使其在文学发展上过分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功用而忽略文学的艺术性。而经过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学创作者愈加重视文学艺术本身的魅力,强调社会价值与文学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在此背景下,作品《文赋》得以诞生。《文赋》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采用骈体写就的文学理论批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的诞生。该作品深刻体现了陆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探究与体悟,集中探讨了文学的内在规律,较早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通过其规整的结构、诗意的表达、巧妙的比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文赋》生动且具体地描绘了文学创作过程中那些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的文艺现象。它拥有独特的论述风格及精辟的美学见解,能为现代语文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在《文赋》的小序中,陆机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创作困境,指出意念能准确反映事物,语言却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问题,即如何实现“现实的物”“抽象的意”“实际的文”三者巧妙转化。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与前人写作方法,他分别从创作前准备、精心构思、布局谋篇三个方面开展详细论述,层层深入,涵盖全面,能够给予新课标下的现代中学写作教学以启示与经验。
一、积极观察,感知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总目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细心留意细节,增强敏锐度和感知能力,从生活中汲取文学创作的养分。而结合现实情况,当下的初中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选题老套、材料陈旧和举例不当等问题,如“运动场上同学的加油呐喊声鼓励我冲向了终点”“考试考差了但因为父母的鼓励而变得努力学习”等选材在考场上屡见不鲜。笔者在此固然肯定题材本身的情感导向,但大部分中学生文风尚不成熟,文笔仍较稚嫩,思考的角度单一,难以借助传统的创作题材将自己的心意与新意表达出来,因而也就无法满足读者体悟独特思想情感的创作期待与审美期待,导致学生写作题分数普遍不高,由此在心理层面与现实层面上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压力与落笔创作的恐惧,打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形成“不敢写与写不好”的恶性循环。
针对此类情况,笔者在《文赋》中找到了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方法。《文赋》此文在篇章的开始便提出了“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的见解,认为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之前应该久立于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同时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以目随四季变化感叹光绪纷纷,见证劲秋的凋零草木、芳春的依依杨柳;以心歌咏自我的远大志向,赞叹伟人的丰功伟业;慨然有感时便落笔成文,以此表达文学的奥义。
由古至今,由生活体验到书籍经验,《文赋》认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式早已不符合新时代语文核心素养中有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学生培养导向。教师应在丰富的语言实践和真实的语言情景中提升学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其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激励学生留心生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在生活中获取信息、感受真情,从而更加流畅地以文表情。不仅如此,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古书典籍,做到知古事、感古情、晓古意,从伟人先贤的事迹中积累素材,获得创作灵感,以史为鉴、从史出新,从而增强创作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现实生活与古籍事例的取材,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慨然投笔,挥洒墨水,创作出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文学作品。
二、分析总结,构思立意
在完成材料的搜索和选取后,学生需要确定题意,起笔创作。然而,许多中学生缺乏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仍停留在“想到什么便写什么”的窘境中,尴尬于立意不清、立场不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总目标提出学生应做到“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品质,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引导学生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地确定文意,展开论述。
在构思立意的部分,陆机开篇就写明了《文赋》要解决的是文学创作“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而“意”为何物?如何“立意”呢?《文赋》的“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针对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和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活动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的问题,《文赋》提出“耽思傍讯”的观点,认为创作者应该潜心思索,旁搜博寻,同时也应“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做到片刻之间通贯古今,眨眼之时巡行天下。而这便强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古今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与鉴赏,锻炼掌握材料的核心意义,从而于创作时对材料进行取舍的能力。学生在面对众多的资料时能够通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进而做到真正有效选择、精确立意,在展开论述时立题而不偏题,发展自我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由此创作出更具条理性和整体性的文学作品。
