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吴柏乐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组织师生在限定时间内试做新近的高考真题,并对其答题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是洞察高考改革趋势的关键且必要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认清当前教学中的困境,知晓“所忧何在”,而且有助于探索有效破局的路径,明白“路在何方”。本文以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学期校内学生限时试做高考真题的综合表现(以下简称“答题表现”),来探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困境,并尝试提出一系列突破策略。
一、主要困境
(一)抓不住关键,分点答满也枉然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共70分,除去6分的名篇名句默写,其余主观题共占37分。题型和分值设定与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完全一致,并且所有主观题都得抓住关键来作答,才能得高分。这关键就是我们常说的采分点。比如,文言文翻译第1题(13.1)中,“求、辟逃、游”就是采分点。其中,“求”和“辟逃”两个采分点,只要结合语境稍加推敲,基础稍好的学生都能通过“单换双”“繁化简”等方法译出大意,而大多数学生对“游”字却不知如何准确翻译。如果想当然地将其译为“游玩”或“旅游”,那就严重偏离采分点,不能得分。其实,高考真题中相对较难得分的关键词通常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出处或依据。如上述的“游”字,在选文语境中的意思就和必修下册《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字相同。这是在“项伯夜访”后,张良面对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一问题的回答,“游”字意为“交往,交际”。反观答题表现,就连刚学过必修下册的很多学生都不知出处而随意作答。文言文翻译第2题(13.2),必须扣住“却、贤、高”等关键词来准确翻译。反观答题表现,很少有人将“高”译出“推崇”之义,能够准确译出“贤”的意动用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文言文翻译题,需要强化这三种意识:一是“文从句顺诚可贵,字字落实分更高”;二是“空题等于零,抄题毫无用”;三是“易的要抓牢,难的不绕道”。
再看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几道简答题:第4题要求“概括说明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如果忽略“对读者了解这本书”这个关键点,就会将题干放大成“对读者有哪些帮助”;第5题要求“简要分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作答既要兼顾材料二和材料三在“中国航天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又要做到“科学无国界”与“科学家有祖国”二者不可偏废;第8题中,如果抓不住陈千里与叶桃两次“分别”的心理活动,那么对“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的理解就不全面;第9题要求简要分析“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具有怎样的叙述效果”,一旦没弄清叙述顺序,那么分析叙述效果就会明显偏离。
总之,简答题部分并非要把五六根横线都写满。能否抓住关键,直接决定了是两三行就能得高分或满分,还是“长篇大论”依然是低分,甚至得零分。那些曾经盛行的“几点论”和“分点答满”,显然已不再灵验。
(二)读不懂要领,瞎蒙乱猜是徒劳
现代文阅读I是在原老高考题型基础上,整合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优势形成的新题型,该类题型在其他新高考省份早已出现。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中,现代文阅读I由三则“探月”主题的材料组成,具有中西兼顾、图文并茂、体裁多样的特点,设有5个题,共19分,具体的题型分值为3个单选9分(2正向+1反向)+2个简答10分(4+6)。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当代作家孙甘露于2023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是革命文化题材的小说,设有4个题,共16分,具体的题型分值为2个单选6分(1正向+1反向)+2简答10分(4+6)。
整体上看,上述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题和选材,广泛关涉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等多个学习任务群。具体来说,无论是综合了科普绘本、新闻通讯和推荐序的现代文阅读I,还是兼容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现代文阅读Ⅱ,要在40分钟左右完成5000字以上的文本阅读并规范作答,难度是不小的。所考查的阅读能力涉及信息检索、定位提取、合理推断、图文转换、理解分析、评价鉴赏、筛选整合等方面。反观答题表现,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达标,不仅这20分的简答题得不了高分,还想把2篇文本的5个选择题都做对,更谈何容易。对中上等水平的学生而言,30分的客观题(含2023年新出现的文言断句需涂黑的3处)通常最容易拉开差距。
所以,不论是以多文本组合的现代文阅读(35分),还是以双文本组合的古诗文阅读(35分),凡是读不懂文本,读不懂要领,把前途交给运气的赌徒心理和全凭感觉瞎蒙乱猜,终究都是徒劳无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离不开课外的大量阅读和平时的适量训练。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阅读能力尤为关键。未来已来,该真正重视阅读了!
