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散文的文本特点及教学方法探析
作者: 赵文百 武敏 李亚蓉摘 要:儿童散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散文的文本特点,发现其语言清新自然、主题贴近生活、结构完整严谨,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目标设定不明确、方法创新不足、情感审美培养欠缺等问题。针对云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采取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培养,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儿童散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散文 文本特点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23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语文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挑战。儿童散文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散文以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贴近生活的主题内容和严谨完整的结构特点,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感受美好的窗口。本文通过分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散文的文本特点及教学现状,结合云南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探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方式,以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儿童散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散文的文本特点
1.儿童散文语言风格清新自然与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童趣。作者们善于站在儿童的视角,用浅白活泼的语言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引起小读者的共鸣。同时,儿童散文在修辞上也颇具特色,大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眼球。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为例,这篇带有自述性的儿童散文巧妙地从一只小虫子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好”与“不好”。课文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虫子形象,虫子天真烂漫,却对生活有着朴素的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虫子的世界,能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作者用小虫子的语言讲述哲理,学生读来饶有趣味,又受到智慧的启迪。云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儿童散文中感受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领略多元文化的语言之美。在教学中融入云南特色语言,必将使儿童散文的语言魅力熠熠生辉。
2.儿童散文主题内容的生活化倾向与人文价值引导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散文内容多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以生动真实的生活片段打动读者。这些散文既记录与同学、家人互动的温馨瞬间,又展现自然万物变化的奇妙景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教材中的散文作品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儿童散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散文中感受云南大地的独特魅力。学生通过阅读描写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地方特色文化的散文作品,不仅能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入云南特色的儿童散文教学,让学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中感受文学之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写作能力。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应该立足现实生活,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展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儿童散文结构布局的完整性与叙事节奏的艺术特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散文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各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开头往往以新颖的视角切入主题,展开具体细节,高潮处情感真挚动人,结尾则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散文作品或舒缓绵长,或紧凑有力,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云南民间故事中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优秀散文的布局谋篇,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布局的技巧,提升写作水平。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创作具有云南特色的故事,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融入写作。散文创作需要注重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把握好叙事节奏的变化,做到详略得当、轻重有度。借鉴云南民间故事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提升叙事能力和结构意识。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散文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导致课堂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云南地区部分教师在开展儿童散文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未能充分发挥目标的指引作用,目标描述过于宏观笼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指标。部分教师过度关注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没有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另有教师虽然安排了朗读、仿写等教学环节,但这些活动流于表面,未能体现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内涵。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脱离了儿童散文的文本特质,也未充分考虑云南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认知特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聚焦重点,无法有效实现预期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目标设定过于形式化,缺乏对教学重难点的深入分析,致使教学活动难以形成合力。目标的模糊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造成课堂时间利用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了儿童散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需求
在云南地区儿童散文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读、教师讲、学生记”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上缺乏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也缺少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当前云南地区的小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新意,未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重复、照本宣科等现象,缺乏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学习方式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3.情感体验与审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未得到充分重视
儿童散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云南地区的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重视这一点。过分强调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品味语言美感的有效环节。云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儿童散文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引导的重视不足,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儿童散文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审美特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对表层文字意义的解读,缺乏对文本深层情感内涵的挖掘。教学活动设计缺少情感体验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文字魅力,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化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云南地区的儿童散文教学评价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特征,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和默写背诵等标准化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实践、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片面化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难以满足云南地区多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当前的评价体系未能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特征,缺乏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鼓励与引导。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评价内容局限于知识积累和记忆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明显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的持续提升。
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散文的教学方法
1.基于情境创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儿童散文语言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生活,教学中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体验,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云南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少数民族风情炫丽,十分适合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通过情景再现、实地探访、民俗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加深对儿童散文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这篇散文生动描绘了云南边疆一所独具特色的小学校园,展现了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快乐生活,刻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青树下小学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少数民族聚居区校园的独特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当地民族小学,与少数民族同学互动交流,体验民族团结的温馨;亦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在云南多彩的特色情境中阅读、感悟散文,学生必将收获沉浸式的体验,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2.运用多元互动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儿童散文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讨论等多元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理解、拓展思维。教师应紧扣儿童散文的特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云南地区的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善于表达,探究式学习可谓正合学生心意。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例,作者通过回忆在大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借“走月亮”的典故,描绘了洱海月下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走月亮”的由来,了解白族传统文化;小组讨论作者的童年记忆,分享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温馨片段;师生共同探讨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在这样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积极思考,语文能力必将水涨船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探究云南其他的优秀散文,如《乌蒙山下》《阿诗玛》等,感悟家乡作家笔下的云岭风貌,在探究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元互动中读懂儿童散文,在探究感悟中提升思维品质,正是新时代儿童散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3.注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法探究
儿童散文饱含真情实感,洋溢着纯真与美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关注情感体验,用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应巧设富有云南特色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等活动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独具韵味,学生在吟诵优美的散文段落时,既能感受语言之美,又能体会民族文化之美,必将在交融中升华情感。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为例,老舍笔下的内蒙古大草原风光旖旎,民族风情绚丽多姿。课文运用优美、灵动的语言,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美景,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意。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语速、语调、语气,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小组互评朗读,交流朗读心得,分享美的感悟;师生共同探讨草原的壮美和民族团结的可贵。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真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感悟与七彩云南的锦绣河山、多姿民俗联系起来,让儿童散文的意蕴在本土语境中得到升华,最终实现学生情感、审美、语言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儿童散文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的沃土,弘扬云岭特色,必将让儿童散文绽放异彩。
4.通过多样化写作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儿童散文教学要在读写结合中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开展丰富多样的习作实践,引导学生创作富有云南特色的儿童散文。教师可设计续写云南民间故事、仿写乡土散文、记录云岭生活等习作任务,鼓励学生用质朴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一课时,这篇散文诗以儿童独特的视角,通过丰富的想象、鲜活的语言,拟人化地描绘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花孩子,表达了花儿与太阳妈妈之间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描写身边的花草树木。学生将儿童散文的语言运用于描写身边的人和事,表达心中的真情实感,定能收获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做好习作评改与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亮点,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唯有在“读有所感、写有所得”的良性互动中,儿童散文习作才能在云南大地生根开花。写作是儿童散文教学的落脚点,习作是儿童散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云南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必将硕果累累。
综上所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儿童散文,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内容、完整的结构,吸引着一代代学生。面对新时代儿童散文教学的新问题、新挑战,云南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本土特色,与时俱进,把握儿童散文的文本内涵,采取体验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夯实儿童散文教学中的情感基础,发掘儿童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价值,拓展儿童散文教学的习作空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定能推动云南儿童散文教学再上新台阶,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生命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景春桃《小学中高段儿童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研究》,成都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 王梦琴《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3] 王荣华《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4] 钱锦文《小学儿童散文阅读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5] 王靛青《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6] 林艳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