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特区精神的融入与实践探索

作者: 吴丽珊 刘懿

摘 要 特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分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区精神融入“行走的思政课”,引领学生亲身走进深圳这片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与深圳的飞速发展奇迹,从而知晓国情、社情、民情,深刻感悟特区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特区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更为他们提供了赓续与弘扬特区精神的实践平台,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 特区精神;思政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0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特区精神融入“行走的思政课”,就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体验,使每位学生深刻铭记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与丰硕成果,从而在其心灵深处赓续与弘扬特区精神,并形成独特的价值认同与行为导向,培养出既具有深厚历史情怀又具备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行走的思政课既要向“拔节抽穗”期的青年学生讲明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传播与实践,讲好讲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又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相结合,主动对接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同向同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特区精神蕴含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2],系统挖掘特区精神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让特区精神深入学生心里,浸润学生心灵,进而培育并巩固学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行走深圳:特区精神的微观感知探索

“行走的思政课”核心追求在于实现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与统一。教师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理论认知水平,更要通过实践体验来深化理论理解,促进知行合一。教师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尤其是像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所独有的本土资源,来有效地达成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发展的典范,其丰富的文化积淀、活跃的经济生态以及多元的社会结构,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深圳现有的文化馆、博物馆、科技企业展示中心、创新园区等公共设施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专题研讨等形式,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直观感受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培养其热爱祖国、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整合深圳本土资源,设计并实施富有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探究情境:我最喜爱的“深圳之旅”。

(1)鉴往知来—深圳文化之旅。这条线路包括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东江纵队博物馆、大鹏所城、南头古城、赤湾古炮台、中英街等景点。学生通过深圳建区40周年展览了解深圳如何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历程。

(2)探索未来—深圳科技之旅。这条线路包括深圳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天文台,腾讯、大疆、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总部,大亚湾核电基地等景点。从科技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3)创新多元—深圳创意之旅。这条线路的景点包括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的多维度发展正体现了特区的朝气蓬勃与开拓创新。

(4)和谐共生—深圳生态之旅。这条线路包含深圳湾公园、红树林、梧桐山、仙湖植物园、大梅沙、西涌海岸线等景点。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深圳奋力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在观赏自然风光的休闲之旅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探究任务:任选一条打卡,并分析研学路线中所蕴含的特区精神内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悦纳感。通过多条研学线路的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感知特区精神源自何处。文化之旅让学生了解深圳的建区发展历史,科技之旅让学生感受到深圳的智能现代化发展,创意之旅体现了深圳的开放包容,生态之旅则体现了深圳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始终不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博物馆、文化馆、创意文物,城市地标建筑,人工智能科技,生态自然风光是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的活资源,从深圳元素深入并生动解析特区精神。

二、情感共鸣:特区精神的情感维度剖析

共情是一个人对他人的理解与感受的能力,将共情运用到思政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既能理解教师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能切身感受伟大的党和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教师通过对理论的深度剖析,从信念、人格、情感等方面吸引学生,触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城市发展、社会现实的共情能力。[3]学生通过前期参加研学活动,丰富他们对深圳过往、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而且为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的过渡奠定了必要的情感基础。情感的积淀与深化,是连接直观感知与抽象理解不可或缺的桥梁,情境教学就是构建贴近现实、富有启发性的学习场景,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理解并反思所观察到的现象。特区精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时代风貌,也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采用探究议题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深化思考,形成情感共鸣,最终实现对特区精神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探究情境:特区发展的“深圳速度”。

(1)历史回顾:深圳改革开放的起点

①观看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纪录片或图片展,了解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与决策过程。

②小组讨论:深圳为什么会被选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有哪些?

(2)特区发展:深圳速度的展现

①实地考察深圳的现代化成就,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前海自贸区、腾讯全球总部等,感受深圳的快速发展。

②案例分析:选取深圳的几个典型企业或项目,如华为、腾讯、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深圳速度”的。

(3)关键因素:深圳成为示范区的奥秘

①专家讲座:邀请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或研究者,分享深圳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如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优势、创新精神等。

②小组讨论:结合专家讲座和实地考察,分析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示范区的关键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共同推动了深圳的快速发展。

(4)反思与展望:深圳模式的启示与挑战

①撰写反思报告: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深圳模式的小论文,分析深圳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启示,探讨如何借鉴深圳经验,推动其他地区的改革与发展。

②展望未来:组织学生讨论深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中国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探究任务:梳理深圳特区发展的时间线,探究创造“深圳奇迹”“深圳速度”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走进教学主题。建立城市发展的时间轴意在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脉络,理解历史进程。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图像影像资料,讲述“深圳速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跨越式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深圳快速发展的实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全球化的国际视野,深圳人民的拓荒牛精神,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等。这一切凝聚为敢为人先、多元包容的特区精神。活动的设计使得深圳青少年跟着开拓者重走来时路,达到共情共鸣的教育效果。

三、领悟内化:特区精神的思政课堂表达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将特区精神的特质融入各学科中,引导学生将特区精神的特质转化为学习生活的精神意志,实现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政治理论的学习就是向学生“讲理”,如何讲深讲透道理,将特区精神真正传递给学生,需要寻找课程的小切口,“行走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思政课程是我们传统所学的理论课程,课程思政则是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现知识内容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向学生讲好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育问题导向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为帮助学生领悟内化特区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和维度梳理特区发展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探究情境1:

(1)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汇报后说道: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

(2)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探究任务: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对外开放”,从历史的角度回答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从杂草荒芜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深圳蝶变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也是特区人民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敢为人先、务实高效的奋斗成果。本次探究内容以深圳特区发展史为依托,特别是通过参加“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来理解特区精神,侧重让学生挖掘历史意义、精神内涵。从学法上,指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剖析问题。学生通过了解经济特区的诞生、发展过程,进而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特区发展之特,以及我们为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政策。

探究情境2:

(1)蒋开儒和叶旭全根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的故事创作了一曲《春天的故事》,歌词“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描述了深圳特区从荒芜偏僻到繁荣热闹,从人烟稀少到川流不息的历史性转变,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创造力。

(2)“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这首脍炙人口的《走进新时代》是作者蒋开儒受深圳邀请创作的香港回归组歌,以大众熟悉的主旋律和饱含对党和国家的爱唱响祖国大地。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高位。

探究任务:

结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改革开放促发展”一课,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理解改革开放对深圳特区乃至全国的影响。

设计意图:深刻揭示特区精神对特区经济发展的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如何促进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地城市的一体化繁荣。党和国家为特区绘制了发展蓝图,赋予深圳充分的自主权,鼓励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荣。深圳若要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轨迹,就必须坚守与时俱进、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对外开放的核心理念。特区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使命,不仅给学生讲授改革开放的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透彻的学理说服学生,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增强其对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