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一斗酒”史话
作者: 朱明华 石慎勇“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茌平县志》卷二《地理·山川》中记载:“丁家块亦名丁家冈,在城西南二十五里,东北西南蜿蜒二百余步,有泉甘冽,酿酒甚美。”在丁家块,“酿泉为酒”的风俗已经上千年。丁家块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全市第一批历史地段进行保护。作为醉一斗酒业集团所在地,丁家块承载了从丁块酒到醉一斗酒的千年酒文化。
一、乾隆御封“醉一斗”
“乾隆皇帝南下时,路过茌平,亲自品尝了丁块酒,不仅大加赞赏,而且在御笔诗作中给以夸奖。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茌平道中杂诗》这样吟咏:‘杏花村外青帘有,卖得茌山丁块酒;李白狂歌楼上眠,想复此间醉一斗。’”(王赛时《中国酒史》)1748年,乾隆皇帝巡游山东,在茌平品尝丁块美酒之后,专为此酒写了这首赞美诗。乾隆登泰山而封御酒,成了一段佳话,丁块酒从此改称“醉一斗”。
“杏花村”之说,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乾隆皇帝则说,杏花村里卖的就是茌山丁块酒,这样的美酒,即使当年李白纵情歌咏之后,也想来此再痛饮一斗。看来喝了丁块美酒,乾隆皇帝在陶醉之余,也着实耍了一把浪漫。
康熙四十九年(1710)《茌平县志》,录有傅学元的一首《茌颠酒泉》诗,其中有:“昔日汝阳望酒泉,酒泉今日徙茌巅。”此诗呼应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的诗句。杜甫说,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子,酒味引得他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傅学元在这里回应杜甫,早年汝阳王希望封到有酒泉的酒泉郡,现在酒泉已经迁徙到茌平来了。
“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辑录张金铎的《丁块酒泉》诗中,也对杜甫的“恨不移封向酒泉”提出了异议,诗曰:“茌巅灵脉分丁块,更喜松花酿比邻。”“何必移封到酒泉,生来自是醉中仙。”他说,丁块自古就有地之灵脉的酒泉,汝阳王不必移封到酒泉郡,在丁块这个地方,生来就是酒中仙。酒泉郡,今甘肃酒泉市,《汉书·地理志》载:“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应劭曰:“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
相对于以上几位,清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韩三泰,对皇帝封他到有酒泉的茌平县来当县令,就着实自豪了一把。他到任后,也不忘在《茌颠酒泉》一诗中隔空回应杜甫:“生平亦有汝阳癖,竟得移封向酒泉。”他说,我与汝阳王一样也有酒瘾,但我有幸被封到了有酒泉的地方。能喝上酒泉酒,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乾隆皇帝之所以如此青睐丁块酒,除了它具备了天之美禄的味道,更在于酿酒用的是丁块酒泉之水。
二、水质高贵合大义
康熙四十九年(1710)《茌平县志》卷之一《山川(附井泉)》对丁块酒泉的记载为:“其泉芳洁,取以酿酒,香美异常。”乾隆四十二年(1777)《东昌府志》,录明万历年大学士、内阁首辅朱国桢著《涌幢小品》云:“茌平县西北有丁家冈,出泉甘冽,酿酒甚美。……又称曰酒泉。”上述历史文献,在对丁块酒泉水的描述中有两个关键词:“甘冽”“芳洁”。“甘冽”,即甘甜、寒冽,“冽”亦即寒凉;“芳洁”,即清澈,有芳香。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礼记》提出了酿酒“六必”原则,其中就有“水泉必香”。清代杨万树的《六必酒经》对其进行了诠释:“必香者,取其芳香也。”“民国”二十三年(1934)《东阿县志》曰:“阿井……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本草纲目》在“水部·井泉水”条目中说:“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厚水深,源远而质洁者。《易》曰:井泥不食,井冽寒泉食,是矣。”李时珍引用了《易经》中对水质的评判,认为“井冽寒泉”之水为最好。
查《易经》四十八卦,为“井卦”,第五爻是“九五”爻,辞曰“井冽,寒泉食”,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这与《礼记》《六必酒经》和《本草纲目》中的用水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丁块酒泉的水质特征,完全对应了古代典籍中对上品之水的要求,与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表述的,专为熬制皇室贡胶提供水源的阿井水的水质,具有共同的特征。
