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作三“处方”: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寿建文
摘 要:部编版教材习作单元虽经过精心设计,但一部分学生仍缺乏主动意识,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能力提升慢。笔者以新《课标》素养立意为宗旨,从医生的视角出发,构建起“把脉”习作,了解“病症”;检查“病症”,诊断“病因”。开出巧用多媒体,兴趣为先;诵读迁移,素养为本;赋能习作,评价为要三个“处方”,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迁移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三“处方” 小学低段语文 写作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12
写作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包括观察、想象、处理材料、描写、语用等多个方面,是语文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体现。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学业质量描述最多的词是“愿意、乐意、喜欢、主动、乐于”等。对写话的描述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写话有兴趣;参加文学体验活动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愿意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从一上“写新年祝福语”到一下四个写句子练习,到二上两篇,二下四篇递增写话,旨在关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兴趣。但是,为什么学生低段开始写话,中段开始接受习作单元教学,但是到了高段,往往写出来的文章还是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实感?笔者分析原因,通过习作三“处方”的教学探索,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提升小学低段学生写话能力,为高段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把脉”习作,了解“病症”
(一)教师应试症
2022年五下语文区统测,发现习作中一个令笔者深思担忧的“应试”现象,题目内容是推荐一位新时代好少年,选一件典型事例具体介绍让人敬佩的地方。笔者在批阅的试卷中发现许多考生仿“刷子李”,仿题目无可厚非,有的仿内容,更有甚者直接把课文搬上试卷。这也许是一两个班级,也许还有更多的学生走不出这个习作怪圈。作为语文教师要用创新的眼光看“文本”,用发展的眼光看“生本”。
(二)学生封闭症
散文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注重文体风度,常带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受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考范围,他们的视野、思维、想象及创意往往受到极大约束,陷入僵化机械的写作模式中。因此,学生创作的散文其人格化色彩往往显得稚嫩而单调。我们必须反思如何释放学生的“灵性”,捕捉创作灵感。这便引出了散文阅读审美能力构建的问题。在借鉴经典文本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字句段落的模仿训练,而应允许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来深入理解阅读的本质,感受散文生命的美。
二、检查“病症”,诊断“病因”
(一)以教为主,忽视生本心理
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低年级学生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以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低段教师往往忙于各种事物,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低段写话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写话中找到乐趣。
(二)以师本位,忽视生本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教师往往急于赶进度,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低段学生最喜欢举手发言,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是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时机。另外,传统的教学以教师改评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受阻。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分享、评论、修改的能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最终让写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治疗三“处方”
(一)巧用多媒体,兴趣为先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景,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可否认,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尚且不具备学习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是来自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提升写话教学的成效,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创新教学策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写话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写话教学之时,教师经常需要结合课文内容,以随文练笔的方式让小学生进行写话练习。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搜索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其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写话的热情。
1.多媒体还原生活情境,在趣味中观察更细致
与时俱进的多媒体能够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写话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写话要求巧用多媒体,还原生活,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
案例1: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笔者提前两周让孩子们带喜欢的玩具和同学一起玩。课堂上先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玩具,大家评议是否介绍清楚,然后以陀螺为例进行写话指导,先将展示陀螺外形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观察。抓住陀螺最典型的外形特点展开联想并指名介绍。接着观看甩陀螺的录像,引导巧用有关动词,同桌介绍陀螺活动特点。为了让学生把重点内容介绍出来,可以组织学生看斗陀螺的视频。最后,在学生说出用具体事例来表达对玩具的喜爱之情之后出示习作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写话环境,消除对写话的紧张感,产生写话的欲望。如此,学生的写话来难度降低了,写话的内容丰富、具体,层次清楚,观察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2.多媒体链接影视,在趣味中让想象更奇妙
