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实践:价值、案例及模式

作者: 丁占军 王泓瑶 裴淼

摘 要 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W学校通过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组织保障和微观层面的结构设计推动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实践,以期为落实国家民族地区文教政策作出相应贡献,也为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发展提供案例参考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13-03

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是落实德育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1]然而,当前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存在着割裂化、零散化、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学校德育体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职能。[2]因此,部分学校开始探索学校德育体系的课程化发展路径。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是指学校运用课程思维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德育目标或自定科目,将各种道德内容、学生经验、实践活动、环境因素等课程资源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育人体系,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3]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为突破学校德育困境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而民族地区学校的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有着更为特殊的育人价值与社会效用。

一、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的价值

第一,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在推进民族融合及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德育体系的课程化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这种意识的持续增强不仅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还有助于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德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于学校的各个领域和活动中,通过系统而丰富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和社会使命感的时代新人,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第二,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有助于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提供平台。在德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学校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和文化遗产,挖掘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理解和支持的真实故事,深入挖掘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民俗表演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在课程融合过程中,学校结合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珍视民族团结,积极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二、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实践案例

位于新疆的W学校诞生于1947年,承担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依据课程化设计思路,W学校立足学校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育人特色,通过宏观顶层设计、中观组织保障和微观结构设计推动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实践,积极建构知行合一的德育体系新格局。

(一)W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顶层设计

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明确规定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是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W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八一精神的中国人”,该目标体现了学校文化、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原点,生活范围逐渐由“我与学校”向“我与国家”“我与世界”扩展的交往范畴,尊重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基于对学生道德发展逻辑的把握,W学校在小学部和中学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对德育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开发整合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并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统筹各类德育课程学时,围绕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领域,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路径进行整合设计,为德育体系课程化实践提供支撑。

(二)W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组织保障

为落实德育体系设计,W学校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从学科教学、班级建设和团学组织三方面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学科教学中,学科教研组积极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并以主题学习的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要求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当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班级是开展教学的最小单元,W学校以班本形式开展德育活动,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教职人员组成班本教研团队,进行班级建设,打破了班主任“单打独斗”的德育局面。学校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在小学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学部则以团组织为核心,以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为支点,创设了“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三)W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微观结构

德育体系课程化是以课程设计思路对学校德育体系与育人实践进行规划与实施,因此需要对原有德育体系进行有机整合。W学校打造了螺旋递进、衔接流畅、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德育体系。如在小学阶段强调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与交往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厚植理想信念,增强学校归属感。在学生已经具备相应自主管理能力的中学阶段,则侧重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

三、民族地区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实践模式提炼

(一)德育体系设计

1.担当兴疆固边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人,根本在教育。”[4]W学校在培养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实施与德育成效评价过程中始终以家国情怀的培养为先,在培养目标中将培养“中国人”作为育人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做到“启智”和“润心”的有机统一;在组织实施活动中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将学生发展与社会影响纳入德育体系评价指标当中,通过学生发展辐射家庭发展,推动地区文化进步。

2.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W学校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沉淀。为传承红色基因,W学校在校党委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校史文化,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建设当中,梳理“八一故事”系列内容并加以传播,促进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八一精神。此外,作为国家“百所航天特色学校”之一,W学校在校园空间文化建设、航天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式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主题育人活动组织中积极宣扬航天精神与技术原理,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熔铸中国航空航天精神与品格,指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要求,将思想引领与科学创新进行深度统一,打造具有红色底蕴和航天特色的学校文化与品牌。

3.整合多种育人资源

W学校积极开发校外资源,并将其与校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育人成效。学校邀请各行各业先进代表走进学校,为学生介绍各类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围绕育人主题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科普活动与英模报告会。此外,依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W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学生交往和认知发展特点,建构了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为设计逻辑的研学旅行路线网络,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激发学生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

(二)德育体系实施

1.打造全员育人格局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教师努力将学科育人和融合育人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尝试将“教以道德”和“以德施教”进行结合,结合学科内容涵养学生核心素养,立足日常教学践行教师德性。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学习与发展制度,帮助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国家责任与弘道使命,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提升教师岗位能力。学生是德育发展的主体,W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学生自主管理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如依托各类社团开展的社团课程便是由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的。W学校还将学校全体教职工都纳入德育体系建设当中,依托校内不同岗位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感恩教育、仪式教育等。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也是W学校全员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在德育体系课程化设计思路下,各类课程的主题和结构得以重新建构。W学校依据不同课程的定位与功能,将思政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社团课程进行整合。思政课程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设计的课程,W学校设置了不同的校本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文化和传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社团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组织领导能力。这些课程共同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3.强调实践育人效用

W学校始终强调实践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对学生晓之以理(认知)、动之以情(体验)、导之以行(行动)。在道德认知发展层面,确保学校德育体系中的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涵盖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在道德体验生成层面,学校积极推动德育体系中的实践活动和体验式教育发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影响,通过情感共鸣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W学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体验付诸实践行动中,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德育体系评价

1.注重德育增值评价

W学校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在德育体系课程化建设实践中的效用。首先,W学校通过“档案袋”等形式对学生道德发展进行长期跟踪,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行为表现的变化趋势,以揭示其德育增值效果。其次,W学校绘制了教师成长轨迹,通过对比分析教师在不同时段的德育实践、师德师风表现和专业发展情况,评估其在育人方面的增值效果,除了深度访谈和教学观摩收集的定性数据外,还引入定量数据以全方位评估教师情况。此外,运用学校德育效能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学校在不同时段的德育体系构建、德育活动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评估学校在德育领域的增值效果,为学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改进建议。[HJ2.1mm]

2.丰富德育评价主体

为全面评估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成效,W学校建立了涵盖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学生通过填写匿名问卷、参与焦点小组讨论或个别访谈等方式,既可以评价学校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参与度等,也可以表达对教师德育工作的看法。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德育工作总结、自我评价等方式,评价学校德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资源支持的充足性、专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等,并对学校德育体系的有效性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家长通过参加家长会议、填写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发展变化、家校合作情况、家庭教育支持力度等进行评价。学校管理者通过定期评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学校德育体系的运行情况、管理效能、政策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估。

3.关注德育目标达成

基于培养“具有八一精神的中国人”这一目标,W学校采用目标课程模式的评价思路对德育体系成效进行评价。首先,设立具体的评估指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表现,如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合作精神等。其次,制定相应的评估工具,依据评估指标设计德育测评问卷、品德评价表等工具。再次,组织学校教师和德育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定期评估。此外,W学校还组织校内外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评估委员会,共同参与对学生德育目标的评估工作。最后,结合评估数据和委员会的建议对学校德育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

(丁占军,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乌鲁木齐 830002;王泓瑶 裴淼,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参考文献:

[1] 赵慧霞,李娟.北京史家:构筑“无边界”集团校德育大格局[J].中小学管理, 2022(5): 38-40.

[2] 郑富兴.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知识逻辑[J].中国德育, 2022(21): 22-28.

[3] 郑富兴.学校德育体系课程化的空间逻辑[J].齐鲁学刊, 2022(5): 69-80.

[4] 艾尼玩·伊布拉音.推动新疆教育实现历史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2-08-10(3).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