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
作者: 许辉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一项,是单篇阅读教学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提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将视角聚焦于“深度学习”,融合运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以全新的形式进行阅读学习与思考,由此引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细化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展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关键词 深度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高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28-0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为能更有效地将其落实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聚焦“深度学习”来展开整本书的阅读课程,让学生在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加多元、形式更为多样的阅读学习中,不断加速自身阅读素养的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水平。本文围绕于此,简要分析深度学习理论内涵及意义,探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短板,探究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效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方法,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简单来说,深度学习是高效学习的进阶表现,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小学生,不仅在学习时的意识更加集中、思维更加灵动,对知识的把握力、理解力也远非常规学习状态可以比拟。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能力,其意义重大:首先,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让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可以更加高效地参悟文本内容,感悟其更深层次的核心、内涵;其次,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的阅读收获变得更为丰富;最后,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更加省时、省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1]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短板
无论是常规的阅读教学,还是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二者在教学环节里均存在短板,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与落实,就必须正视这一短板,并找出其源头所在,再选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善和解决。现阶段,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整本书阅读的过程缺乏趣味性,学生阅读兴趣难以得到有效调动。该短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阅读教学工作时,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小学生进行阅读时,仅仅只是让他们枯坐课堂,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读取书中内容,或通过读来强化对某一知识要点的掌握。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难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在,甚至还会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与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便抑制了小学生语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兴趣的调动和养成。
其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不具细致性,学生阅读学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该短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没有对其细节作出精心布置,只是为了“读”而“读”,并非通过“读”去感悟、去体会或升华、深化对某一观点的认识,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甚至还会动摇小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2]
其三,整本书阅读的训练不具有效性,学生阅读演练方式流于表面。该短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的定位不够深入,安排学生进行阅读相关的练习时,往往只针对某文、某书中的某一观点,而且这一观点本身的深度也稍有不足,以至于学生在进行阅读练习时,虽然能够通过阅读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却难以实现掌握程度的进一步深化,长此以往,同样会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四,整本书阅读学习、练习缺乏范围性,学生能够读到的内容相对片面。该短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时,其视角始终没有跳出教材的限制,安排学生阅读的内容大多与教材中提及的某一课程紧密相关。这一“方案”的运用,虽然能够保障阅读学习的下限,但同样会限制其上限,长此以往,会阻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效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略
(一)趣味导入阅读活动,引发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引发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他们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他们的阅读过程变得更有效率和质量。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导入阅读活动的方式来强化小学生对阅读趣味性的感知,辅助他们进入深度阅读学习的状态,由此实现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与主动性的同步引发。
例如,教师基于《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一课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可以选取原著的前后若干章节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素材(原著整书字符数较多,选取整本作为素材,费时较多)。第一阶段,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所选素材相关的影视短片,借由生动直接、色彩鲜明的影像来点燃小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塑造与文章内容相对应的情境,并让学生置身其中,以身临其境的形式进行阅读。第三阶段,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增添小学生最为喜爱的游戏元素,比如,让他们结合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动用手中的画笔,将书中故事绘画出来;再比如,让学生自行组成互动小组,通过小组角色扮演的形式,再度还原书中的故事情节。在三个阶段的导入中,学生阅读学习的体会得到了显著优化,其阅读兴趣也逐渐引发,几乎每一名学生都进入了深度学习的状态。[3]
(二)创设详细阅读项目,细化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
