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乡镇初中到现代名校:仓前实验中学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作者: 陈兰枝 刘源庞仿英,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书记,杭州师范大学讲席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杰出教育工作者”“杭州市优秀校长”“杭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余杭区功勋校长”等荣誉称号。她坚持“教育,为学生有意义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仓前实验中学从普通乡镇初中转型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新优质学校。
【编者按】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地处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十余年来,在庞仿英书记的引领下,学校历经变革,获得创新发展,成为全国零犯罪学校、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实现了从普通乡村学校到新优质学校的跨越式转变。庞仿英秉持“教育,为学生有意义人生奠基”办学理念,打造“启梦”教师团队,提出“梦想教育”理念,推动“理想课堂”变革,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学识底蕴、众创意识、国际视野的追梦少年,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还让学校成为区域教育发展典范,开创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仓前模式”。
教师教育论坛:您坚持“教育,为学生有意义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是如何形成的?您认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有怎样的引领作用?作为前任校长和现任书记,您是如何将办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
庞仿英:我于2013年8月来到仓前实验中学(以下简称“仓前中学”),到现在已经将近12年了。刚来的时候,学校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硬件设施相对简陋,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整体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当时国家开始推进未来科技城项目,这种项目在全国只有四个,这让坐落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学校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将学校打造成余杭区的窗口学校,乃至杭州市的优质学校。所以学校最初的办学定位是“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高品位优质科技城学校”。
这些年,我们抓住了杭州未来科技城快速发展的机遇,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2015年,梦想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我们顺势提出了“让梦想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这一办学理念,这个理念与我们学校的德育课程密切相关,我们希望通过梦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2018年,中美贸易大战爆发,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于是我们又提出了“教育,为学生有意义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强调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这一办学理念体系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方向引领的作用,促使学校在学教变革、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育论坛:“理想课堂”是仓前中学多年前提出并一直推进的教学模式,在您看来,这一教学模式与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否契合?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怎样的作用?
庞仿英:当前的“理想课堂3.0”是基于学思案的学教变革,其发轫于2019年1月,由杭州师范大学的蒋永贵教授吸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发展而来的撬动素养导向下学教变革的教学新方案。学思案设计与应用是“理想课堂3.0”的核心,由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组成。一个中心,是指坚定德能兼修的学习目标,通过“明目标”显化素养,“探新知”发展素养,“测目标”检测素养等予以落实。三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坚持“学思并进”和“知行合一”学习方式,坚持“以学定教”和“以评促学”的助学原则。它站在学生立场、基于课程育人元问题(即学什么、为何要学、怎样学、何谓学会),像专家那样开展学教评一致性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乐学善思、会学深思、悟学省思。在实践中,教师真正体会到学思案的设计与应用体现了“强调素养真发展(眼里有学生)”“强调课堂真学习(学习有支架)”“强调负担真减轻(知识有结构)”三大特征。学思案撬动了仓前中学的学教变革。
“理想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其次,“理想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如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等,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科实践能力。此外,“理想课堂”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通过“理想课堂”推动的教育教学变革,学校的学业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教师教育论坛:自2014年以来,仓前中学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从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转型为区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优质学校。能否分享一下贵校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措施?
庞仿英:2013年,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当时在区域21所学校中位列中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迅速崛起,跻身全区前列,此后十年一直保持较为优异的成绩。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学校并未出现所谓的“大小年”现象,教育质量一直稳步上升。每年许多省内外教育同仁到学校考察,向我们“求教”。
我认为,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校,有几个观点深入人心,比如,德育就是质量,体育就是质量,个性化发展就是质量,课堂就是质量。这些都是我们在质量提升的实践中所得到的。但今天,我更想说一说,人心即质量。在我们学校,对教育质量的渴求已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共同追求。
那么,我们是怎样唤醒教师的“质量之心”呢?我们带领教师用开放的眼光审视区域乃至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进而驱动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最初,我们的办学思考基于区域层面,基于课堂教学变革本身,但随着余杭区、杭州市乃至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变化,我们学校管理团队深深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随着我们学校办学定位的逐步提高,我们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逐步增强。
我一直深信,提升教育质量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范畴。提升质量的最快途径在于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追求,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当质量成为每位教师的共同目标时,教育质量自然会得到提升。这十余年来,伴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发展以及杭州市数字经济的腾飞,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学习动力不足。当我们通过“理想课堂”和“理想课程”引导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后,在教师的引领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由此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应然的结果了。
教师教育论坛:中学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是关键。仓前中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庞仿英:在仓前中学,我们深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第一,我们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与标准化管理相结合。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成长路径,我们尊重并支持这种个性化发展。为此,我们引导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方向,邀请不同的专家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强调标准化管理,比如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提出了“三大法宝”,即板书设计的结构化、课堂时间管理以及学思案导学大任务驱动,这些标准化的要求确保了教学质量的基本底线。
第二,我们积极推动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我们深知理论学习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在假期安排了系统的理论培训。例如,暑假期间我们会针对骨干教师进行三天的理论培训,随后是全校教师四天的分学科培训。此外,我们还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通过观课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反思和改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第三,我们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我们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组建了核心、骨干和青年教师团队等不同层级的小群体与大群体。在这些团队中,教师们可以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们还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最后,我们重视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表彰优秀教师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我们还注重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安心从教。
教师教育论坛: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小学校推进“双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拉力,身处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市,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探索?
庞仿英: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更好地推进“双减”政策,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高度重视课堂效率。这不仅意味着要关注分数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数背后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课堂,一个是作业。
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引入了观课系统,以数字化手段赋能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提升。我们在部分教室安装了观课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录播课堂实况,并生成课堂监测报告。老师们在上完课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将课堂录像同步到手机上,方便他们随时回看和反思。更重要的是,观课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课堂评价指标的研发,它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评估,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提问的指向性、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虽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可能并不完美,但它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基础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新老师和需要改进的课堂,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我们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这样的课,并通过自己对课堂的反思以及观课系统的评估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作业设计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进行作业设计与评价。“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借鉴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周清作业的探索。周清作业由年级组提出,旨在通过每周的作业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反拨教学。然而,周清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编制作业,并进行阅卷分析。为了解决效率问题,我们引入了AI和数字赋能技术,利用AI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精准反馈,同时也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我们还注重积累和整理周清作业的相关数据,建立校本题库,为未来的教学和作业设计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让作业评价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教育论坛:您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杰出教育工作者”“杭州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作为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学管理者,您觉得在中高考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校领导应如何提升课程实施和建设能力,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庞仿英:中高考改革逐步深入,校领导的课程建设能力对于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校领导需要深刻理解课程的本质和价值。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跑道,它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方向。因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将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此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课程。德育的标准和要求源自国家,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讲求实效。
其次,校领导要具备课程实施规划与顶层设计的能力,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规范落实地方课程。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要求,确保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