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3+1+2”选科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李朝斌 李娇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2022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云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云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学生须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2”为再选科目,学生可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结合拟报考普通高校及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合理确定选考科目。
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增加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选择自由,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考试科目,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进而促进全面发展。高考改革还进一步强化了高校专业与高中选科之间的关系,通过“专业+学校”的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科学引导学生自主选科,顺应人才培养规律,推动高中与大学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帮助高校更科学、更高效地选拔人才。
通过对前四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实践经验的观察和查阅文献,我们发现“3+1+2”方案相较此前两批次的“3+3”(浙江省为“3+4”)方案,虽减少了学生选科组合过多给学校及教师带来的压力,使“弃考物理”的现象有所减弱,但复杂的制度设计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实施效果来看,考试中存在的学科专业与学生知识基础匹配问题、高考分数不等值问题、考试效度和区分度问题、“功利化”选科倾向及学校选科指导存在困难的问题等日益显露出来,导致“田忌赛马”“驱赶效应”“理科萎缩”等不理性选考现象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依旧是阻碍新高考改革推进的因素。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曲靖市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在云南省各州(市)中名列前茅,是云南省高考人口大市。曲靖市在省内教育领域地位显著,因此研究曲靖市在新高考政策实施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对曲靖市普通高中生选科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选科的实际情况及选科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其选科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为普通高中完善选科指导的相关工作提出对策,同时促进普通高中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并通过此研究为高中生的自主选科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增强自主性与选择性,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地方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还能为高中、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做好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一、选取调研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曲靖市普通高中2025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调研,覆盖曲靖市市属和九个县(市、区)普通高中,共计回收问卷13269份,剔除无效问卷41份,得到有效问卷13228份,有效率达99.7%。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信度、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
为了解曲靖市高中生选科情况及影响因素,在参考李春忠、李潇潇等人“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曲靖市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编制了曲靖市高考“3+1+2”选科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22题,由21道封闭式问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构成。问卷主要从个人基本情况、选科情况、选科时的影响因素和对新高考方案的认识四个维度进行设计。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本问卷的科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975,大于0.8,说明收集到的作答较为真实,信度较好。KMO值为0.981,大于0.7,说明具有较高的效度。综上,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后续研究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选科情况
1.选科时间
从表1中可以看出,超过60%的学校选择在高一上学期期末或高一下学期开学进行高考选科,少部分学校选择高一上学期期中进行高考选科,极少数学校选择高一下学期期末或高二上学期开学进行高考选科。高考选科的时间节点与学校等级之间没有明显关联。
2.选科情况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5年拟在滇招生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的通知》指出:“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中不提科目要求的本科专业(类)数量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3.02%,含物理科目的占比为52.68%,含历史科目的占比为1.59%,含‘物理+化学’,科目的占比为46.98%。”如表2数据所示,在首选科目中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为59.64%,选考历史的比例为40.36%。
选考物理学科与将来报考高校专业的高覆盖率导向是吻合的。物理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是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高等院校对理工科学生的基本要求。选考历史学科则更适合对人文社会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其需求相对较低。
再选科目中,选考比例排在前三位的科目分别是生物、地理、政治,选考比例均略高于50%,化学选考比例最低,为47.25%。生物和地理作为再选科目,通常与多种专业相关,而化学的选考比例较低可能反映出学生在选择科目时的偏好或对化学学科难度的考虑。
如图1所示,在所调查的曲靖市高中生中,12种选考科目组合均被学生选择。其中选择人数最多是传统文科组合“史政地”,占比28.68%,其次为传统理科组合“物化生”,占比27.80%。除传统文、理组合外,选科组合由高到低依次是“物化政”组合占比9.14%,“物化地”组合占比9.11%,“物生地”组合占比8.89%,“史政生”组合占比7.12%,“物生政”组合占比4.01%,“史生地”组合占比3.36%,其余组合选择人数较少,占比均不足1%。各科目组合之间分布差距相对较大,总体上呈现偏理科的倾向。
(二)选科影响因素调查情况与分析