在既往的语文课堂上,阅读多扮演着“辅助”的角色,小学生参与的阅读活动皆是为了提升理解、强化记忆或解答题目。为了有效打破这一僵局,提升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细致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详细阅读项目的方式细化小学生阅读的全过程,并在这一环节里逐步实现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升。
例如,教师基于《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一课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如下流程来创设整本书阅读的学习项目。项目第一阶段是“阅读导入”,教师使用趣味导入法,引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其进入深度阅读学习的状态即可。项目第二阶段是“阅读讲解”,教师需要以课内文章为主导,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提及的各个知识要点,如新字新词、写作手法、人物性格品质等,并在讲解结束后,让学生细细阅读课文,由此加深他们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项目第三阶段是“阅读赏析”,教师需要予以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仿照课文这一片段的阅读赏析流程,自主阅读整本书的其他内容,在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要点的同时,还要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多个章节紧密联系到一起的。项目第四阶段是“阅读互动”,该部分还可以细分为上、下两个板块,上一板块,学生可以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想法、阅读见解、阅读观点;下一板块,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汇总,并作出最后的补充与总结。在环环相扣的整本书阅读项目推进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课业知识掌握得无比坚实,对课外素材涉及知识的理解也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进而在深度学习状态的“辅助”下,切实实现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学习全过程的细化,切实提高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学习水平。[4]
(三)划分阅读探究小组,发展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无论是常规的单一课程阅读,还是整本书的阅读,归根结底,它们都是需要学生主观进行实操的。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的高效落实,不仅要对教的过程作出精心设计,还需要巧用方法来发展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专项技能,让小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整本书阅读赏析与探究的任务。为了将这一任务落到实处,划分阅读探究小组这一方法便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不二选择。
例如,教师基于《骑鹅旅行记(节选)》这一课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提前半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整本书籍,让学生清晰知晓全文的故事脉络。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分布情况,将他们划分成前后式的互动阅读探究小组。阅读探究的第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故事内容,由此激活他们阅读时的记忆。阅读探究的第二环节,教师需要从两个方向出发来布置探究任务:方向一是“课内理解”,学生需要自主分析课文的立意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涉及的新字新词有哪些等;方向二是“全文理解”,学生需要分析书中主人公身上存在哪些闪光之处,具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质,通过阅读整本书懂得了哪些道理、有怎样的收获等。在这一环节中,语文教师还需要留心观察各个小组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为了在他们遇到问题、瓶颈时,及时予以帮助,二是为了避免少数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借“小组讨论”之名聊天、走神。阅读探究的第三环节,各组学生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述自主阅读与小组探究的成果;待所有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教师再对整本书阅读学习、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在课前阅读与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心态都比较放松,所以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进入深度阅读学习的状态;而通过小组的互动探究与小组代表的发言分享,学生可以将整本书涉及的知识参悟得更加透彻,进而在强化学生阅读技巧的同时,发展他们自主地、合作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四)延展优质阅读资料,丰富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素材
小学学段的学生不仅智力、思维发育速度在不断加快,他们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适度延展课外优质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在更加“宽广”、更加多元的课外读物的读与赏中,不断丰富整本书阅读的素材,不断增加整本书阅读的知识储备。[5]
例如,教师完成《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程的教学后,可以围绕“春节”这一主题开展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活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回顾课内文章涉及的各个知识要点,由此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活动第二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准备好的与“春节”有关的书籍,并试着将书中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活动第三部分,学生需要逐一上台,讲述自己通过该书的阅读,收获了哪些全新的语文知识、传统节日知识;活动第四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特别指定两本课外书,布置课后的整本书拓展阅读作业,让其他学生一同阅读该书。在涉及内容更加多元的拓展化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兴趣使然、喜好倾向等主要因素,轻松地进入深度阅读学习的状态,并且在阅读与分享的过程中,其知识储备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在增长学生整本书阅读见识、见地的同时,又助力其语文知识基础的夯实。
综上所述,运用灵活的、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既实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高效展开,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进而推动小学语文高品质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进程。
(许辉,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京华社区小学,河南 新乡 453700)
参考文献:
[1] 何立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2(43):107-109.
[2] 尚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新课程,2022(43):74-76.
[3] 刘丽红.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微[J].基础教育论坛,2022(17):47-48.
[4] 王少燕.让文本活起来 让学生用起来——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2(3):31-32.
[5] 邱远真.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22(9):130-132.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