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文婷摘 要: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中提到要构建学习任务群,重新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品质,对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导向,其次探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价值,最后围绕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提出几点优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的策略,通过搭建思辨支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02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标》的推出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建议。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思辨性阅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方向。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解析思辨性阅读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导向,明确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目标。探索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建设,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向
1.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整合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以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构建学习任务群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就要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为主要方向,整合与重构语文学习材料,以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为引领,整合学习任务,为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提供帮助。
2.围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阅读教学角度
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要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思辨性阅读价值的文本,并引导学生应用分析、判断、推理、验证等方法,实现知识输出到思维输入的转化。因此,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要创新阅读教学角度,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向,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转变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展开自主分析、推理与演绎。
3.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目标优化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目标,优化阅读教学活动,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反思和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设计有效的思辨性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学会理性表达,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设计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是积极回应新《课标》诉求的改革方式。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要主动转变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推动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形式,重新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展开知识学习和自主实践。同时,应用过程性评价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成性学习经验和现场表现,进一步推动了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在学习任务群的引导下,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思辨性学习任务群中,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语言文字展开理性思考和理性表达,在不断分析、探究和验证的过程中解决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阅读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优化小学语文思辨性活动,要以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构建思辨性阅读教学思路,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设计了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阅读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也将阅读任务、写作任务、口语表达任务整合起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单元阅读活动中,教师分析本单元文本,能够发现本单元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设计了层次化的阅读目标,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目标一:学生自主阅读,简单理解本单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目标二:学生展开讨论与分享,应用口语表达或撰写读后感的方式,结合单元文本内容描述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比如,学生在自主阅读《清明》后,描述清明节的习俗与意义。目标三:在学习与欣赏阅读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目标四: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分析单元文本的写作手法,鼓励小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内容,解析文本的修辞手法与主题思想。
2.设置思辨性阅读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思维
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优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要以培养小学生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设计思辨性阅读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在问题引领下,设计思辨性学习任务,引领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结合阅读文本设计能够引发小学生认知冲突,培养小学生的思辨思维。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任务,构建了核心问题链,使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的思维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设计的思辨性阅读问题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能找到思辨性阅读问题的答案。任务一:说明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在该活动中,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功能呈现琥珀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图片内容是什么,在图片中有哪些动物,尝试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思考一下琥珀的形成条件并推测图片中的动物被困住的原因。借助该引导式问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与文本内容相联系,使学生产生问题探究的思维。任务二:应用微课视频展开自主阅读。在任务二中,教师提供了松脂球变成琥珀的动画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该微课视频中松脂的来源是什么,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松脂球就是人们常说的琥珀吗?在启发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展开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找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任务三:划分文章段落,说一说文本的观点。在该任务活动中,教师提出进阶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根据微课视频内容,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划分文本段落,并说一说划分的依据,总结文本主题思想。在该任务活动中,有的学生将文本划分为三部分,认为文本首先讲述了推测的琥珀形成过程,其次描述了发现琥珀的内容,最后讲述了琥珀的形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松脂的由来,第二部分介绍松脂球的形成,第三部分介绍松脂球形成化石的过程,第四部分发现琥珀,第五部分描写了琥珀的形态与价值。
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对写作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立足于学生产生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深度阅读,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叙述方法,加深对文本结构的思考。在思辨性阅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的阅读活动,提升了阅读效果。
3.构建学习任务框架,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要创设多个学习任务,同时搭建关联性的任务框架。在有逻辑联系的学习任务活动中,使学生展开更加系统的学习,进而促使学生有条理地阅读文章,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尤其是在开展多篇文本的比较和联系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构建学习任务群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建立了学习任务框架,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将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呈现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提供学习资源。在本节课中,教师围绕“动物与家园”的教学主题,构建了信息搜集与整理、文本细读与分析、创意写作与表达学习任务。在信息搜集与整理学习任务中,学生要结合教材中《蟋蟀的住宅》文本内容以及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料内容,分析不同文本写作手法、意象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在文本细读与分析任务中,探究蟋蟀选择建造住宅的地点有哪些特征,同时分析作者在写作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围绕该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理解文本写作的主要思想和意图。在创意写作与表达学习任务中展开跨学科探究,围绕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两个活动任务。活动一:设计一份蟋蟀住宅的建筑蓝图;活动二:以蟋蟀的视角撰写建造住宅的过程和感受,形成生活日记或故事。在该任务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阅读知识,进一步理解文本中对动物适应性和生存智慧的写作内容。同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此类学习任务中能够形成思辨思维,展开学习与探究。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
4.设置阅读情境任务,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阅读情境任务能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下,促使学生应用观察、分析、判断、探究、验证等思辨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师要围绕阅读教学目标构建思辨性阅读情景,打造围绕阅读情境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有条理地展开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阅读情景并配备了相应的情境任务,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项情形任务,以第一项情境任务为例,该情境任务主题为“故事会—从古到今”,并设计了相应的活动任务。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阅读经历与小组成员分享至少五个故事,并讨论学生提到的故事属于哪一种故事类型,按照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分类。以寓言故事为例,小组成员合作有关寓言故事的起源、著名寓言故事作家并整理著名寓言故事作家所创作的寓言故事相关资料,填写在国内外寓言家作品学习单上。活动二:学生自主阅读和诵读本单元的文本,并尝试应用思维导图或故事山等思维工具,将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描绘出来,尝试使用现代汉语向小组成员讲述故事内容。活动三:举办寓言故事会。小组成员共同选择课内外各一篇寓言故事,并举办寓言故事朗诵比赛,评选出“故事大王”。此类阅读情境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层层渐进的任务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机会,不仅能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样也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5.优化过程任务评价,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为提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应用过程性评价手段,关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分析小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小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关注学生阅读体验为主导,开展了过程性评价活动,关注学生在阅读任务中呈现的阅读态度、阅读体验和阅读成果。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以“我来讲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在课堂中要介绍与推荐不同的神话故事,并给出推荐的理由。在该活动中应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活动中,由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批改与点评,并给出星级评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应用激励性语言,肯定与表扬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优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要深入解析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明确思辨性阅读教学导向,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解析学习任务群教学概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明确思辨性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引领,设计思辨性阅读问题、构建学习任务框架、设置阅读情境任务。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同时,优化过程性任务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华夏教师》2024年第16期。
[2] 程尹妮《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教育观察》2024年第14期。
[3] 钟仁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亚太教育》2024年第8期。
[4] 曾淑玲《“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的问题设计》,《甘肃教育》2024年第5期。
[5] 付小娟《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究》,《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