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作者: 高小英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文化节目,主要是以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在此词中,词人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针对这一主题,本文首先探讨《经典咏流传》节目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意义,随后具体分析《青玉案·元夕》中词人如何实现自我与自然的深入和谐对话,并最终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详细阐述《经典咏流传》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经典咏流传》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文化节目,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经典咏流传》通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

节目中的经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审美情感,对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经典咏流传》,接触大量的古典诗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节目中呈现的优美音乐和舞蹈,使学生在审美上得到了熏陶,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节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此基础上,《经典咏流传》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传统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

二、《青玉案·元夕》中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人以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下阕则是专门写人,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

词的上阕以宏大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辉煌灯火与热闹气氛。辛弃疾运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生动的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花灯的繁多与烟花的绚烂。此时,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更是词人情感的载体。花灯与烟花如同词人内心的激情,热烈而璀璨,却又稍纵即逝,映照出词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词的下阕中,词人通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等句子,描绘了观灯女子的美丽与欢快的气氛。然而这些繁华背后,词人却在寻找着“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这里的“那人”既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也是词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词人在热闹的人群中寻找,最终在灯火零落之处找到了心灵相通的伴侣,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综合来看,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悟,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这种和谐对话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欣赏,更是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深度与审美价值,使《青玉案·元夕》成为宋代词坛的佳作之一。

三、《经典咏流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青玉案·元夕》为例

(一)寓教于乐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皆得到了快速发展,更能理解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寓教于乐,即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顺应学生的生活天性,结合趣味游戏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感受知识中的传统文化。例如,在《青玉案·元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文化类的功能游戏“画境青玉案”,即以辛弃疾所创作的《青玉案·元夕》为依据,自己绘制相关的作品,再以“作画”“寻画”“改画”三种极具东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解谜玩法让学生们学习《青玉案·元夕》这一首词。这样游戏式的体验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魅力,实现寓教于乐,达到教学目的。

《经典咏流传》节目是通过结合经典诗词和流行音乐,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所产生的美,让国内外的人通过节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通过音乐语言将干涩难懂的诗词简单化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还能促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多的好奇。对此,教师们应该在网络上搜索《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播放相关的视频,利用“短视频+教育”的娱乐化方式实行《青玉案·元夕》的教学。教师可利用具有互动性的短视频平台丰富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评论功能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教师还可借助游戏、音乐和绘画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诗词学习变得有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感受,真正认识、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二)生动化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化表达就是要让学生们建立起和传统文化的感官联系,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和感受得到传统文化。简单来说,教师们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教师要加强与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的联系,利用宣传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示各种古籍文物,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依据时代特征,灵活多样地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以此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学生学习、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结合《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通过节目深入浅出的咏唱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诗词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观看节目并鼓励他们利用各种乐器积极参与诗词的咏唱活动,从而直观感受传统乐器的精美与古人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领略古人的智慧。再如,在《青玉案·元夕》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凤箫声动”这一句,利用箫这一乐器进行演奏。除了箫,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二胡、古筝等乐器呈现诗词,让学生在咏唱、弹奏的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感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生动化表达。例如,教师可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会及传统节日知识大赛,让学生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启迪思想,从而真正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之中。

(三)拓宽传承渠道

1.应用多媒体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再仅仅依赖于口口相传或传统纸媒,还依赖于互联网的传播。对此,《经典咏流传》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特别是让学生查找并聚焦《青玉案·元夕》这首诗词,依据节目中的解读来精确把握诗词的意蕴。随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加深文化情感,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加强体验式教育活动

体验式教育活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它依据特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图像再现等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表达与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拓宽教学途径,设计并组织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实践经历来学习、理解和思考,并在大量的实践讨论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图像再现、声音渲染、角色扮演、实物演示等多种情境中,学生被鼓励调动多种感官,借助丰富的人文情感体验来强化思想认识,从而实践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教授《青玉案·元夕》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图片、视频、小品、示范作品等教育技术手段,营造出良好的视听交互情境,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参与角色扮演,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加深感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实现《经典咏流传》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

(四)多元支撑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手段。社会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展示教育成果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展示本领的舞台。学校则是学生们主要的活动阵地,担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职责。家庭是除了学校,学生们接触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加强思想认识、认知社会、培养习惯的第一场所。对学生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会对其思想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产生直接影响。由此来看,教师们教学时需要创新方式,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1.社会教育方面

社会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宫、电影院以及其他场所皆可以播放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充分整合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又或者构建互动平台,学生们观看完节目,在微博上和节目组进行互动,对和节目相关的新闻进行收集后,利用碎片化时间剪辑《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节目视频;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各种和诗词知识相关的物品,如《青玉案·元夕》中提及了宝马、雕车、凤箫、玉壶,教师便可以多样化展示相关的艺术品。这些方法一方面能拓宽节目对外宣传的路径和增强节目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先哲的智慧。教师还要学习《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以网络为传播载体,利用新媒体展示这些素材,然后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

2.学校教育方面

由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教师们不仅可以讲解诗词,还可以讲授散文,传递散文中深刻的文意;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书法训练,从独特的书法魅力中感受传统文化,甚至是传统绘画、音乐等,产生艺术灵感,体现音乐和诗词中的韵味。与此同时,教师们应该根据学生们热爱各种趣味活动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在传统节日到来之前,举办传统节日知识趣味竞赛;或者加强和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之间的合作,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组织学生进入红色革命根据地体验,在图书馆中体验学习;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诵大赛,以及“优秀戏曲进入校园”等活动。种种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锻炼方法,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中领悟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3.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们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日常家庭教育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家风教育,并于家风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凭借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典范。家庭成员要主动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家校共育是主流,家庭成员应该加强和学校教师的合作,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和孩子一起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因此而产生传统文化情怀,减少西方外来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传统文化传承效率的提高。

传承传统文化是现如今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教育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教师们教学《青玉案·元夕》时,需要通过《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了解诗词中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经典咏流传》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尽可能促进经典流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