2022版新《课标》强调,“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可见“想象”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而想象类习作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部编教材也大幅增加了想象类习作且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师可链接资源,给予学生创意的抓手,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案例2: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来会怎样?在写话指导时,笔者先出示文本图画,引导仔细观察后指名说: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小老鼠被吓得怎么样了?想象小老鼠为什么这么害怕?然后链接动画视频《黑猫警长》,并欣赏主题曲“眼睛瞪得像铜铃”,通过画面、歌词,为学生提供体验感,铺垫想象猫对老鼠威慑性的神态、动作、叫声的语言。指名说说屏幕上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猫。接着出示打油诗《小老鼠上灯台》,让学生勾连生活中老鼠的活动,想象故事开头:发生这一幕前,小老鼠在干什么?再链接影视《猫和老鼠》,学生会发现这里的老鼠有机灵可爱的一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小组合作猜猜图中的小老鼠和猫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趣事。最后促使学生有条理地展开想象,并完成写作。
3.白板简笔画,在趣味中让审美再创造
简洁的画面和文字说明,能清晰地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主旨。教师可以在白板简笔画中运用拟人化手法,也可以妙用色彩渲染技巧,还可以在画面中融入象征和隐喻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画面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巧妙地结合时尚元素、强化艺术表现力并保持简洁明了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
案例3:《我多想去看看》课后第三题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笔者在课堂上用简笔画画好小屋、小路,山外城市轮廓中的天安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阔的世界”,我又在城市轮廓里画上高楼大厦、汽车、学校、公园等,并用不同的颜色填满,表示世界的丰富多彩。接着,笔者邀请一学生在白板小屋另一边空白处画上自己心中最想去看的地方,其他同学画在草稿纸上,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奇妙场景。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太空,上面有星球、火箭;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海边,有沙滩、贝壳、椰子树等。画完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画作,并用语言描述。如:“我多想去看看太空,因为我想看看外星人是什么样子,想看看宇宙到底有多大。”简笔画写话,不仅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话技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念。
(二)诵读迁移,素养为本
部编教材低段课本内容中安排了大量的诵读材料,如“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支持学校举办或定期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阅读节、汉字文化节、诗歌节、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建设“中华诵”“经典伴我成长”“最美诵读”等一批校园诵读品牌。
1.选择性诵读,形成“语味”通“语感”
从低段起就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诵读,为写话铺路。例如,诗词短小精悍,文辞优美,既能激发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又能洗涤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们的心灵,还能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相关的文本或读物。通过“读”,将没有声音的文字转化为声音,通过“读”,让不懂的句子变成自己所熟知的句子,并且逐渐感受到句子的内涵,感受到作品的意境,领悟其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进而获得大量的语言材料。
2.开创性阅读,积累“文诗”到“文事”
教师应在小学阶段每周或者每月开设一次阅读课程,可以是学生自主阅读或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演讲、品读等。教师也要定期分享自己的读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年级可以安排《弯弯腰》《小蟋蟀》《自己去吧》等课堂小剧,《看羊的孩子要睡了》《阳光》《云》等诗朗诵;二年级可以安排《我给小鸡起名字》《小马骑过小平原》《小熊的指甲》等。
3.班活动研学,促成“活动”到“活写”
吴忠豪教授指出,要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言能力,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遵循言语能力在实践中生成的规律。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班队课,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有主题的校内活动,邀请家长代表一起参加。如,四月放风筝,九月种萝卜。另外,利用班级家委会的力量,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外的亲子户外活动,如,开展“快乐的野炊”;结合语文书上的“和大人一起读”板块,进行有主题的亲子阅读沙龙,如,开展“博鸿读书会”。
(三)赋能习作,评价为要
低段写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逐渐成为评改任务的发布者、评改需求的倾听者、评改活动的调控者和欣赏者。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形成创新思维。
1.示范评价,让评价可视化
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不仅年纪比较小,而且识字也相对较少,教师在写话教学时应当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能力、基础等为其设置写话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写话的评价标准。再设计简单的评分量表,然后根据评分量表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写话进行示范评议。如上表:
当然,教师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制定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2.合作评议,学会评价量化
示范评价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性格特点,按每组四至五人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应尽量做到水平参差不齐,以便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帮助。然后,每位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写话作品,小组成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讨论和评议。最后,每个小组按评分量表进行打分。
3.分享反馈,评价赋能写话
每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评议结果和修改意见。代表分享时,其他小组可以随时提问或补充意见。在各组分享完毕后,教师对整个评议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写话技巧指导。最后,学生们根据评议中收到的反馈和教师的建议对自己的写话进行二次修改,以提升自己的写话水平。
总之,习作三“处方”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写话素材,激发了写话的创造性,也为中高年级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沈晓勤《作文教学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小学语文教师》2023年第6期。
[2] 沈玲琴《想象类习作教学的突破与转向》,《小学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6期。
[3] 詹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