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英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经典课文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2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窗口,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通常仅限于对课本中某几篇经典文章或个别节日的介绍,这样单一的内容设置,很难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充分展现出来。由于教材在编写时只考虑了普遍性和普及性,难以对各地区的特色文化进行详尽的解释,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另外,对同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少对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社会价值的深入挖掘,使学生很难对其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全面认识传统文化,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长时间学习,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感,从而缺乏主动探究的动力。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灵活调整,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积累与理解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受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即使有一定传统文化基础的教师,面对变化较快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就使教师在传统文化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力不足。

另外,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也表现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在教学过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而忽略了现代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和热爱传统文化。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方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

3.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课外阅读量较少。首先,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而言,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等内容离他们很远。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互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究。

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面。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常常以知识的记忆和复述为主,而缺乏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敢发表意见。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4.评价机制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现行的评价方式大多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再现能力,而忽视了对其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查。这种应试导向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应对考试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单一的评价机制也制约着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由于不重视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努力没有得到充分肯定,这不仅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还会影响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另外,单纯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也会导致一些学生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与感悟,这就背离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1.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影像、声音、动画等,能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形象化。拓展学习渠道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接触并学习传统文化。网络资源、社区文化活动、家庭文化传承等各种方式,都能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与实践,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以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播放有关北京春节的纪录片或短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如贴春联、放爆竹、拜年、逛庙会等。这些视听资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北京春节的历史渊源、区域差异等背景信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开阔眼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对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为丰富教学资源,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馆等地,让学生亲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认识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年画、花灯、剪纸。这种实地考察,既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到学校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参观体验进行交流,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交流,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专业训练,教师能掌握最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难点,并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会影响到他的教学作风和课堂气氛,一个有文化氛围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古诗《寒食》为例,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学校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培训班,邀请文史专家或资深教师举办讲座,使教师对《寒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形成系统的了解。例如,专家可以详细解析《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诗句背后的意象,以及寒食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如禁火冷食、祭扫坟墓等。通过这些专业培训,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文化价值,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培训还可以涵盖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看传统戏剧表演,参加书法和绘画工作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样既能让教师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如参观寒食节相关纪念场所,感受古人的生活风貌与精神风貌,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回到学校后,教师可将这些经验与《寒食》结合起来,讲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文化背景及历史意义的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类似的田野调查、写观察日记、写手抄报等活动,用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互动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创新教学法还能帮助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

以《腊八粥》这一课为例,教师可组织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组织一次“腊八粥制作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准备一种传统食材,如红豆、绿豆、红枣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讲解每种食材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腊八粥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这些食材背后的文化内涵。之后,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煮腊八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腊八粥》的内容与感情形成更深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举办“腊八粥品鉴会”,邀请同学们品尝各小组的作品,选出“最佳风味奖”“最佳创意奖”等奖项,以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腊八粥》相关的手工艺活动,如制作腊八蒜、绘制腊八节主题画作等。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大蒜用醋浸泡几天,大蒜就会变绿,这种大蒜也被称为腊八蒜。同学们不但可以了解腊八蒜的制作方法,而且了解了腊八蒜在春节期间的食用习俗及对身体的好处。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彩笔或者水彩描绘出他们心目中的腊八节情景,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腊八粥,或是孩子们在庭院中嬉戏。这些手工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了解并喜欢上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又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多元评价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不仅注重最后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在过程性评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多元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自我肯定、同伴肯定等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积极地参与传统文化学习。

以课文《藏戏》为例,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藏戏艺术的理解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综合评价量表,从知识理解、情感态度、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知识理解部分,可设置客观题,如选择题和填空题等,考查学生对藏戏的起源、发展史、演出特色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情感态度而言,可采用简答题、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就藏戏的情感与观点发表看法;在实践能力上,可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任务,如要求学生模仿藏戏中的经典动作、表情等,录制一段表演视频提交给教师。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藏戏文化的认识。

为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反思。例如,在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可通过小组交流自己对藏戏的看法与感受,并进行问答,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打分并提出建议。这种同伴评鉴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藏戏文化价值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估,使其对照评估标准,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与缺点进行反思,并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样,学生既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评价过程中,共同关心、支持孩子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多种实践策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热爱和认同。通过对《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课文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参与互动、动手实践和多元评价中逐渐成长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先进,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好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正琴《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课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

[2] 刘方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探索》,《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30期。

[3] 鲍宗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天津教育》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