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预测”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鲁玲爱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本文以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这个语文要素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探索,总结提出基于共性元素进行通识性阅读预测、基于独特元素进行个性化阅读预测与基于结果检验进行阅读预测三个教学策略,希望让学生阅读预测能力的培养从抽象变具体、从无形的预测感知迈向有形的预测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预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25-03

阅读预测是阅读能力中的一项微技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意识地推断下文的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与理解能力。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将“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设定为第四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其本意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然而,笔者在教材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教材虽然提出了“预测”这一要求,但关于如何进行预测,并没有给出明确、细致的指导建议,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难题。基于此,笔者以“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这个语文要素为切入点,尝试探索如何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让阅读预测从抽象变具体、从无形走向有形。

一、基于共性元素进行通识性阅读预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阅读预测学习主要围绕故事类文章展开。在各类故事文章中,无论是喜剧类还是悲情类,无论是围绕单个角色还是多个人物展开的故事,都存在一些可供预测的共性元素。[1]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通识性知识与技能,能为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有效阅读预测打下基础。

(一)题眼引领,定位故事总体走向

题眼,就像故事题目中的“眼睛”,是能够揭示故事总体走向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解读故事的“牛鼻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眼的语义、涉及的关键元素等方面进行挖掘,并把这些作为故事情节预测的依据。这有助于大幅度提升预测的有效性,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主动性与准确性。例如,对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标题,“总也倒不了”无疑是题眼。这一关键之处预示着文章情节将围绕老屋多次不倒而展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准抓取这一重要信息,将其确立为关键的预测依据。

(二)插图切入,微探情节推进之巧

低年段的文本故事往往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的。文中插图就如同故事的一扇小窗,它以直观感性的形式向小读者解析着故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或是人物的形象与动作,或是故事的场景,而这些信息一般又包含着故事情节推进的细微线索。学生如能根据这些插图信息进行故事情节预测,则能极大提升预测的有效性。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中,文中的插图生动展示老屋的样子。从这个插图我们可以预测,老屋可能会因为太破旧而面临一些危险,担也许会有一些小动物来寻求它的帮助,因为破旧的老屋看起来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如果从插图中能看到小动物的身影,就可以更加确定会有小动物与老屋发生的故事,这就是从插图切入来预测情节推进的方法。

(三)模式推导,重复预测的潜在逻辑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低段年级的故事类文章往往采用类似咏叹调式结构,通过线性重复、层层推进来讲述故事。故事情节之间重复度较高且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学生知道了第一个情节,很容易就能预测到下一个情节。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有着“到了倒下的时候——小声音响起——再站几天”这样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就像是一种规律,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线索。

(四)经验关联,加深情节理解之道

借助经验关联也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以往的阅读经验运用其中,这有助于加深对情节的理解,进而预判故事的走向。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胡子是可以用来做原料的。当读到胡萝卜先生有一根很长的胡子时,我们可以预测这根长胡子可能会被用来帮助别人或者被用于一些有趣的用途,像鸟太太用它来做晾衣绳,小猫用它来做钓鱼线,兔子用它做拔河绳等。这就是借助经验关联来加深对情节的理解并进行情节预测。

(五)首尾着眼,触摸情节发展脉络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同样重要。“凤头”是故事的因,往往会给出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等关键信息;“豹尾”是故事的果,一般会给出故事的结局或者发展方向。通过仔细研读开头和结尾,我们能够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总脉络。例如,在《小狗学叫》这篇课文中,开头介绍了小狗不会叫,我们可以预测小狗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会去学习叫,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动物来教它。再看结尾,如果结尾是开放式的,比如小狗还在寻找学习叫的方法,那我们可以预测在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动物来帮助小狗,或者小狗会自己找到一种独特的叫的方式。如果结尾是小狗学会了一种叫的方式,那我们可以预测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才学会的。

二、基于独特元素进行个性化阅读预测

依靠共性元素进行故事情节预测是一种通识性预测,往往不够全面与深入。对故事叙述中独特元素的挖掘,能够为我们开启一扇通往更加个性化预测的大门,让我们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依细节变化,解锁预测的多重可能

虽然依据情节模式可以进行预测,但文章中的细节并非一成不变。在读完文章时,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的细节特性推测不同结果。

