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丘崈生平及词作研究
作者: 周妍希
南宋词人丘崈出生于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先后担任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政要。与同时代的仁人志士们一样,他亦秉持着爱国爱民的人生理念,并将个人意志或寄托词文或落于实政之中。本文旨在通过对丘崈的生平经历与部分词作的分析,以将其个人形象更为完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一、早年词作与为官
丘崈,字宗卿,生于1135年,江阴人。他是家中幼子,两位兄长相继早夭,故而双亲对他寄予厚望。丘崈果不负众望所托,1161年,时年二十七岁的他便顺利入太学。正是春风得意青年时,丘崈挥笔作词,一首《朝中措·晚风斜日折梅花》便跃然纸上:“领略一城春气,华灯十万人家。轻衫短帽,风前趁马,月下随车。”其反映出市井的繁华景象,字里行间亦透露出词人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可以说,彼时的丘崈,志向远大、颇有抱负,一腔热血翻涌,只待踏入政坛的那日,风光报国。
两年后,即1163年,丘崈初露锋芒,以探花的名次登第,在朝中担任左文林郎,治《春秋》。届时意气风发的他满腔热血抱负,却又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产生了些许迷茫;再加上作客他乡,没有亲友在侧,顿觉孤寂无依;又值冷月当空,山林寂静,不由得触景生情,不知不觉间追忆起往事,辗转难眠。于是,一纸《诉衷情·癸未团司归舟中作》又横空出世:“思往事,耿无眠。掩屏山。夜深人静,何处一声,月子弯弯。”
在此以后的五年,丘崈一直担任建康府观察推官,先后结识了时任江南东路转运判官韩元吉、淮西江东总领叶衡、建康府知州史正志、江东路转运副使赵彦端等政坛人物,并且为他们撰写了祝寿词。
1170年,丘崈任建康府观察推官。5月,范成大使金,丘崈忠心为国,认为此举不妥,反而容易助长金人嚣张气焰,于是极力反对。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却招致宋孝宗的不悦。“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丘崈出众的能力很快被人敏锐捕捉。10月,时任丞相的虞允文欣赏其才干力荐丘崈。杨万里所撰《诚斋集》中亦提及此事:“尔崈行艺杰出,气养以刚。尔万里,词华蔚然,思覃于古。俱以可大之业,际夫有为之时。”文中称丘崈“行艺杰出,气养以刚”,赞其德行兼备、才华横溢、秉忠孝国。由此,丘崈开始在政坛上逐渐展露自己的能力。
此后四年,因其治理有方、与民亲睦,丘崈先后担任太常博士、左承议郎、平江府知府、朝奉郎等职务。其间,作为一个地方官员,他为当地办了不少实事。例如,1171年5月,丘崈担任华亭县知县时,得知当地捍海堤坝废弃多年,咸潮内涌伤田,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波及苏州、湖州。为了治理海患、捍御咸潮,解决华亭县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一大困扰,丘崈毅然上疏请求重筑堤坝。在奏疏中,他将实地考察的成果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现状仔细分析方法利害,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朝廷很快同意了他的请求。三个月后新坝落成,多年废置、民众避之不及的盐碱废地重新变回良田。朝廷认可了丘崈为改善当地民生所付出的努力,并特别提拔他为左承议郎。再如,他在担任平江府知府时,为民生教育考虑,继承了北宋名臣范仲淹重视教育的传统,不仅继续发展府学,还亲自督造了直庐(直庐作为古代官员值宿的地方,丘崈在这里可能是为了方便自己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府学的日常运营,或者也可能是为了提供一个与学子们交流学问、共同探讨学术的场所)。这些举措,无疑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综合素养,也为后来的官员树立了重视教育、关心民生的榜样。
二、相关政绩与交游