可见,乾隆皇帝推崇用优质泉水酿造的酒,除了源于泉水酿美酒这种普遍的认知之外,深层次原因,则是他的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在择水用水观上的体现。
三、地下伏流涌酒泉
丁家块地处一望无际的鲁西大平原上,平白无故地从地下涌出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且汩汩流淌千年而不绝,可谓神奇。
关于丁块酒泉水的来源,说法有二。一是说济水之伏流。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水所经。”这说明历下和古东阿所在地的古阿井水源皆此水脉。史载,清代学者陈修园在考察了发源于济源王屋山的古济水后,说:“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东昌府志》记载:“碻磝城即济州城,即故茌平县也。”又曰:“济州在济水西岸。”“民国”二十四年《茌平县志》载:“碻磝城即汉茌平故城。”如此看来,茌平丁块酒泉的水源来自古济水之伏流的说法,也并非没有依据。二是说泰山山脉之地下潜流。泰山及其余脉地下构造,倾斜性向西北方向隐伏延伸,形成地下沿坡顺流层,在此遇阻上浮形成涌泉。
查阅现代地质资料,泉水的形成为地下地质构造所致。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黏土层,这样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但当潜水面被切断时,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泉水。那么,又是什么切断了地下潜水面,使丁块酒泉溢出了地面呢?笔者查阅1997年《聊城地区志》地质构造部分,茌平处于“聊考大断裂带”之上,地下还有一个自茌平王老至阳谷七级的,东盘下降的“茌平坳断区”。《聊城百科全书》地质地理部分,还记载有一条茌平温陈至阳谷寿张的“茌平断裂”。丁块酒泉,不管是来自哪个潜流,都是受茌平地下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因潜流受阻而上溢,形成涌泉。这种来自地下深处的岩泉水,水质纯净无污染,且具有稳定的pH值(酸碱度),富含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是形成丁块酒泉具有“甘冽”“芳洁”等味觉和口感特征的根本原因。酒泉水中含有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制曲和发酵过程中,对微生物的代谢有调节作用,对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有抑制或激活作用,因此,影响酒体的风味特征。
“酒泉”之名,也有两个传说。一是说因其芳香似酒香,并且用之“酿酒甚美”而得此名。二是相传在东汉年间,一场瘟疫降临此地,百姓多染病疴。有高士云,酒可以防疾病。但世间哪里有那么多酒啊,这时有人就想到了似酒飘香的清冽井泉水,便纷纷斟而饮之,居然救了一方百姓。因此,也就有了“酒泉” “神泉”之名。后来,当地就把祈求驱邪祛病、登高避灾的九月九重阳节作为祭祀神泉的祭泉节,一直延续至今,演变为酒泉文化节。
四、宋运河畔呈辉煌
其实,早在宋、金时期,丁块酿酒业就已经辉煌,这既得益于宋朝推行的榷酒制,也得益于宋朝开通的赵王河漕运。
史载,淳化五年(994),宋太宗推行以“买扑制”为特征的榷酒制度,“下诏募民自酿”,对民间酿酒实行特许。获得特许的制酒作坊可以对外批发销售,没有酿酒权的酒店、酒肆,可以到有酿造权的造酒作坊中进行购进售卖。“买扑制”的推行,为丁块酒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该酒业因使用酒泉水酿酒,早已在东昌府一带声名斐然。
据《地方史志资料丛书·聊城》载:“赵王河,为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所挖。”《聊城通史》载:“赵王河是唐末及五代时的黄河故道……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前后,为排除涝水,在原河道中开向东北挖一条子河槽作为排涝河道,称为宋王河,北方陷于金后,人心思宋,不敢直言,因宋王姓赵,改名赵王河。”清嘉庆十三年(1808)《禹城县志》记载:“赵王河,宋运河故道也。”此外,清乾隆《东昌府志》及菏泽、阳谷、高唐、平原等旧志中,对古赵王河均有记载。
宋代赵王河漕运的开通,为位于运河码头附近的丁家块一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查阅《聊城市茌平区地名志》,丁家块周边,有多个因其祖先曾在古赵王河岸边为官府看管粮仓而得名的村庄。当年,随着这些粮工们的繁衍生息,多年后便各自形成了以自己的姓和“仓”字组合为名的自然村落,如刘仓、甄仓、贾仓、李仓、曾仓、卢仓等。因古时候生活富庶,村中建有楼阁和庙观,而以楼阁庙宇命名的村庄目前仍有十几个。
