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概念的多重含义探析

作者: 王蕊

“想象”概念的多重含义探析0

“想象”作为人类认知、创造和社会文化构建的重要工具,具有多元的价值。本文将全面探析“想象”一词的词义变化和多重含义,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入手剖析“想象”的本义、变化历程和特性,梳理“想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表现形式,旨在更深入地认识“想象”这一复杂概念,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中国文化中“想象”的词义变化

“想象”(imagination)这个词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变,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想象”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但最初的含义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想象”一词的词义变化经历了从分开使用到合并为一个词语的过程。在古代汉语中,“想”和“象”通常是分开的两个字,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想”字由“相”(省视)与“心”(内心活动)构成,其本义为从心里进行思考或想象;其最早见于春秋金文,如《说文解字》释为“冀思也”,强调‌因渴望而激发的思考。《韩非子·解老》中也有“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的描述,这里的“想”是指根据死象的骨头来想象活象的样子,由“想象”引申出思索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想”字逐渐引申出希望、打算等含义,表示对未来的某种期望或计划;或表示推测、估计的含义,即根据已有的信息或经验来推断未知的事物或情况;或表示怀念、想念的含义,即对过去的人或事物产生思念之情;或表示回想、回忆的含义,即回忆过去的事情或经历。在现代汉语中,“想”字的词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想”字可作为动词,表示思考、回忆、怀念、打算、希望等多种意义;可作为名词,表示想法、念头、意愿等意义;还可以作为助词,用于表示推测、估计、猜测等意义。综上所述,“想”字的词义变化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丰富的逐步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本义到多种抽象含义的拓展,再到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想”字始终承载着人们对事物本质和深层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象”字的本义是指动物大象。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长鼻、牙,南越大兽”的描述,指的就是大象。在古代社会中,“象”字常被用来表示象征意义,即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精神特质,如在《周易》中,“象”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辞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意义。体现在卦爻上的“象”,包括八经卦之象和六爻之象等,通过简单的符号(如阴爻和阳爻)来象征自然界中的事物或现象。后来,“象”字还引申出模仿、仿效的含义,指的是通过模仿某种事物的形象或行为来达成某种目的或效果,如象形字就是模仿事物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文字。在现代汉语中,“象”字的词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物理学、化学等科学领域中,“象”字常被用来表示某种现象或状态,如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现象等;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象”字则更多地被用来表示形象、意象等概念,如文学形象、艺术形象等;在日常生活中,“象”字也常被用来表示某种形状、样子或外观特征,如大象腿、象形山等。

有观点认为,“想象”一词最初可能与巫术预测相关,是先民用来预测吉凶、占卜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古代,“想”与“象”的结合已经隐含了“想象”的含义,即根据已有的信息或经验,在脑海中形成对未知或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例如,《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这里的“想”与现代的“想象”含义相近。在先秦时期,随着哲学和宗教的发展,想象也逐渐与哲学、宗教思想相结合,成为探索宇宙、人生等奥秘的重要手段。到了近代,“想象”一词的词义逐渐明确化,成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专指人们在脑海中形成对未知或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的能力。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探讨“想象”的本质、机制、作用等,为“想象”一词赋予了更多的科学内涵。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想象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作家、艺术家们通过想象来构思作品、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在现代汉语中,“想象”一词的词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它不仅指人们在脑海中形成对未知或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的能力,还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或经验来推测,预测未知事物的发展结果或状态的能力。这种词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想象”这一概念认识的深化和扩展。