三、布局谋篇,体悟文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要求提及学生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表达文体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理想效果。在完成构思之后,学生便应考虑如何进行“布局谋篇”。此时陆机在《文赋》中给予了学生答案:“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在进行布局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一方面做到以事理为树干,坚持以“说理”为中心,确定一个主题,做到清晰地阐释道理,同时也需不断深入挖掘,以实证和论述为“树干”添枝加叶,充实内容,丰富文章。而当下的许多中学生在确定题意后未能够合理规划篇章布局,出现头重脚轻、主次不分和详略不得当的问题,使学生“立清意却不能表明意”,实在令人惋惜。对于创作时布局谋篇的问题,《文赋》分别从表达文体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提供有效策略。
(一)针对选择适宜的表达文体提出建议
《文赋》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论精微而朗畅”“说炜晔而谲诳”等。新课标下,师生教与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考试内容也更加灵活多变,因而考生在考试时需要应对的文体形式更加多样,如演讲稿(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八年级下册作文题目:以“劳动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书信(2020年广东中考以“给xxx的一封信”为题目,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给老师、亲友、同学写一封信)等,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细致分析各种文体的差异,介绍不同文体的相关格式和特征,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接触更多的创作文体,增加文学创作的知识储备,提升在考场上应对不同文体要求的能力,从而利用不同的文体格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二)针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
首先,《文赋》强调“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在陆机看来,文章句子需言简意赅,意思已说尽时便不应再进行赘述。教师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创作时减少旁逸斜出的句子以集中文意,避免过分修饰而导致中心不清。同时,在集中文意方面,陆机支持学生借助警句来表达文章的核心意义和突出中心,由此达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目的。笔者认为,在文章中引入警句的作用有二:其一是警句往往是简洁和意义深刻的句子,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中心从而更好地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分析论述,同时也可使读者一眼便析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其二是警句一般是名人名言和格言,可在确立文章中心意的同时,借助名人效应以增强文章观点的信服力和号召力,起到更有效的突出文意的作用。
其次,虽然陆机本人在创作上多有模拟之作,但其在《文赋》中更加强调“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即关注文章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创作与模仿看似矛盾,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体现。初学者只有模仿先贤哲人文学创作的体式和思想,才能更加成熟地进行文学创作,但若是一味地进行模仿,则将失去本心,因而在“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同时,创作者更应该进行自我思考和选择,在古意中求取新意和心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现时不少中学生仍采取“照背模板”“沿用主题”
“范文套作”“AI生成”的写作方式,因而文章俗套而缺乏新意,自然无法得到高分。因此,教师应开展更多的创意写作课程,激发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和感知力,使其主动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感受表达的趣味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表我意”。同时,教师在讲授写作方法时也应鼓励学生将功夫落在平时,利用常规的写作训练机会对不同的命题展开分析,多思考、多发现,跨出舒适圈,尝试从单一命题中思考题意的多种可能性和叙事的多样性,以及自发从多种命题中归纳总结出共性,帮助自己写作新的内容和表达新的意义,形成自己的文库,进而在考场上更精确而巧妙地表达自我所想所思。
最后,学生在文辞选择上既要追求实在也要追求美感。《文赋》中说道:“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笔者在与中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当下的中学生在遣词造句上遇到了两个问题:其一,语言直白而无意境,陷入“大白话”的困境;其二,语言意境丰富而冗长,往往在作文里大段地对环境或心理进行描写,抒发所想却使得事件表达不清,内容不够充实。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在写作课堂上应该加强句式、句型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争取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少错字、少病句,合理且恰当地将长短句结合起来使用;同时也应注重拓展美文赏析,在帮助学生学习美句美文、仿造美句美文的同时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分析并总结创作经验,从而创作出富有意境且具有美感的文章。而针对第二个问题,《文赋》中强调语句应尽量精简,做到“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即写文章时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思想,将道理表述透彻便已适宜,叙写不能冗长、拖沓。因此,教师应尝试培养学生的“减法”意识,引导学生在保持文意的同时适当删减杂语废句;不仅如此,在提升学生句子干练性的同时,教师也应在日常训练中讲解修辞手法、语音语调、韵律节奏等知识,如注意词语音调搭配、句子前后押韵、结构整齐对仗等,教导学生利用优美句子将所思所想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达到“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的理想效果。
在思与文的碰撞中,写作本就是一场探索,考验落笔者的勇气和底气。“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写作,即在虚无中寻求具体形象和意义,在寂静中寻求灵感。陆机的《文赋》详细而又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如何创作一篇优秀的文章,能够给予当代语文教师和学生经验和启发。语文教师是纸张上的方格,既需要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和规章,也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以文其情、文其意;而学生则是点滴墨水,借助横竖撇捺以表情达意。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在“向前看”的写作教学发展浪潮中做到“回头看”,尝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有助于现代中学生写作发展的精华,汲取营养,争做新时代好写文、写好文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