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蒋冬丽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主观地创设或者引入一些形象的、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主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材料知识,并构建起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情境教学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世界的情境中,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关键能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当前教育改革中强调的核心素养培育不谋而合。本文将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为例,通过合理挖掘课程资源,将抗战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历史课与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学科的联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境素材的选取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面对着丰富的史料资源,大量的历史档案、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素材。而情境素材的选取对于上好一节情境课至关重要。

(一)素材选取的适切性

在选取情境素材的过程中,要尽量选取符合学科特性,与教学主题紧密相符的史料。不可为了求新求异,脱离了教学主题,甚至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

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主题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抗争,古老中华民族历经抗日战争浴火重生”,选取情境素材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例如,可选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历史文献、历史影像资料、战场遗址等作为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比较适切的。而有的教师选择结合地方抗战史,以某地方军作为情境素材,将整个军队的发展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看似巧妙的设计,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素材的选取偏离了教学主题。

(二)素材选取的真实性

历史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虚拟情境的创设,会误导学生的认知,影响历史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选用文字素材,要注意考据文字素材的文献出处是否真实、准确;选用历史视频素材,要提醒学生区分真实的历史录像、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的学习,教师为了展现抗日战争的宏大场面,可以选择一些视频素材作为学习情境,渲染学习氛围。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可以选用当时真实的录像实录。但要注意的是:选用的视频素材是否真实可信,如果是纪录片或影视作品,需要事先和学生说明。

(三)素材选取的拓展性

历史发生的过程之中会产生一些实物、文字等素材,而人们对于重大史事的回忆、研究,也会产生一批颇具价值的素材,这些素材往往成为搭建情境的重要载体。但是并非所有的历史素材,都能够成为教学情境素材。教师选用的情境素材,要内涵丰富,可以从多个层面解读,具有较深厚的育人价值。同时有些素材本身就具有可挖掘的价值,可以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种角度挖掘,可以从素材本身产生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多个维度挖掘,使得这类情境素材不仅能够服务于教学内容,还具有涵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价值。

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选用抗战家书作为情境素材,通过家书带领学生回到那个国破家危、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但是在众多的家书之中,要选用关涉国家大事、家庭关怀、个人志向内容的书信。既有生活的场景,又有大时代的再现,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与国家共命运,家庭幸福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比如在东北抗战中,可以选用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东北大学学生苗可秀写给其老师王卓然的书信,正面战场的抗战可以结合本地情况,选用一些带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书信,让学生在家乡英雄人物的书信中,感知不同地方的人都为抵御外敌、团结抗战而奋斗。

(四)素材选取的典型性

一节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且紧张,而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发展中。因此一线教师在选用情境素材的时候,要考虑到素材的典型性、简洁性,素材过长、过于复杂都不太适合学生的学习。面对有些情境素材过长、过难等情况,教师可以进行节选、整理,但是要在文字、图片等素材的出处明确标识是节选或整理。如果对视频资料进行剪辑,也有必要告诉学生这是剪辑过的,原本的较长,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关于一二·九运动内容处理时,教材中“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图片就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图片中能够看到爱国学生穿着长袍、围着围巾举着旗帜在进行游行抗议,同时也能够看到北平反动军警用水龙喷向学生,以此压制学生运动,体现了国民政府不仅执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还抑制国人的爱国运动。通过图片能够将历史情景再现,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也为学生理解后续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二、情境教学的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首先感到困惑,然后带着好奇心、求知欲投入历史课堂。历史教学通常是按照教学内容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顺序依次展开,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恰好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就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在课堂中发挥出来。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讲到日本侵华的意图,教师可以设置一组驱动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任务情境。任务一:日本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它凭什么这么自信?教师预先准备中日战前双方实力的对比表,让学生自己找到结论:战前,日本实力远远超过中国。任务二:日本真的三个月灭亡中国了吗?教师让学生通过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的史实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任务三:为什么日本没能三个月灭亡中国?教师通过预先准备的情境素材:例如全民族抗战、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战英烈事迹的介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中国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坚持持久作战,以及抗战英烈舍生忘死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粉碎了日本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链接生活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选用一些生活场景,将过往的历史情境与当前生活场景进行密切联系,使得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历史时空之中,感知过往历史人物的生活与情感,合理调动学生的思维。生活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挑战:首先,选取的生活场景要真实可感,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次,选取的生活场景要教师先能够共情,以教师的情感熏染影响学生。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讲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感受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聪明才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同类室内外场地和道具模仿影视剧中《地道战》的场景,或者制作简易的地雷模型,让学生寓教于乐,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三)渲染感官情境

通过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的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手、耳、眼、心、脑的共同参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加强学习的专注度。这类感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灵活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情境。由于当前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多元,数字教学资源逐步增多,教师能够以简单快捷的方式,合理的播放,触发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大脑活动,在感知史事的过程中,产生较为丰沛的情感共鸣。但是这类情境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时间不宜过长,并且教师要对选用的音乐、视频等素材本身的内涵、背后的故事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涉及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内容,教师分为四个层面的设计:第一,观看聂耳的照片、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手稿图片,选用云南昆明家乡人物,从视觉刺激学生;第二,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学生欣赏歌曲,通过对学生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刺激,将学生带入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第三,通过研读《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歌词,特别选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三句富有代表性的歌词,搭建起教学内在逻辑:“危亡·长城”“保卫·长城”“重铸·长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民族开始奋起反抗,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共同御侮;第四,学生庄重肃穆,共同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浓烈的情感得以表达,使学生形成深层次的感知。

三、情境教学运用的反思

(一)情境创设要服务于教学主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或者情境渲染过于突出,冲淡教学主题本身或偏离教学主题等问题。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情境创设是为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服务的。

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内容部分,某教师选用流亡东北大学作为情境素材,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虽然是富有历史意蕴的设计,但是整节课的落脚点却落在了抗日战争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偏离了教学主题,没有回扣在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主线。

(二)日常关注情境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首先,坚持阅读,通过阅读打开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历史材料大部分以文字材料为主,一线教师日常中注重阅读历史专著、专业论文、相关时政文章等,均能够收获到大量富有价值的情境素材。其次,扩展素材搜集的范围。例如考古学的最新进展、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时政新闻的最新走向,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素材范围。教师在日常的学生和生活中注意关注和收集,在教学准备中就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自觉变革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鲜活的情境中感知历史、思考历史、感悟历史,让中学历史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发挥应有的、必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