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回流水映花月
作者: 彭程李煜,字重光,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南唐后主。悲剧的命运成就了一位千古词人,作为南唐词派的三大代表之一,李煜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词风以南唐灭亡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清雅不俗,后期凄婉深邃。前半生,词人偏安江南三十载,不思治国,艺术造诣却锻造得炉火纯青,对书法绘画、文学音律都颇为精通,在南唐词中算是造诣最深。南唐偏安一隅,富庶繁华。是故李煜前期的作品多为艳丽淫靡的宫体诗,题材广泛,涉及士大夫的宴饮游乐、宫廷生活的奢靡场景、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以及传统的伤春悲秋、离愁别绪等情感表达。宋军兵临城下,金陵失守,南唐覆灭后,李煜从高高在上的王座坠落深渊,沦为苟且偷生的阶下囚,辱封“违命侯”,被拘禁在女子居住的西楼中,妻子小周后也时常被招进宋太宗宫中,受尽凌辱。如此重大的人生变故,岂是常人所能体会。李煜词的基调由此转为沉痛悲怆,内容多感慨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多抒发人生无常、欢愉难再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李煜传世之词只有寥寥三十余首。江山易主、悔不当初的深沉愁思凝聚成词中那些清新疏淡而又唯美灵动的意象,其中以“花”“月”“风”“水”等自然意象居多。本文将探究李煜词中自然意象的艺术技巧运用,从而体悟南唐后主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以及其背后对人生虚无的深层理解。
一、自然意象分析
(一)“花”意象
1.朝花明媚写尽欢愉美满
在李煜前期的词作中,“花”多象征着美好、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身处金陵时,李煜生活优渥,词作中常常流露男女情爱与士大夫生活的闲适欢愉。例如,“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里的“花”,就象征了少女的娇媚与活泼,也反映出词人彼时内心的明快。同为早期词作,《渔夫·一棹春风一叶舟》中的“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展现了漫山遍野自由绽放的春花,与香醇的美酒共同象征着早年李煜理想中闲适惬意的自由生活。此时李煜眼中的“花”尚且是鲜亮的、明媚的,展现着如画江南的无限风光。
2.春红易谢拟作人生无常
哀鸿遍野,败局已定。李煜如梦初醒般从“天上”跌落至“人间”,从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沦为被困西楼的“违命侯”。李煜后期的词作中,“花”意象多与落寞惆怅和亡国之痛相连。眼看旁人坐拥江山,他却如飞蓬。词中的“花”也即从盛放转向凋零,象征着锦瑟年华的匆匆。
山河依旧,物是人非。他自知时日无多,哪里还余下几分赏花的闲情呢。例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花的凋零颓败让他触景生情,念及故国难再,人生无常,悲凉又添一笔。再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不知透过西楼窗户窥视到的那幅花好月圆的美景,何日方休。此情此景已不再能给予他慰藉,反倒令他忆起往事,平添悲凉。“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中饱含着对往日的怀念和亡国之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红”凋谢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易逝。年少风流皆是大梦一场,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贯穿了李煜后期的词作。
(二)“月”意象
1.月照花林掩映相思情愁
古人以月写愁,写思乡。在李煜前期的词作中,“月”常被用来烘托爱情的氛围。例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中的“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写的是他与小周后幽会的场面。月色与芬芳花香、迷蒙轻雾水乳交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浪漫的氛围,诉说着爱情的美好纯真。再如,“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借洒在石阶前的月光衬托思妇的相思之苦、孤独情愁。
2.西楼缺月残照寂寥萧索
苍穹之上残月最是多情,“月”意象在李煜词中常常象征孤独、寂寞的情感。例如,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银钩一样的残月与寂寞的梧桐、深锁的清秋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氛围,尽显词人内心的苦楚。再如,在《捣练子令·深院静》中,“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月光与寒砧声交织,以声写形,孤独感不言而喻。
3.天边残月勾连过往今夕
空中皎洁的银轮勾连起昔日与今朝,故国与他乡,从而扩大了李煜词的境界。他妄想将过往的碎片一一捡拾,却无可奈何地发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那些破碎的回忆难以填补起内心的空缺。“月明”不仅连接了词人眼前的现实,也勾起了他对故国的回忆,使词的情感更加深沉。
(三)“风”意象
1.香风拂面醉人心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宫闱帐幕间的风是柔媚的,带着酒香和脂粉气。“风”意象在此处的运用写出了词人恣意风流、凭栏望远的情致。
2.悲风吹彻断人肠
凛冽寒风吹过门前冷落的庭院,卷走了往昔繁华。物是人非的痛,如这寒风刺骨而入。“风”意象在李煜前期的词作中有渲染愁情的作用。例如,在《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中,李煜写道:“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风”与“雨”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安,弥漫着浅淡的忧愁。
“风”意象在李煜后期词中常用以表达内心的孤独、凄凉与无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东风”,本是象征生机绿意的春风,却吹动了词人的愁绪,使词人的故国之思更加浓烈。李煜词时而凭借“风”意象刻画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例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多少恨》),这里的“春风”与梦境中的繁华景象相结合,反衬出门前冷落、物是人非的凄凉。呜咽的风声如泣如诉,代词人诉说着无尽悲凉。
(四)“水”意象
1.前朝之水淌过闲适之乐
在李煜前期的词作中,“水”意象多与闲适情感相关,用来表现生活的宁静美好。例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帝》),夕阳的余晖为山峦镀上一层金光,与粼粼波光相得益彰,用拟人手法细腻地勾勒出一幅春和景明的画面。此时的李煜尚未经历国破家亡,在这宁静的水波中生发出的是空虚感和闲愁。这一时期的“水”意象更多体现的是李煜对生活的细腻体悟。
2.春水东流浸透无尽愁绪