1178年,正值丘崈四十四岁之际,此时他在枢密院担任检详文字的职务。金国使臣前来贺寿,丘崈奉朝廷之命前去接待金国使臣。在迎接金国使臣探访淮南的途中,他作词《垂丝钓·夕烽戍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此时正值宋孝宗当政,朝廷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宋孝宗展现出对国家治理的远见和决心,同时平反了岳飞的冤狱,改善了政治环境;他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在社会方面,虽有外族觊觎,但当时整体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百姓生活较为安定,只是战乱依然时有发生。金人的威胁始终如同徘徊的阴云一般久久不散,始终凝聚在词人的心头。在面见金使的路上,丘崈触景生情,想到金人入侵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磨难,他内心的爱国之情被点燃,终于在词作结尾道出心声:驱逐敌寇,收复失地!全词字里行间皆表露出其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出丘崈浓厚的爱国情怀。
面见金国使臣时丘崈十分谨慎周密,提前告知使者南北历法的异同,在使者对此提出异议之时他为历法据理力争进行辩护,一举一动间尽显大国臣子风范,让使者心服口服,接受了他的提议;在金国使臣有意刁难时他仍以不屈不挠的态度使其遵守要求,捍卫国家尊严,为此深得宋孝宗赏识,“使人听命成礼而还,卿之力也”(《宋史》)。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接待金国使臣时丘崈因未按照同事王抃拟定的流程进行相关事宜的筹备,并启奏自己此举是为了“不可以此启敌疑心”(王可喜《南宋词人丘崈生平及词作编年考》),从而不慎得罪了王抃。后者上奏称丘崈“不礼金使”(王可喜《南宋词人丘崈生平及词作编年考》),导致丘崈被朝廷降职为奉祠。此举虽对丘崈的为政生涯有所冲击,却更加坚定了他的一片爱国为国之心。
被迫奉祠居家后丘崈度过了一年清闲时光,却仍旧秉持初心忧国忧民。一年后,丘崈重新得到起用调任鄂州,在此处挥笔写下《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满江红·楚甸云收》等词作。
《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描绘出一幅清新而壮美的江乡画卷,却又融入了词人对往事点滴的回忆,“枕流亭馆,昔年行处半荒凉”,宦海浮沉,起落有时;时过境迁,前路漫漫,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虽然结束了碌碌无为的清居生活重新回到了政坛,丘崈刚刚平复的心情却又掀起细碎的波澜。他深知,道阻且长。
此后数年间,丘崈几度调任迁转,交游广泛。其间他送别了友人梁安世,又结识了才子宋甡。宋甡,字茂叔,少年时期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在绍熙改元时,他考中了进士,担任筠州高安的县簿。丘崈听闻他的才名与之交游,并以上宾之礼相待;在丘崈出使金国时还让他担任书状官。他气质平和,敏锐果决,廉洁勤勉,工于经史而擅长作诗,丘崈十分欣赏他。
此外,丘崈同诗人杨万里也多有交集。1170年10月,丘崈和杨万里同任国子博士,二人曾一同参与铨选点检试卷。二人私下多有交往,时常互赠诗文,如丘崈出任华亭县知县时,杨万里有作《辛卯五月,送丘宗卿太傅出守秀州二首》赠别友人丘崈,诗作通过描述诗人与友人丘崈在春雨夜论诗、赏花、谈心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于诗歌、人生的共同追求,字里行间皆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珍重之意。初识彼此的二人意气相投,当时的丘崈正得虞允文器重却因直言上谏反对出使金国一事触怒宋孝宗,不得不暂时离开朝廷。临别上路之前,杨万里便作此诗赠予丘崈,表达对这位好友的珍惜与不舍,以及对好友远行的祝福。
而杨万里族弟杨炎正也曾谒见过丘崈。当得知自己的族弟前去拜访自己的好友后,杨万里便寄予丘崈《走笔送济翁弟过浙东谒丘宗卿》作为问候—“更将双眼寄吾弟,带去稽山看鉴湖”,得知族弟拜谒好友一事诗人趁此契机将自己对友人丘崈的问候与思念传达给身在远方的友人,忆及二人曾经的交游场景,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再次相聚的期待。
