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
作者: 魏晓东 王红艳摘 要: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1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文化理解、审美鉴赏等方面加强培养。为此,积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汉语拼音、语法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象形文字入手,逐渐理解汉字的含义与构造,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读和书写汉字,还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学生也能不断积累词汇、语句,并且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实现语言表达准确性、流畅性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推理和评价,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如在寓言故事学习中,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故事背后的寓意,思考和探究其中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会产生的后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课堂讨论与写作中,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分析和评价他人的观点,这样又能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进步,使学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
3.增加文化底蕴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元素。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接触这些知识,并通过分析和探究逐渐吸收其中的积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等,促进学生成长。如在古诗词学习的时候,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意境,感受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爱国爱家等优秀品质。借此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使学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生力量。
4.提升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包括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以及深刻的意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与分析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熏陶与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如在描写自然风光这一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字描绘与讲解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和美丽,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在学习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就当前情况来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滞后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式比较看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课堂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缺失。在生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就是简单地讲解读音、书写和释义,没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而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程资源利用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包括课外读物、网络资源以及生活素材等。就具体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没能深入挖掘和拓展其他的课程资源,导致语文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核心素养培养自然更加无从提及。课外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一模块,没能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缺乏对这方面的指导。除此之外,网络上也有很多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但在语文课堂上却很少被应用,导致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3.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往往被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语文写作需要学生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为素材,不过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中缺乏真情实感。而且,合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4.忽视文化内涵的呈现
在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古诗词、传统文化故事等内容的教学中,往往就是简单地讲解字词意思和故事梗概,没能引导学生深挖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观念等,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教材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缺乏对文化的拓展,没能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更多的课外文化资源,导致学生的文化视野有限,不能充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评价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比较看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上则比较欠缺。这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难以将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呈现出来。例如,在考试中,往往比较看重对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除此之外,在评价主体上,基本都是由教师进行评价,难以将评价的激励与反馈作用合理发挥,阻碍了教学调整与优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核心素养元素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深入解读教材。在进行课文分析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理解与运用这一表层。以古诗词教学为例,除了讲解诗词中字词的读音、含义和书写,还要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在解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与怅惘,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同时,针对现代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逻辑线索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与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应广泛收集各类资源,以便有效丰富课程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具体可以将经典的课外读物合理引入课堂,如结合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推荐《夏洛的网》《草房子》等作品,通过课堂分享一些比较精彩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魅力,有效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网络资源和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合理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语文知识,切实提高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其重视,结合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助力。以《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直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桂林山水美丽风光的视频和图片。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清澈见底的江水、形态各异的山峦,仿佛身临其境,这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中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深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助力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3.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十分有必要,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成长与进步。如在《司马光》这一经典课文讲解中,教师便可以设计合适的问题:“司马光是在什么样的紧急情况下想出砸缸的?”“如果是你,你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来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呢?”借助此能够引领学生深入到课文情境中,仔细分析当时的危急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司马光的机智。在思考解决方法时,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样便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且,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方法,通过合理的交流与分享,便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实现思维的碰撞与发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理构思。例如,在指导关于 “我的朋友”这一主题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的朋友有什么特别的外貌特征?”“他做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借此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从多个角度观察与思考自己的朋友,明确写作方向,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4.拓展阅读与实践,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其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辅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同时,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定期更新图书,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在此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同时,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在其中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自己喜欢的文本、段落或者是感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合适的亲子阅读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组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十分有必要,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所学合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演讲比赛以及采访活动。在描写植物课文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中或者是植物园中观察植物。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植物的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写作,鼓励学生应用课堂所学,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还能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的生动、具体。演讲比赛则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语文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并且通过制作节日贺卡、写祝福语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5.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还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完善,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知识考核外,还要增加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评价。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就其中的教师评价而言,需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与客观性,及时全面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学生自评能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发现自身不足与进步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评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作文评价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并自主改进,之后进行小组互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评。这样便能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认清这一点,积极探索与改进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语文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参考文献:
[1] 卢玉英《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启迪与智慧》2023年第3期。
[2] 黄爱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智力》2022年第27期。
[3] 张金生《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9期。
[4] 刘海青《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58期。
[5] 林彩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小学生》2021年第6期。
[6] 李民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