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妙笔生花

作者: 于美芝

摘 要:小学是学生形成各项基础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要将基础的知识内涵教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在语文领域的综合能力。写作作为展现学生文字驾驭能力和语文综合技能的重要方面,需要教师给予重点关注,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写作中,真正实现在语文领域的成长进步。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写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14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词,或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字创作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掌握写作技能后能够实现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想要表述一些新颖想法的时候也可以写出恰如其分的文字,这也是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的重要方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给予重点关注,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多种写作技法,并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独有的写作风格,能够让自己的文字具有更强的生动性和条理性,实现写作水平的显著提升。学生也能够借此机会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积累宝贵的写作经验,在长久的写作中迸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良好的写作教学环境中受益匪浅。

一、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作文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环境中也具有较高的地位。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处于智力发育时期,再加上写作是其新接触的内容,这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创作的时候会出现条理不够清晰的情况,学生也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这种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中是经常发生的,教师在帮助学生调整语言表述或者文章框架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的挑战。为了能够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教师需利用课余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习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教师依旧需要坚持不懈,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通过写作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会让整个文章的框架更为清晰,也会真正做到详略得当,让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写作内容的核心要点,这是成功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环节的骨架。后续教师再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帮助学生精雕细琢,让文章的可读性得到显著提升。文字如果丧失逻辑性和条理性,即便再生动也会宛如散乱的音符一般,虽然单个音节是悦耳的,但想要真正构成好听的旋律却十分困难。为此,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让其能够真正找到写作的规律。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文字创作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为了能够将事件清晰描绘出来,学生也会利用自己的观察能力,并会思考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分析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其能够逐步掌握和积累写作上的技巧,逐步养成写作的习惯。学生为了将所见所闻更为精准和生动地书写出来,就要做好语言储备,让学生的文字更为动人。在写作的激励下,学生也能够获得进行情感宣泄的窗口,并且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表述个人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写作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站在多个角度和立场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此期间应该做好指导和辅助,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自我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的内容不仅更具逻辑性,多项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得到培育,能够将具有完整框架和价值观念的文章创作出来,恰如其分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述,真正让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成为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关键要素。这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塑造的重要渠道。

二、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1.结合生活,激发写作灵感

兴趣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而生活是学生获取创作原材料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如果脱离这两点则会导致创作内容较为空洞,学生也会逐步丧失自主创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元素,这样的写作不仅能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更能够打动人心。在此期间,教师切忌将生活化这一内容进行概念化处理,在实际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教导学生不能够将作文视作获得高分的工具,而是要写出自己的风采和真情实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要关注融合生活中的元素,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品味生活和书写生活,学生也能够通过书写的方式获得感悟,学生在长久的写作练习中心智会更为成熟,精神世界也会更为富足。

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跳脱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让学生能够切实书写自己的生活。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书写生活中的场景,则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场景展现出来,学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结合。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三幅图画,分别是早晨、午间和傍晚的森林景象,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取到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森林的场景,学生对比后内心已经能够形成不同的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相关自然景观描写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在上下学时间或者其他课余时间对生活区域周边的树林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听取学生的想法,定期确定需要描写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学生在实际描写的时候也会更加认真,并能够从中展开思索。有的学生会对夕阳的景色较为喜欢,但是并没有感到“只是近黄昏”,而是感觉夕阳是朝阳的前身,第二天日升的时候依旧是光明璀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描绘,还能融合多方面的体验和情感,真正实现写作灵感的迸发。

2.小组交流,整合写作素材

学生在很多时候之所以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是因为缺乏较为丰厚的写作素材。在对亲人进行描写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从饮食起居的角度上着手,这些内容虽然较为生活化,能够让阅读者进入到文字所要展现的情景中,但是由于缺乏学生独有的生活经历,且细节刻画不足,会导致每个学生写出的内容犹如流水线上物品一样,不会出错但是也无法出彩。再加上教师在进行习作评价的时候也会从一些单一化的标准进行阐释,能够给予学生的成长空间较为有限,学生的思路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应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逐步学习他人的长处,自身的写作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撰写记叙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较为难忘的事件,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发现,在小组成员中,有的会对父母的教导有着深刻印象,有的成员则是对陌生人的帮助十分感激。这些话题能够让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自行整合思路的时候也会形成更高的效率,将自己的经历和他人进行对比,并察觉到相似的事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讨论环节的趣味价值。在进行实际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的言论进行梳理,这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整合思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思路以提纲的方式写在笔记本上,以免在思考的时候出现遗漏的情况,在实际写作的时候也能够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的问题,写作的框架会更为清晰。这样,学生在进行描写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逐步实现下笔如有神。