1.个人因素
问卷所设计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下同)。计算方法: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其中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选项所排位置越靠前权值越大。
由图2可知,选科时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序情况中,“根据自身学习兴趣”是学生在选科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根据各科学习成绩”和“根据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这表明学生在选科时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该科目较好的应试能力”和“根据学科学习难易程度”也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心仪院校专业要求必选该科”“所在学校的优势科目和名师影响力”“喜欢某老师的课而选择该科”在学生选科时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不难看出,学生较少会根据学科学习难易程度和院校专业要求来选择科目,这意味着学生更注重自身兴趣和能力而非外部因素。
2.教师因素
如表3所示,在教师对学生选科建议影响因素中,“我的学科优势”在“所有选项中得分最高,表明教师认为学生的学科优势是选科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我的未来规划”,教师认为学生的未来规划对选科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的兴趣、性格和招生选考科目指引对选科的影响相对较小。学生在选科时,更倾向于听取教师的建议,尤其是关于学科优势和未来规划方面的建议,显示出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比较重视。
3.家庭因素
如表4所示,从父母对学生选科建议影响因素的综合得分来看,父母首先会根据子女的未来规划提出建议,其次是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再次是就业期望。综合来看,子女选科建议中,父母更倾向于根据子女的未来规划和兴趣爱好来提出建议,而较少考虑自己的所学与喜好。父母的建议对学生选科也有一定影响。
由图3可知,针对父母建议选考该科目的态度,有46.24%的学生选择“一般”,28.01%的学生选择“同意”,19.03%的学生选择“很同意”,而选择“很不同意”和“不同意”的很少,分别为3.58%和3.14%。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父母建议选考的科目持较为中立或正面的态度。
4.同伴因素
由图4可知,72.52%的学生表示同学的选择对他们的选科没有影响,而13.23%的学生选择了年级上选择该科目较多的同学所选科目,8.58%的学生受到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选择科目的影响,仅有5.67%的学生会避开学习能力优秀的同学所选科目。这表明大多数同学在选科时更多地受到自身意愿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非他人选择的影响。
(三)学生选科时存在的困惑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如表5所示,学生在选科时面临的主要困惑的原因包括:“未来规划不明确”占比67.08%;“高校招生专业信息掌握不够”占比56.02%;“对选科后的学科学习难度缺乏足够认知”占比56.73%。此外,“竞争对手水平的干扰”(占比46.37%)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困扰。相比之下,“选科后不适应新的班级和教师”“学校选科导向性过强”,以及“家长、教师建议与个人想法相矛盾”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自主选科过程中存在自我认知不明确、高校招生专业信息掌握不足及缺乏选科指导的困扰,从而对其未来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如表6所示,学生在选科遇到困难时,主要倾向于咨询学校教师、父母和同学等身边人的意见。这表明,学生在选科过程中更愿意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和建议。进一步调查发现,95%的学生认同学校和教师在选科前对其进行了详细指导。这说明目前曲靖市大部分高中学生在选科时较为依赖学校和教师,鲜少通过其他途径展开选科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校层面,特别是教师在学生选科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需要积极参与学生的选科工作,在学生的未来规划和信息获取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四)学生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看法
图5显示,学生对新高考方案中可自主选择高考科目的看法如下:35.58%的人持“一般”态度,37.65%的人表示“同意”,22.53%的人表示“很同意”,少数人表示“很不同意”和“不同意”。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是支持新高考方案的,认为自主选择高考科目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这表明,新高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然而,仍有35.5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可能反映出他们对新方案的具体实施效果和自身选择的适应性存在一定的疑虑。
如图6所示,对于新高考改革有利于发挥学科特长的观点,56.64%的学生选择了“同意”和“很同意”,选择“不同意”和“很不同意”的仅占4.51%。这一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新高考有助于他们发挥学科特长。这与新高考改革的初衷相一致,旨在通过多样化的选科模式,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然而,仍有38.85%的学生未明确表示同意,这可能与他们对自身学科特长的认知不足或对新高考改革的理解不充分有关。
如图7所示,学生对新高考方案中可以自主选择高考科目能减轻学习负担的看法如下:40.75%的人持“一般”态度,29.82%的人表示“同意”,18.32%的人表示“很同意”,而“很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比例分别为4.78%和6.33%。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选择高考科目能减轻学习负担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这表明,新高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科目,避免了不必要的学习压力。然而,仍有11.11%的学生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同意”,这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即使可以自主选择科目,但整体学习压力并未显著减轻,可能与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各科目的学习难度有关。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对新高考方案持支持态度,认为其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发挥学科特长及减轻学习负担。然而,对于持保留或不同意见的学生群体,学校和教育部门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高考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供更多的选科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高考模式,充分发挥和挖掘其优势和潜能,真正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