1.正反两个不同结果。在许多故事类文章中,我们根据文章提供的细节可以预测出正反两个不同结果。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从老屋的破旧和小动物的可爱这一细节来看,我们可以预测出正的结果:老屋倒不了,因为老屋善良慈爱,当小动物需要帮助,它就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但从故事中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这一细节来看,我们也可以预测出反的结果:老屋终于倒下了。

2.N种结果。有些文章根据细节可以发生N种结果。以《小狗学叫》为例,小狗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呢?文章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可以根据前面所描述的细节方面来进行推导,其结果可能是N种。

细节1:“我在练习啼叫,现在差不多已经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说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来。”这个细节表明小狗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叫声该有的样子。

细节2:“子弹擦过小狗的耳边,就像连环画里画的那样。小狗拔腿就跑。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这个细节说明小狗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叫声的诡异。

根据上述两个细节,我们按照逻辑分析,它的结局自然可能是多样的:

第一种结局:狗跑啊,跑啊,它看见一头小母牛正在那里安详地吃草……

第二种结局: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第三种结局:狗跑啊,跑啊,它听见一种奇怪的叫声。“汪汪,汪汪……”

……

(二)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对故事走向的影响

故事类文章里,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人物形象个性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故事的走向,极大提升预测后续故事情节的准确性。

1.人物形象的视觉效果与情节走向。以《小狗学叫》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小狗不会叫这一独特视觉形象的图片或者进行简单描述,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动物看到小狗时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推测情节发展。这样的方式在课堂上容易实施,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对视觉效果与情节走向关系的思考中。

2.人物个性缺点与情节波折。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小狗学叫》时,教师针对老屋的固执和小狗的迷茫这两个个性缺点,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发展。例如,教师问“老屋很固执地想倒下,小蜘蛛来请求时,老屋会怎么拒绝呢?这会对故事产生什么影响?”“小狗迷茫不知道怎么叫,它向小公鸡学习时,会不会因为迷茫而学错呢?”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人物个性优点与情节积极发展。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提问,如“如果胡萝卜先生不善良,他看到别人需要他的胡子时会怎么做?”,强调胡萝卜先生善良个性对情节的积极影响。再结合生活举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善良的人是如何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物个性优点对情节积极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善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三、基于结果检验进行阅读预测调校

阅读预测并非总是精准无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凭借实际情形对预测结果予以检验,并且依据检验结果对学习方法做出调整。[2]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过程,我们能够持续提升阅读预测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更高质量的阅读。

(一)深入反思预测依据,明晰预测逻辑以优化学习

在学生作出预测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反思阅读预测所依据的内容是极为关键的。这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使他们更清楚怎样依据文章内容开展合理的预测。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当学生预测将会有小动物前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预测呢?是因为前面的情节给出了提示,就如同我们在路上看到前面有脚印,便能够预测前面或许有人走过一般。”

(二)精细比对原文内容,评估预测结果推动方法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对,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预测的准确性,从而发现预测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若学生预测有小动物来,在阅读完原文后,如果预测正确,学生可以分析自己是如何准确捕捉到前文情节中的暗示的。例如,老屋的破旧、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故事的整体氛围等因素是如何引导自己做出正确预测的。如果预测错误,学生则可以思考是哪些情节被自己忽视了,是对老屋的某种特殊设定理解有误,还是对故事的逻辑走向判断偏差。

(三)自主预测情节续编故事,二次预测深化学习

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预测情节,并进行续编故事,从而实现二次预测。这能提升学生的预测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深度,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与创作故事的技巧。例如,在学习《小狗学叫》后,学生依据小狗之前学习叫的经历以及它渴望学会正确叫声的心理,预测小狗在遇到小杜鹃后会向它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续编故事,讲述小狗向小杜鹃学习的过程。续编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二次预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按照我们续编的情节,接下来还可能发生什么呢?”也许小狗因为小杜鹃的叫声太复杂而再次失败,那它又会怎样继续寻找学习叫的方法呢?

阅读预测能力是阅读整体能力中一项要求相对较高的微技能,它一方面植根于读者对原文本的理解把握,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读者自身的创造性演绎,进一步促进对原文本的再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预测能力的培养,在注重基于共性元素进行通识性阅读预测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基于独特元素的个性预测与基于结果检验的阅读预测,让阅读预测能力的培养从抽象变具体、从无形的预测感知迈向有形的预测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鲁玲爱,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小学,杭州 311200)

参考文献:

[1] 桂亚芳.预测单元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天地,2019(6):52-53.

[2] 杨裕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的细化与序化[J].语文教学通讯,2019(33):61-62.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