相传,当年处于赵王河岸边的丁块古镇,堤下,“桨声幽轧满中流”;堤上,人群熙攘,车辆川流,“酒舍旗亭次第开”。临街一座雕梁画栋的三层酒楼,楼前迎风飘扬的酒旗上写有“丁块美禄”,门口上方的匾额上,大书“正店”二字,前出的彩楼欢门装饰华丽。运河两岸,则是一些挂着“丁家块酒”酒招,竖着“脚店”牌子的酒亭、酒肆。
宋赵王河漕运的开通,也为丁块酒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传,宋代的丁块美酒,不但在当地拥有稳定的消费市场,而且得益于宋朝开放的经济政策和沟通全国的漕运网络,通过家门口的运河,销往京城汴梁和全国重要城镇。
五、美酒醇香飘千年
丁家块,历来就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于钦著《齐乘》记载:“‘石勒卖为师欢奴、耕田闻鼓鞞之声’,县西南地名牛丛块,相传是其旧耕之地。”丁家块,古时亦称牛丛块,或许是因此地有岗布满灌木丛的缘故。石勒在征服天下之前,以此为基地,聚朋豪饮,笼络各路豪杰,集聚起义力量。
“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记载:“丁岿(注:丁块别名)间路西岸上,有古槐一株……相传唐代植之,以千数百年,犹茂密异常。”民间传说,此槐为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拴马之处。这也足见丁家块繁华的历史之悠久。
大宋南迁后,丁家块成了金朝之地,但酿酒业仍延续了当年的繁荣。金代全真教掌门马钰,在其《洞玄金玉集》中录有《醵博州茌平丁家块务酒官转与老姚仙饮》一诗。“醵”(jù),凑钱喝酒的意思。看来,马钰是叫上到此云游的前朝进士姚孝锡,与丁家块务酒官一起凑份子喝酒。“仙饮”,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卜算子·饮酒成兵》中的“仙饮千杯醉似泥”,代表豪放狂饮的意思。但古代也有把传说中只有神仙才能享用的美酒佳酿称为“仙饮”的说法。但不管是哪一种意思,都说明当时的丁块酒好喝。从诗的题目中也可以看出,金代时期,官府在丁家块设有务酒官,说明当时这里的酿酒业仍然非常发达。
明朝时期,丁块酒深受京师重臣们的青睐。乾隆四十二年(1777)《东昌府志》,录明万历年大学士、内阁首辅朱国桢著《涌幢小品》中说:“余同年程肖莪尝就岗下造酒以归,号为天下第一,余过访饮之,真绝品,当与易州相配。”大意是明万历年间工部侍郎程肖莪,在去官期间,因仰慕丁家块酒泉之名,到丁家块去酿酒,称用酒泉水酿造的酒“(当)号为天下第一”。朱国桢去拜访他时,品尝此酒后赞叹曰:“真绝品,当与易州相配。”“绝品”,意为此酒为当时最好的酒。“当与易州相配”,是说丁块酒的身价、地位与易州的李氏墨一样高贵。古代易州李氏墨为墨中上品,素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
六、古井佳酿续新篇
天下名泉甚多,但并非都能酿佳酒。古代的丁块酒,后来称为醉一斗酒,首先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之美泉。现在的醉一斗酒业,仍然秉承“酿酒必用酒泉水”的理念,坚持不打旁井,不用客水,并且传承了古代丁块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酒泉井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了醉一斗千年酿酒文化的历史遗存,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醉一斗酒的酿酒技艺,最早体现于金朝马钰的《洞玄金玉集》中,他在《醵博州茌平丁家块务酒官转与老姚仙饮》诗中说:“传滑辣更清光,兀腾腾乞化尝。美馨香非米麹,麻修炼饮琼浆。”酒泉酒的酿造工艺传承到明代时,借酒泉酿酒者仍甚多,但首推石一拳酿酒最优。“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茌平县志》,录有清道光年间茌平县令韩三泰的《茌颠酒泉》诗,诗中说:“蕞尔茌山石一拳,井清可汲本天然。”此外,还录有张金铎的《丁块酒泉》诗,诗中说:“漫说玉壶无处买,曲生风味在茌颠。”“定将佳酿推丁块,不减茌巅石一拳。”石一拳,名石赞,号一拳,明末丁块前石村人。从石一拳传承到现任醉一斗酒业董事长的石慎勇,已达十五代。目前,“醉一斗酒传统酿造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醉一斗酒先后荣获“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酒”“山东省十大白酒品牌”“山东省著名白酒商标”“齐鲁金奖产品”等荣誉称号。
作为醉一斗酒文化的有效载体,丁块古酒泉已经流淌了几千年,现在已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醉一斗酒业,则借助酒泉井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在新世纪里,不断谱写出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