二、西方文化中“想象”的词义变化及意义

在西方,“想象”一词的词义变化同样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想象”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已有出现。在西语中,“想象”(希腊语phantasia)这个术语是由“光”(希腊语phaog)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因为离开了光人们就不能够看见。该词原初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为其下的定义之中:“由实现中的感觉所生成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全集》)亚里士多德在多部著作中探讨了想象与判断等思想方式的不同,认为想象存在于人们意愿所及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想象被视为一种较低级的认知活动,与感觉和记忆等相联系。随着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想象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想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创造力来源,与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到了近代,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想象被更加系统地研究,并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想象被视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与记忆、思维等相互关联。在哲学和形而上学领域,想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与人的存在、自由意志和创造力等紧密相关。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想象”的含义,其对“想象”的理解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一,认为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主要代表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维柯。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想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伍蠡甫、蒋孔阳《西方文论选》)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至少有四种含义:第一,对不在场东西的回想;第二,有形体存在的图画;第三,虚构;第四,幻觉和虚假的感觉。维柯则认为,“想象并不只是单个人的心理活动,而是人类早期历史的一个阶段—神的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思维方式”(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维柯认为,想象活动(即诗的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他把幻象、想象看作是单纯个人经验之外的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它们放在人类活动历史的最早阶段—神的时代进行考察。在维柯看来,原始人凭借想象来认识世界、掌握世界,这是人类观照世界的特殊方法。其二,认为想象是一种能力,主要代表学者有康德、黑格尔。康德认为想象是一种认识能力,它可以使本身不出场的东西出场,也就是形成表象并将表象连接知性或悟性的认识能力。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人类的一种直观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这意味着,想象力不仅限于对当前在场事物的感知和表象,还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不在场或主体未曾经验过的事物进行直观和构想。康德将想象力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生产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能够本原地表现对象,即它是先于经验而发生的,能够创造出新的直观表象。第二,再生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它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这种复制性的想象力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忆”或“重现”。黑格尔则认为,想象是一种能力,既来自天生又与后天的训练有关,是艺术家把心中观念诉诸感性材料从而完成作品的能力。黑格尔认为,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他强调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其三,认为想象是一种意识,主要代表学者有胡塞尔、萨特。胡塞尔认为想象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意识,是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意向性体验等。胡塞尔指出,想象是一种当下化的变异意识。他早期将想象归于直观行为,并根据立义形式区分想象行为与感知行为。然而,随着理论的深入,他引入了图像代现理论,并指出在图像意识中感知和想象的区分也带有模糊性。最终,他将想象的本质归结为当下化(或再造、再现、想象变异等),并进一步划分为设定的当下化(如回忆、期待、真实性想象)和不设定的当下化(单纯想象)等,胡塞尔对“想象”的定义是复杂而多维的。萨特则认为,想象是一种经验意识,想象是一种否定和超越现实世界的能力。在萨特看来,想象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认识论范围和审美活动领域,更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反抗性行为的重要表现,成为人们批判现实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萨特认为,想象是一种意识活动,它使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并非现实对象的直接呈现,而是意识对对象的某种方式的把握或构造。想象的对象是非实在的,它们存在于意识之中,而非外部世界中。这种非实在性使得想象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情境和形象。想象是自由的,它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自由地构造和再现对象。这种自由性使得想象成为人类创造力和艺术表现的重要源泉。通过想象,人们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一个自在与自为统一的世界,即美和艺术的世界。

综上所述,“想象”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演变历程。“想象的发展性质会因从什么入手进行研究而有不同:从主体的角度(能力),从意识的角度(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激进想象)。”(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想象的发展性质会因从什么入手进行研究而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还深刻影响着我们对想象的本质、功能及其在人类认知、创造中角色的理解。

三、“想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

“想象”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心智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既展现出共性,也呈现出差异。无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想象”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心智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创造出新的形象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象往往与意境、象征等手法相结合。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山水画中的留白、意境营造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想象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这种想象方式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强调意在言外、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想象与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的思想紧密相连,强调心灵的自由驰骋和对道的领悟。而在西方文化中,想象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基于感觉和判断的内在精神活动,它强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造,追求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与逻辑推理和意象创造密切相关,如西方的科幻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常常通过想象构建出奇幻的宇宙世界、未来社会等,展现出西方人对想象的独特追求和创造力。

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想象往往以含蓄、内敛的方式呈现。艺术家们通过笔墨、色彩等媒介,将内心的想象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这种表现方式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在韵味和深远意境,如中国水墨画。而在西方的艺术创作中,想象则更多地以直接、明确的方式呈现。艺术家们通过具象的描绘和丰富的色彩运用,将内心的想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如油画。这种表现方式注重形似与神似的结合,追求的是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总之,中国文化中的“想象”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而西方文化中的“想象”则更注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造。

综上所述,“想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既展现出共性,也呈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和共性共同构成了人类想象力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表现。作为人类心智的瑰宝,“想象”不仅超越了现实的束缚,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赋予了人类创造与创新的无限可能,它让我们得以回顾历史的沧桑巨变,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同时,也让我们得以展望未来,探索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