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分析
作者: 雷冬英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挖掘语文课堂劳动教育的内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能促进语文育人教育的合理化实施,从而形成良好的跨学科教育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入手,重点针对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多种方法进行深度探究,提出了合理化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措施,旨在改善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课程 劳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应该重点探索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指导模式,促进学生高效探究学习。因此,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旨在打造特色语文劳动教育模式,在跨学科指导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解析语文课程教材,明确劳动教育融入契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要想促进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就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确定融合劳动教育契机,从而规划教学指导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解析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关注语文教材中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的篇章,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尽量从描写农民辛勤劳作、工匠精湛技艺、科学家不懈探索的课文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构建特色语文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探究中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纸的发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确定教育契机,确保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劳动内容的思考,形成良好的教育成效。具体分析,在《纸的发明》这篇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课文讲述了蔡伦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歌颂,也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在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应确定语文阅读指导环节融入劳动教育的契机,即“引导学生学习蔡伦观察、思考并改进造纸术的劳动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认识到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解析课文所展现的造纸劳动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体会”,“鼓励学生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中汲取灵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此,教师基于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度解析,能够明确劳动教育契机,创新开展语文阅读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遵循立德树人理念,设定语文劳动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多元融合教学指导体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对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探究,然后尝试设定语文劳动教育方面的目标,指引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领域的精神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在《朱德的扁担》语文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尝试从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角度设定教育目标,提高劳动教育融合渗透质量。在《朱德的扁担》教学目标设定中,解析劳动教育融合渗透的需求时,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基于讲述朱德同志身背扁担、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与光荣,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理解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力量,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劳动场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同时提升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分析朱德同志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劳动、克服困难,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组织学生学习朱德同志的事迹,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劳动成果。”在设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围绕目标设定语文劳动教育渗透活动,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劳动教育创新实施,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劳动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优化劳动教育渗透体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想全面渗透劳动教育,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培养学生劳动情感,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提升。
1.创设语文劳动教育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师探索劳动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与劳动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劳动的氛围和价值。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劳动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劳动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辛。如此,语文教师在情景化教学活动中,就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慈母情深》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劳动情感教育,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在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描述生动的教学情境,如“假设学生们置身于一个20世纪的老工厂中,四周是轰鸣的机器和忙碌的工人。学生们‘变成’了小工人,亲身体验母亲在恶劣环境下辛勤工作的场景。他们看着母亲熟练地操作机器,汗水浸湿了衣背,却依然坚持着,只为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基于此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度阅读课文,并从培养学生劳动情感的视角提出情境引导问题,即“在这个课文相关情境中,你感受到了母亲劳动的艰辛吗?请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并思考这种艰辛对母亲意味着什么?课文中的母亲在劳动中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这些品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你能否找到与课文中母亲相似的人?他们是谁?他们的劳动给你带来了什么?你应该如何对待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就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探究和思考,深化学生对劳动的感悟和认识,促进学生主动践行劳动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指导成效。
2.发布语文劳动探究任务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渗透而言,教师发布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阅读探究任务,能让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进行探究,并产生对劳动的全新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在融入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主题思想发布与劳动相关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劳动的历史、现状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本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或者调查当地农民种植某种作物的劳动过程和技术要点,逐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蜘蛛开店》教学活动中,基于融入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教师可以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发布劳动教育探究任务,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指导体系,指导学生对劳动内容进行系统探索。在任务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阅读,然后围绕课文内容发布特色探究任务,如要求学生“思考蜘蛛开店以来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以及它如何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最终成功经营起自己的店铺”,使学生深刻认识劳动的价值;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们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可以编织一个小蜘蛛网或制作一个与蜘蛛相关的小道具”,使学生参与劳动技能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搜集身边关于勤劳、坚持和创新的劳动故事,可以是家人的、朋友的或者是社区里的事迹”,促进劳动精神有效传承,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针对性培养。如此,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特色劳动教育任务,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劳动教育指导成效,为学生未来参与劳动实践奠定基础。
3.开展语文劳动综合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劳动教育创新融合渗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劳动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劳动,从而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实际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多种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或摄影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或镜头捕捉劳动与自然的美好,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清洁等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成就,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高效培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乡下人家》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可以设计特色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劳动综合实践教育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乡间生活体验日”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前往乡村农田,亲身体验耕种、插秧、除草等农活,让学生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乡村农户的指导下,参与喂养鸡、鸭、鹅等家禽,了解家禽的饲养过程和劳动付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此外,从语文教学与劳动实践融合的角度,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指导学生简单编织篮子、制作稻草人等手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如此,教师将语文阅读指导与劳动教育相关综合实践融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劳动的乐趣,加深对劳动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联劳动教育需求,优化语文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重要载体,从语文劳动教育改革的视角,教师可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向学生家庭延伸。在具体设计作业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思考题、写作题或实践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摄影、视频制作等不同形式的作业,促进语文课程指导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如此,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中,适当地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能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习惯。
例如,在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作业设计环节,为了能提高劳动教育融合渗透效果,教师就可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设计多种创新作业,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实际开展作业教学和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可以设计特色劳动教育作业体系,如可以设计“观察记录”类型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或附近的一个小花园/菜园,记录每天的变化(如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界生命成长的奇妙,进而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故事创作”作业,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祖父的园子》中的小主人公,编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园子中劳动、探索的小故事。在此类作业中,依托文学创作,可加深学生对劳动乐趣的理解,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创造力。此外,教师从语文劳动教育的维度也可以设计“手抄报制作”创意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关于“家庭小菜园种植计划”的手抄报,包括种植作物选择、养护方法及预期收获。此类作业的设计和应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规划劳动过程,学习基本的农作物知识,培养责任感和计划性。教师在此过程中根据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需求,对语文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能借助多种创新化、趣味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巩固训练,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融合,促进全新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构建特色教育组织模式,引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劳动素养。鉴于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指导环节,教师应该探索劳动教育方法的全面创新,不断优化教育指导成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佳妮《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5期。
[2] 李金国、康兰芝《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问题表征与调适策略》,《小学语文》2023年第10期。
[3] 李景宏《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28期。
[4] 陆珊珊《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28期。
[5] 赵鹏程、郑国璐《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落实》,《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5期。
[6] 王小红《“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天津教育》2023年第28期。
[7] 宋全同、张秋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