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劳作中找寻存在之根
作者: 陈辉诗人吕历的散文诗篇《风物》共分八章,以农耕文明为主题,逐章书写了中华民族从走出洞穴、采集狩猎、播种五谷、发明农具,再到开发农田、发展畜牧、制定农时、颁布农令的发展历程,完全可视作一部简明的农耕文明发生史。尽管诗人从乡村生活中一步步走向城市,在城市中工作,扎下根来,但他总在城市生活的间隙打捞平静而美好的乡土记忆,这不仅出于对乡土、乡情、乡景的怀念,还出于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存在感缺失的忧虑。
《风物》完全可视作一首当代的风物诗。风物诗以自然景观、季节变迁、地域风貌、人文场景为主要描写对象。按传统风物诗而言,其多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万物精神契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风物》大致包含了风物诗的上述要素。诗人以大信息量的名词库的形式点明了这些要素,写自然的“鸟兽虫鱼”“动物植物”,写时节的“二十四个节令”“日月阴阳”,写地貌的“河谷丛林”“群山大地”,写人文的“祠堂”“村庄”;诗歌也有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写人的劳作与自然节律的同频:“禾苗的战栗,也有人的成分”,写土地伦理对人伦的建构:“诚实的泥土,宁愿咬舌自尽,也决不谎话连篇”,写农业劳作对人类发展的影射:“耕种……也是血脉的拉抻”。总之,诗篇多以名词例举的形式展现大量信息,此处不一而足。
尤使人印象深刻的是,诗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景仰。诗人吕历不厌其烦地引用或化用中华古籍中谈论农耕事宜的言论、谚语、民谣,初略统计大致涉及了《周易》《吕氏春秋》《诗经》《击壤歌》《礼记》《山海经》《论语》《齐民要术》等内容,它们反复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博大与精深,它们不仅是古人对农业社会的智慧总结,也是对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代国人的一种精神滋养。这种典型的农耕文明心理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社会所带来的人之存在确定性的一种肯定。
《风物》除了满足风物诗的上述外在要素外,还发展出风物诗的时代新内容,以书写农业风物的形式,对现代社会进行现代性反思。这种对现代文明的忧虑与反思出自诗人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他由一个疑问“稻,黍……将这些汉字从体内摘掉,人还剩下什么”开始。诗人并非否定粮食对于现代人类生存之重要性,而是由强调人类生存必须的物质基础,而回顾人类早期的劳作活动。劳作不仅为人之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还滋养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诗人给出了一个果决的判断:“最好的信仰是耕种”。在这一判断下,全诗贯穿着对现代社会人之存在与文明之存续的忧虑。诗人不断强调劳作的意义:“平凡之极,又法力无边”“诗之咏叹源自耕读”“最好的雕塑是作物”“永续生命的,唯有耕作”。
作为另一个反面,现代发展不断侵犯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精神世界:“现代控成了精耕细作的夺命符”“植物车间……塑造血肉模糊的断壁残垣”“当土壤、水源、环境,皆被设计,人种之匙,几近锈死”。这些诗句都使劳作超越了具体的生产行为,而升华为充实人之存在实感与存续传统文明精神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