除却同杨万里、宋甡等人往来外,丘崈亦同周必大、范成大等人有所交游。1176年,周必大寄书,祝福友人丘崈仕途顺利,同时表明自己的退隐之意—《与丘宗卿侍郎崈札子》,而八年后再次寄书问候—《与丘宗卿侍郎崈札子》,之后又有一篇,共三篇。
在与范成大这位文学巨匠的交往中,范、丘二人时常以词为媒介,互相唱和,借以抒发各自的情感与思索。例如,范成大的一首《满江红·竹里行厨》表达了对高尚品质与深邃文化的向往和由衷的赞美,彰显了他高远且坚定的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而丘崈则以《满江红·和范石湖》作为回应,与范成大的词形成了巧妙的应和。在这首词中,丘崈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对与范成大这段珍贵友谊的珍视;他对未来充满了期许与憧憬,希望能与范成大一同迎接更多美好的挑战与机遇。两首词在音韵上相互呼应,如同天籁,和谐而美妙;它们不仅展现了两位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无形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文学传承。当丘崈离任之际,范成大赠予其诗篇《吴歈一首送丘宗卿自平江移会稽》,以示送别。
1186年,丘崈因卓越表现被任命为直龙图阁,随后又出任绍兴府统帅,其仕途由此逐渐显赫。1192年4月,他因政绩斐然,被朝廷接连提拔。在四川任期内,丘崈与同事们携手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吴氏“世将”的潜在威胁,并整顿了军政领域的混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然而,丘崈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受到御史中丞谢深甫的弹劾,导致离职,并隐居家乡长达十年。但这并未埋没他的才华。再度被朝廷起用后,丘崈迅速崭露头角。1206年,他担任端明殿学士兼侍读、江淮宣抚使,并随后升至签书枢密院事的高位。不久,命运再次给他带来挑战。在开禧北伐的问题上,丘崈与韩侂胄意见不合,最终因此失官。但上天再次眷顾了他。韩侂胄下台后,丘崈再次获得出仕机会。尽管他多次请求辞免,但朝廷对他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认可。最终,在1208年7月,丘崈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这是他仕途的巅峰时刻。
三、晚年生活及个人影响
步入晚年的丘崈多次婉拒朝廷的提拔,赋闲居官。他的晚年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洞仙歌》《扑蝴蝶》等词推知—“重门镇掩。沈沈帘不卷。纱窗红日三竿,睡鸭余香一线。佳眠悄无人唤”。此时的丘崈步入暮年,闲居时日居多,却依然秉承着一颗爱国之心,力求为国为民献力。然而,岁月不饶人,此时的他纵有心,却无力。当朝廷想要继续提拔这位曾经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政绩赫赫的老人时,丘崈只能“辞免不允”。他深知此时的自己再难同曾经一般身居高位,再次干出一番事业来,却仍旧愿意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繁荣兴盛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例如,宋宁宗时期战乱结束后,民生受创,又遭逢严重旱灾,百姓生活更加困苦。见此情状,丘崈重用楚州教授王遂,自己也投入救荒工作中,尽力挽救损失。
1208年,这位一生政绩卓著的三朝元老在江阴宅中去世,朝廷追谥他为文定公。
丘崈这一生,既为政客,亦为词人。作为政客,他历仕三朝,数十年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始终以国计民生为重,为国为民皆作出不少福荫后世的举措,受人敬仰,为后世为官做人作出了表率;而作为一名南宋词人,他的词风随着他的政治际遇而变,时而清俊,时而豪放,但唯一不变的是始终贯穿于他的为官生涯与词作之中的那片赤诚的爱国心。正是这伟大的爱国情怀使得这位工于词作的执政官流芳史册、千秋遗泽,亦为无数古往今来的政客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