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作者: 杨贤新

摘 要: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语文学科,从批判思维、对话思辨、思辨反思三个素养层面出发,综合强化高中生的阅读思辨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阅读思辨素养,以应对各类文本阅读中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为根本创建阅读库,保证阅读文本资源的充足性;以多文本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批判思维,开展初阶思辨阅读练习;利用多样性的阅读对话情境,加深思辨阅读难度,使学生形成中阶思辨阅读的对话交流技能,并从反思视角出发,强化学生高阶思辨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思辨性阅读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10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思辨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思辨阅读意识还未完全建构,思辨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为此,文章从初阶思辨引导、中阶思辨对话、高阶思辨反思三个层面,逐一推进思辨阅读教学实践探究,由浅入深地开展各类思辨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思辨阅读的信心,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水平。

一、创建思辨阅读库,发散性设计思辨阅读方向

(一)基于教学任务梳理思辨脉络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选材主要是以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选择优秀作品,从描述事实、概念理解、原理解析、技能强化、情感分析等多个方面,逐一展开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思维的文本,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应认真解读课标内容,逐一梳理教材各单元的核心内容,有效细分思辨阅读的具体任务。其次,结合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学习要素,明确各单元的语文学习重点,形成初步的思辨阅读教学计划。再次,结合学生思辨阅读的具体情况,划分各篇思辨阅读文本的类型,并由此规划“初阶批判”“中阶对话”“高阶反思”的思辨衔接体系,提高思辨阅读深度。

在高中教材中,思辨阅读文本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古文思辨,比如《劝学》《师说》等。在此类思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古文创作背景的文化特征,逐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第二类是经典思辨,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纳入了多篇经典作品,教师在论事说理、语言表达风格等方面,从多元角度强化学生思辨阅读的综合素养。从理性评价的客观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第三类是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辨,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指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说理技巧,体会其中的语言艺术。在辩证分析、有效推理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质疑、批判、推断的阅读能力,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阅读思考。

(二)基于课程资源拓宽思辨阅读路径

深研文本阅读特点,确定思辨走向。在针对各篇文章开展的思辨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单篇文本思辨分析的特点,逐一细化教学节点,确定思辨方向,补充相应思辨素材。高中教材内的文本类型有“文学作品”“论述作品”“实用作品”等。各类文本的思辨阅读方向具有差异性,教师需精准定位文本类型,梳理思辨阅读重点,从文学用词艺术、作品语言特点、具体事件表现方法、作者表达习惯等多个方面,分别开展思辨分析。

例如,统编教材人教版必修上中的《拿来主义》一文采取议论写作结构:“提问”→“分析原因”→“给出对策”。此类论述作品的内容逻辑性突出,说理脉络清楚,内容思辨特征显著。在议论文作品中使用各类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比喻、联想等,有助于增强思辨效果,提高思辨内容与语言艺术的融合性。在具体思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思辨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完成思辨阅读分析。例如,思辨阅读任务一:“该作品的主旨内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特点”“该作品的写作主体”;思辨阅读任务二:“找出文中特殊句子”“分析特定词汇的表达情感”;思辨阅读任务三:“作者观点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联”;思辨阅读任务四:“分析作品的论述结构”“梳理观点、论述内容的篇幅情况”“分析作者如此安排行文结构的原因”;思辨阅读任务五:“该作品中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各类论证方法的特点”;思辨阅读任务六:“评价文中论述过程,揭示其中存在的矛盾思想”;思辨阅读任务七:“结合文本内容,联合实际生活,重新解释作品主旨内容”。以难度逐步递增的思辨阅读任务设计,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辨阅读认知。

二、以批判思维拉开思辨阅读教学的帷幕

(一)多文本群读,启发学生形成批判思维

学生在阅读一篇作品前,会对作品形成初始的阅读期待。在实际阅读中,持续感知作品内容,持续分析作品价值,逐渐形成新的思辨阅读成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文本的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根据文本特点选取思维训练角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各篇文本的理解能力,给出不同的阅读批判分析内容。批判阅读视域下,教师可采取多文本群读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填补文本留白,有效增加学生阅读量,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阅读能力。

(二)批判思辨阅读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思辨阅读能力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内容为出发点,从多个视角、辩证思考的层面,深度解析文本内容,得出批判思考的阅读结论。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全文阅读数遍,深入解读文中特殊词汇的用法。在全文阅读中,学生应保持客观的阅读思想,在文中各段内确定作者思想,给出对应的阅读结论。参照文章层次、写作结构,确定内容论证手法。其次,在精深解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评价文本的论证过程。教师列举论证要素:“事实依据”“论证观点”“论证与假设”“反面素材”“限定结论”等,并让学生逐一找出文本要素。

(三)批判思辨阅读的教学案例

教师可选择必修教材中内容主题相近的作品《劝学》《师说》,开展多文本批判性思辨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批判性阅读。可以设置多维阅读任务,例如,阅读任务一:“找出两篇文本的相同内容、差异内容”;阅读任务二:“分析两篇文本的内在情感”;阅读任务三:“评价文本内容的写作过程”;阅读任务四:“从文本创作时代出发,分析作者的使命任务”。该阅读任务以创作时代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步入作者生活的场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形成个人的精神理念,以此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群文批判阅读分析后,教师可拟题“新时代学习计划”,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篇作品,以此考查各位学生对于两篇文本的批判阅读成果。

利用群文思辨的批判阅读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感知力,是强化高中生文本解析能力的关键措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为出发点,聚焦文本深层的情感,回归文本延伸创作的形式,从文本理解、情感分析、续写创作三个层面,逐步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三、利用各类对话场景,提高思辨阅读深度的教学措施