前尘旧事随流水而去。李煜词中之“水”意象出现多次,浸润了往昔的闲适生活。李煜词中的“水”意象既是亡国之痛的象征,又饱含着人生无常的感慨。李煜二十五岁登基,四十岁降宋,四十二岁生辰时被毒死。李煜词中“水”意象的内涵有了显著变化,成为亡国之痛和愁绪的载体。最具代表性的句子莫过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短短一句话几乎囊括了李煜后半生,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为奔腾不息、滚滚东流的江水,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无尽的悔恨与无奈。《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流水落花”既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也隐喻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词人以流水之逝比喻时间流逝、人生短暂,抒发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这里“水”意象的运用,将愁思巧妙地化作动态,使全词的情感更为深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的“水”象征着光阴不复返和生命不可逆转,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无限感慨,富有哲理内涵。
二、自然意象的艺术效果
(一)客观景物的描摹
李煜善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自然的语言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生动画面。例如,在《望江南·闲梦远》中,他描写江南春景:“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江面绿”“飞絮”“看花人”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热闹。“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这几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朦胧月色中赴约的情景,没有华丽的辞藻,仅用“花明月暗笼轻雾”勾勒出夜晚的氛围,再通过“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紧张与羞涩。
(二)氛围渲染与营造
情景交融能够增强词作的艺术感染力。李煜词中的自然意象相组合,共同营造特定的氛围,使读者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产生共鸣。例如,《捣练子令·深院静》中的“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风意象的运用与“寒砧”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使寒意扑面而来。再如,《喜迁莺·晓月坠》中的“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以月的坠落和云的稀薄描绘出破晓时分的景象,氛围悠然深远而又略带惆怅,传达出词中人内心淡淡的忧伤。
(三)真情实感的流露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百无聊赖。人生像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的钟摆。不论是前期因生活美满而生发的闲愁,还是后期求之不得的苦痛,“真”的特点在李煜词中贯穿始终。风花雪月的意象不只是生活中肉眼可见的自然景象,更是词人真挚情感的凝结,是心灵之窗,映照出词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写李煜歌罢酒阑后,踏月而归,好不风流,透露出心旷神怡之感。那时的他怎能料到,这夜平静如水的月光,多年后竟成了奢望。
三、自然意象的共同情感表达
(一)男女之情与离愁别恨
李煜的宫廷生活浪漫而淫靡。大周后周娥皇才情出众,精通音律,李煜与她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大周后生病后,李煜在照料过程中与其妹周嘉敏(小周后)渐生情愫。大周后去世后,两人正式成婚。长期流连在温柔乡里,李煜的词作中不少自然意象用于描绘男女之情与相思之苦。“花”意象常被用来渲染情感。在《长相思·一重山》中,“菊花开,菊花残”,通过花的盛衰来暗示相思的长久。这种以花言情的手法,使词的情感更加细腻。“风”意象也被用于渲染相思之苦。在《长相思·云一緺》中,“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秋风与细雨交织,烘托出女子对意中人缱绻的思念。
(二)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在四面高墙中孤身伫立,李煜后期的词作多表达他乡流落的孤苦寂寞,亡国之痛楚、故国之思。
在李煜后期的词作中,“花”还常常与故国的回忆相结合,成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象征。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美好,也象征着南唐的往昔繁华。“月”常成为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象征。正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用“东风”勾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同时“月明”将夜晚拉长,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自然意象的结合运用,使这首词的情感更为深沉悲壮。词中的“月”意象与故国的回忆交织,加深了词人对往昔的怀想。
(三)韶光易逝,年华不再
时光易逝,人生无常,是李煜词中主要表达的感慨。风流倜傥不再,今夕之别悬殊。琼楼玉宇、碧瓦朱檐,仿佛已是前生的景象。每一次凝望,都是一场无声的哀叹。月的阴晴圆缺在李煜词中象征春秋的流逝。《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春花”与“秋月”的对照,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凝练在自然景象的变化中。
(四)人生的虚无与幻灭
叔本华认为,要想摆脱痛苦,就要否定意志,达到清心寡欲的境界。一味地追怀往昔只会令李煜的亡国之痛越发深切,因此故国之思逐渐演化成了对人生本质的否定—他宁可认为过去的浮华是一场梦,悲剧才是人生的常态,也不愿直面天上人间的落差。
被囚禁的秋夜里,帘帏透露出飒飒秋声,李煜卧听风雨、辗转难眠,直到油尽灯枯、漏壶水尽。李煜借“风兼雨”(《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表达了对人生虚无的感慨。风雨的无情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摸不透。他想借眼前之景排遣愁绪,“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窗外风雨摧残娇花,自身坎坷的命运也风雨飘零。那些从前触手可及的美好,如今只得在梦中寻觅。世事如一场大梦,人生不过几度秋凉。碧瓦朱檐的繁华,如梦似幻的浮生,终有一日化作过眼云烟消散。李煜本是个多情文人,却生在帝王之家,被迫卷入权力旋涡。他渴望自由与安宁,却终日被囿于深宫的高墙,到头来只叹事与愿违。权势、身份是束缚他的枷锁,更是他此生无法摆脱的宿命。
伤心人固别有怀抱,李煜词中风花雪月的自然意象俯拾皆是。这些看似柔美的景致,实则是那颗多愁善感、流离失所的心的真实写照。每一朵落花、每一缕月色、每一股清风、每一滴流水都承载着他无穷无尽的哀愁。这些意象不仅仅寄托着李煜的哀愁,更映照出往昔风流和那永远回不去的故土。他的词,如同一曲凄恻的挽歌,唱尽了故土之思、亡国之痛,也唱尽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