3.分析文章,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阅读获取的信息来实现辅助,随后进行仿写或续写等活动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写作技能。为此,教师应重视文章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在实际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整篇文章的可读性也会显著提高。

例如,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讲授《荷花》时可以进行重点分析。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细致的描写使荷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将一池荷花的美好景致通过文字描写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并配合叙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整篇文章文采斐然且情感真挚,学生在阅读后内心也会受到触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中的精髓,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之所以能够将景色描写得很美的原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动人之处。教师还应针对具有深刻含义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对文章中“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展开深入分析。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其表层含义,即眼前这池荷花所呈现出的风景极为美丽,恰似一幅完美无瑕的画作。而从更深层次来看,作者实则是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竟能塑造出如此雅致且充满韵味的景致。在文章的后续部分,作者对“活的”这一内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通过这样的描绘,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荷花盛放时所具有的动感之美。这期间,作者大量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使得原本相对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具体,仿佛读者能够目睹那池荷花的风姿。同时,文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句,进一步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将大自然比作一位画技精湛的画家。经过这样的剖析,学生能够更为透彻地掌握其中蕴含的精妙写作技巧。当他们在进行具体的创作实践时,便能够将这些技巧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文字借助这些技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创作出更加富有意境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多元批改,积累写作技巧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注意到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易出现错别字,或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词不达意的情形。这类问题本质上是可避免的,但常因学生的疏忽而发生。深入阅读学生的文段后,教师能发现诸多问题,然而受限于教学时间,难以对每位学生进行详尽分析。此外,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往往不自觉地采用成人视角,尽管这些内容在成人看来可能显得异想天开,却可能是学生灵感的闪现。因此,单一的成人视角评价并不全面。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结合个人的理解与欣赏,同时要融入多元化的批改方法,例如,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同桌互评的方式来完成教育任务。这种创新的批改模式能够让学生相互发现字词运用的问题。由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为贴近,评价过程不会产生过大的压力,既能纠正错误,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心中培养出学习的内在动力,持续提升写作能力。同时,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便教师通过批改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使学生在未来创作中能找到合适的主题,并更好地规划作文结构。

例如,当教师布置学生书写写景作文时,尽管学生能够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刻画景物特征,但由于其写作逻辑性较弱,未能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导致整体布局显得杂乱无章。针对这类情况,教师需及时批改,引导学生学会按照特定规律观察事物。为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并纠正其描写方法中的错误,教师可将积木作为示范工具,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细致观察与准确描写。同时,安排其他学生暂时离开教室。当观察结束且完成写作后,要求学生将其作品交给另一位同学,该同学需根据作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并分享阅读感受。这种反馈机制不仅能为作者提供宝贵的评价和参考,还能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或感受到相较于以往写作的进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逐步改进写作方式,在描写事物时展现出更强的条理性,既能全面呈现事物的全貌,又能生动阐述其独特之处,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写作能力,并及时修正错误的写作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必须高度重视写作指导工作。具体而言,需对每位学生的写作能力展开客观、全面的评估,紧密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既有教学模式,从根源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受益。为此,教师应深入思考如何为学生营造更为适宜的写作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切实掌握更多写作技巧,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如此一来,教师便能为学生后续更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想法筑牢根基,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路径》,《求知导刊》2023年第24期。

[2] 姚淑莉《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25期。

[3] 郑大海《试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措施》,《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14期。

[4] 曾清娇《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学苑教育》2022年第25期。

[5] 李登福《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家长》2022年第5期。

[6] 苗苗《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探究》,《小学生》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