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作者: 朱晓明

摘 要: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既符合教育时代的要求,又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值得教师研究。基于此,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问题”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原则和意义,并结合具体的实例,总结出有效的构建策略,以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导向 构建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25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依靠教师口头传授,而是围绕语文知识,设计出各种语文问题,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研究和分析该模式,将其引入语文课堂,用语文问题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展开语文探究,促进学生获得明显的进步。

一、“问题”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问题”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语文问题作为载体,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需要围绕语文问题开展,这意味着语文问题的设计十分关键。价值性原则,指的是语文问题本身必须具有价值性,决不能滥竽充数。这里的提问并不是为了提问而开展,而是为了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所以必须紧紧围绕着语文知识,决不能发生脱离的情况,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将很难集中到语文知识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2.适度性原则

不停提问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还会导致学生陷入无尽的思考,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抛出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语文问题的教学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遵循适度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教师需要把握好提问的频度,避免过度提问。在整个语文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时机,给出对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语文知识的内部,促使学生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3.主体性原则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目标,这也是“问题”导向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主体性原则,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以及确定语文问题时,都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思考能力,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将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应适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推动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问题”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但是传统语文课堂以口头讲解为主,整体的语文学习氛围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而“问题”导向下的语文课堂,则要求教师另辟蹊径,从“提问”的角度入手,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每当出现一个新的节点,教师会抛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充满悬疑和乐趣,学生将会对语文问题产生探究兴趣,从而逐渐将兴趣迁移到语文课程上。

2.锻炼思考能力

“问题”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是以语文问题为教学主线,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思考中消除障碍。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这一模式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具体课堂上,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而是需要面对语文问题,会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调动自身的语文学习经验,并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思考中。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学生的思考能力必定能实现逐步提升,这正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

3.提升学习效率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教育目标,这意味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改变教学的方向,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作为重要的教学要务。而“问题”导向下的语文课堂,则不再是以传输语文知识作为单一的目标,它会围绕语文知识设计语文问题,从多个方面启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经历质疑、分析、探究、总结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必定能得到持续性提升。

三、“问题”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1.设计趣味化语文问题

没有兴趣,不可能有行动,也不可能有知识。可以说,只有当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时,他们下一步的语文学习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尝试设计具有趣味化的语文问题,从源头上提升语文问题的趣味性,增大吸引力,实现学习兴趣与语文课堂两者的有效统一。在设计问题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与语文知识结合到一起,使学生能在自身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响应语文课堂,从而推动学生真正实现“在玩中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持续提升。

比如,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讲解课文内容,那么学生的接受程度可能偏低,取得的教学效果难以理想。对此,教师可换一个思路,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展开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你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呢?”当听到教师提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学生瞬间产生兴趣,主动举手分享,整个语文课堂的氛围开始变得活络起来。接下来,可继续提问学生:“那你们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制作的吗?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制作玩具呢?”由此逐渐朝着本篇课文靠拢。这时候,正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正浓的时候,教师可再引入课文,使学生的思绪能逐渐集中到课文上。通过设计趣味化的语文问题,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2.设计生活化语文问题

翻开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收入了很多关于现实生活的语文课文,都与作者的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也能成为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堂的重要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妨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语文问题,跳出语文教材的限制,将语文问题的出发点放在现实生活上,引领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探究语文问题。这时候,语文问题将变得活灵活现,学生的自主性将会得到充分激发。既能展现出语文课程的巨大学习价值,又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时效性。

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想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勾起学生关于生活实际的记忆。第一步,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直接提问:“同学们,一年分为四季,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为什么喜欢呢?能不能说一说理由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回顾自己关于四季的生活经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分享自己的想法。第二步,可以继续提问:“那你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季节呢?”以此继续引导学生联想四季的情景。第三步,再以刚刚的问题作为基础,顺势进入到本篇课文的学习中。通过这样联系现实生活展开提问,迅速拉近了学生与《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表现得十分积极。

3.设计多主体语文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他们的能力、基础、思维等多个方面均有所差异。再加上周边学习环境的影响,决定了学生之间会存在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倘若教师依旧设计统一的语文问题,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差异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设计多主体的语文问题,既能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能兼顾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就要求教师把握全体学生的语文基础,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难度的语文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比如,在学习《海上日出》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有必要设计出不同难度的语文问题。针对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尝试说一遍日出的景象?”针对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升提问的难度:“那么,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呢?能否尝试模仿这一手法完成写作?”在这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的内部,剖析写作手法,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学会写作手法。通过设计多主体的语文提问,将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融入语文课堂。

4.设计启发性语文问题

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问题”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推崇启发学生解决语文问题,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启发,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语文问题。根据具体的语文知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循序渐进的语文问题。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将能逐步体会到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形成较强的语文自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身份,尽可能启发学生,不要过度参与学生的语文思考过程,否则将会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比如,在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当学生刚看到这个题目,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不清楚“桂花”与“雨”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对此,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直接提问学生:“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你们能否概述出课文的内容呢?为什么作者对桂花有着极深的感情呢?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呢?”由此启发学生初步探究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可继续启发学生:“既然你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喜欢的是桂花,那么请想一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桂花雨》呢?其中是否有什么深意?”一边启发学生,一边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经过这样的启发,而不是直接将语文知识摆放在学生的眼前,更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

5.设计复习化语文问题

实际上,语文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这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程的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妨设计复习化的语文问题,即从复习旧语文知识的角度展开提问,让学生在回顾中逐渐接触新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务必把握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抓好新旧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借助旧知展开关于新知的思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做好对语文旧知的复习和巩固,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马诗》这一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直接展开复习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之前有学过哪些关于‘马’的诗句吗?”由此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语文知识经验。经过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背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还有的学生背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关于“马”的古诗上,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引入《马诗》的学习。这样一来,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古诗,又能帮助学生架好学习新古诗的桥梁,可谓是一举两得,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6.设计探究化语文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本身的语文思考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可能很难独立解决语文问题。小组合作则能解决这一局面,更能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语文问题,将提问面向小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总结。在探究过程中,将语文课堂交到小组的手上,让他们自主探究和交流。这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能让学生形成更主动的探究意识。

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语文探究,教师可设计探究化的语文问题。在设计之前,教师需针对全体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合作能力进行分析,采用互补的方式进行分组,将优等生、学困生进行互补,使小组内部能实现语文思维互补,这是小组顺畅合作的基础。接下来,围绕课文内容,直接展开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角色呢?假如让你们代入角色,思考该角色的处境,你们会怎么做呢?能否打破当时的困局呢?”之后,让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他们喜欢的角色,设身处地思考,演绎课文描述的情景。可能有的学生选择周瑜,还有的学生选择鲁肃,等等。这样一来,小组将能展开探究与思考,形成独特的理解,并与他人分享。通过设计探究化的语文问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常态,让学生真正展开思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大有裨益,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语文教育观念,加强对这一模式的开发和研究,把握其内涵,将其合理运用到语文课堂,设计多样化的语文问题,以语文问题为导向,逐步引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廖轶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语文建设》2024年第20期。

[2] 聂雅琴《问题驱动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生》2024年第9期。

[3] 朱玲君《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设计为例》,《新课程》2024年第23期。

[4] 殷兰《新课改背景下“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小学生》2024年第7期。

[5] 周羚《坚持“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建构》,《小学生作文辅导》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