(一)创建思辨问题情境

教师应全面阅读文本内容,梳理文本层次,明确思辨阅读的关键点,攻克阅读难关,参照教学要求、学生思辨素养,给出对应的教学方案。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写作过程,从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角度,培养学生中阶思辨阅读分析技能。教学文本内容可分成三部分:形式表达层、内容呈现层、情感表达层。其一,形式表达层具体包括行文结构、用词特点、句群艺术等。其二,内容呈现层是指文本的语象特点,具体包括物象、意象、意境、场景等。其三,情感表现层是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可借助“形式表达层”,梳理文本的基础学习内容,比如字词、句式等,安排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课前学习素养。教师应侧重讲解“内容呈现层”,创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以统编教材人教版必修下中的《祝福》部分情节为例,就可采取问题情境的思辨阅读指导方法。设置一下问题情境,如问题情境一:“炮烙一词创建了怎样的情境。”初始问题的简单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境中,给出简单的阅读思辨内容。问题情境二:“祥林嫂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由“炮烙”情境出发,增加思辨难度,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思考特殊词汇与人物内心的关联性。问题情境三:“四婶并未施以酷刑,为何祥林嫂会有受炮烙的类型动作,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连续性、逐步增加难度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层理解文意,开展内容分析,给出论断推理过程,以此提高思辨阅读的指导效果。

(二)建立多元对话场景

多元对话视角下,学生应掌握多文对比、内容归纳、全文综合分析的阅读能力,以此达到提高思辨阅读素养的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辨环境。教师可建立多元对话场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引用、映射、用典等写作方法,是在一篇文本内引入了其他文本内容,以此增强写作效果。教师可指导学生补充引入文章的文本素材,让学生自主对比分析,给出“引用”“映射”“用典”各类写法的异同。

统编教材人教版必修上中的《短歌行》包含多处用典写法。例如,用典一:“青青子衿”。该典故来自《诗经》,教师让学生自主查看《诗经》内容,给出“青衿”的解释。“青衿”的本义是“周代读书人领部的服饰”,意为“知识”“才干”,隐藏含义为“忠义”“孝顺”“淳朴”的性格。曹操使用此词汇,用以表示“贤能之才”,表达出“求贤若渴”的心情。使用“青青”“悠悠”的写作方法,叠词效果增加了文本的韵律感,体现出“求贤”情感的真切。用典二“山不厌高”出自《管子》。原文中“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表达了作者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对于世间万物的包容。而曹操用典表达了问鼎天下的决心。用典三:“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表达周公的求才诚意。曹操使用三个典故相互关联,意象有差异,整体寓意相同,情感起伏变化有序,增强了文本内容的写意传神效果,利用“天下归心”一语表达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四、基于反思思维,强化思辨阅读技能的教学方法

(一)反思文本内容

思辨阅读教学中,反思文本内容是一种强化思辨阅读技能的有效措施,更是增强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归纳文中观点,有效辨识事实与观点,明确各类观点与文中内容的关联,给出反驳、补充文本内容的新观点,分析观点的适用性。为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应从文本角度反思,指导学生提出新的见解,从反驳、补充的角度给出有效的新观点。

以统编教材人教版必修下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全部理解文本内容后,要指导学生整合文本关键内容,给出特殊词汇的解释。比如,“文法”“惯例法式”等词汇的含义,明确各类特殊词汇的内在关联。“文法”是“惯例法式”的一部分。利用词汇解析、词汇关联的反思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内容。

(二)思辨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一种深层反思阅读内容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在学生思辨阅读形成观点后,书写观点、阐述观点、给出论证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深度理解原文论证的方法,逐步提高自行论证的写作能力。

1.读后感

写作是思维的外化,写作者要用言语表达的方式体现出思维品质。思辨性写作的本质是思维训练,写作者要融入理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辨能力训练。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将写作内容与本单元所学文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指导学生在思辨阅读后书写读后感。在学生书写读后感时,会从文中的精彩词句、行文结构、情感变化等方面,逐一开展读后写作。在总结文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反思文本内容,逐步形成思辨性写作能力。在读写结合的反思学习中,学生会自主积累文本内容,多层次解析文章情感,积累较多的创作素材。

2.阅读辩论赛

开展思辨阅读的实践活动,采取辩论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反思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统编教材人教版必修下中的《鸿门宴》,让第1组学生代表“刘邦”,第2组学生代表“项羽”,结合文本内容,选择新的思辨视角,开展辩论活动。比如,第1组学生提出问题“项羽为何不过江东”,2组学生基于教材内容、史料信息给出推断。有学生表示:“项羽兵败,想要体面地离开。”其他学生表示:“江东是项羽的故乡,不想多增伤亡。”采取情境再现、话题辩论的实践活动形式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给出思辨成果,学生间相互分享阅读思辨内容,逐步产生新的阅读理解,从而逐步加深对《鸿门宴》文本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从文本批判性解读、情境对话分析、阅读反思三个层面,教师逐步开展思辨阅读的教学工作。从文本理解、内容思考、情感反思方面,逐步增强学生思辨阅读的综合技能,使其明确文本结构,厘清文本情感脉络,结合课文资料开展文本反思,形成思辨阅读能力。在思辨阅读实践中,教师以教材为出发点,有效引入“用典分析”“阅读辩论赛”等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钰凤《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表达”教学路径探究》,《中学课程资源》2024年第3期。

[2] 覃霞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中学教学参考》2024年第1期。

[3] 徐佳《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新智慧》2023年第7期。

[4] 龚学礼《核心素养结合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智力》2022年第23期。

〔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核心素养下高中思辨性阅读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