(三)打不牢基础,机械刷题终成空
名篇名句默写(6分)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让很多师生抓得疯狂,刷得入魔。在一些考核机制扭曲的学校,甚至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高中语文只需要搞定名句和语用就行了。不可否认,在平时教学和高考备考中,进行适量且有效的刷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机械刷题对学生思维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反观“名篇名句默写”的答题表现,第一组应填“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基础稍弱的学生容易把“涓”字写错,部分基础稍好的学生却想当然地凭借成语“欣欣向荣”,把两个虚词“以”和“而”都漏了;第二组应填“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可就有学生因粗心大意或受题干中“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干扰,误将“还家”写成“回家”;第三组的题干是“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中……就是如此”,题干指向很明确,得分率却非常低。据不完全统计,仅出自中小学教材的答案就至少有6个,可大多学生却不能将“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与平时所学的“对写手法”进行转换,有极少数学生虽然能将二者进行转换,却因忽略“唐诗”这一限定条件而失分。高考后,就连一些平时比较擅长抓名句默写的教师也在感叹,“这三年,白刷了那么多”。众所周知,对于名篇名句默写题,就算书写有所淡化,标准放得再宽,凡是增减错乱,都是不能得分的。第一二组都有作者和篇目提示,大多数基础扎实的学生都能得分,而第三组设题相对灵活,受制于机械刷题的学生就很难轻松应对。其实,只要悟透“觅语填言”的规律和厚积薄发的原理,扣住题干中的提示语,绝大多数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语言文字运用题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重在考查知识的储备和迁移应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I(9分)和语言文字运用题Ⅱ(11分),都是在情境性比较强的语段上来命制的。除第22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相信”的意义和用法外,第18题至21题均是主观题,考查内容依次是长句改短句,分析句式效果,修改病句和补写句子。其中,第19题设题一反常态,不再是常见的“请分析某种修辞的作用”,而变成了“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于习惯了机械刷题的学生而言,大多读不懂究竟要考查什么,更不知该如何下笔。
(四)跳不出套路,半壁江山有危险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写作题,是一道与本卷现代文阅读I三则材料都有一定关联的引语类材料作文。它既契合统编教材中“探索与创新”“求真求实”等人文主题,又体现了“读审写相融合”的理念。其审题立意难度与2023年新课标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大体持平,但又比2022年全国甲卷“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略显容易。通过分析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材料的关键语句,不难发现其核心都聚焦到“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上。审题时,要在“我们每个人”这一重要语境下,以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来切入,扣住“何为未知之境”“怎样才能抵达”“为何需要不断”来综合思考,从“探索远方”“探究真理”“进无止境”“挑战未知”等角度立意就较为容易。反观答题表现,有追溯航天历史的,有歌颂航天精神的,还有科普月地关系的,介绍卫星火箭的,甚至有抄袭现代文材料的,胡乱拼凑套做的……毋庸置疑,在平时的统测联考大比拼中,那些精心研制的独具校本特色的万能题、样板文、新八股,确实作用不小,甚至收益颇丰。可是为何到了临考关头,昔日那些“宠文”却不再受待见了呢?假如把这些“套路”用到更加客观公正的高考中去,得分结果可想而知,有的可能连三四十分都难得到。某些“三年不上作文,一个素材用三年,一张试卷讲一周”的做法,真是贻害无穷。实践证明,“作文大有可为,语文大有作为”。
再来看古代诗歌阅读(9分),第15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第16题(6分)打破常规命题方式,要求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对诗人的“白头心事”如何理解,其实质上还是传统题型中“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变体,旨在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反套路题,但依然有规律可循,考查的前提在于能读懂,关键在于反套路,也就是要在尊重“套路”的同时,避免“套路化”答题。为此,古代诗歌教学不能再拘泥于形象、语言、技巧等4大传统题目,而要把高考真题中诗歌鉴赏的重心落实到意、象、法上。即:为何而写,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
(五)看不起语文,特优学生最受伤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塑造思维、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曾给“从小就学”的很多人带来不少的“普惠性福利”。可在“三新”背景下,语文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特优学生群体中,这种挑战尤为明显。
首先,新课标对语文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特优学生来说,这种转变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次,新高考更加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意味着学生需要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方面展现自己的语文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再者,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涵盖了更多的文学经典和文化元素。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思考和感悟。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特优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不足够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那就可能会在高考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遭遇挫折。对他们来说,那绝对是致命的,毕竟其他学科已接近极限,语文学科将直接影响他们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甚至影响到全省的位次。为此,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从小学阶段开始,就保证语文学科的基本课时不被挤占,真正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千万别让语文沦为“只是说起来重要的小学科”。
二、突破策略
(一)教研要真搞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抓好教研工作,既要反思现状、总结经验,又要正视问题、找准差距。当前,要杜绝被动式、形式化、随意性和低效率等问题,坚持“在研究状态下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真抓教研,搞活教研。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教研制度,明确教研目标和任务,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鼓励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更优策略。其次,教研组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将其变为真正的“集智备课”,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次,教师要将教研工作从被动任务变为自觉追求。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等纲领性文件进行深入研读,以准确把握新高考改革动向和命题趋势,加深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理解。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校本教材,并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评估与修订,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深化。
(二)教材要真上
在抓实教研之后,提升课堂质量尤为关键。通过对近些年新高考语文真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日益增强。这不仅体现了“精耕教材”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教考衔接”的迫切性。然而,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试图“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变革。过去那种完全抛开教材,仅凭“小甘加考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黑历史”。同样,仅凭个人经验随意挑选几篇自认为重要的文章,进行“自我陶醉式”的微创新,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而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囫囵吞枣”式的全盘抓,显然更不可取。教材要真“上”,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为此,建议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的表面内容,而要以“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厚意蕴和育人价值,真正落实好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18个任务群教学。教学中,要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整合单元教学资源,积极构建“以生为本”的思维型课堂,坚决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独角戏、表演化、闲聊式、刷题型等低效课堂模式。同时,应该注重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讨论中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让语文课堂既有“语文味”,又有“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