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李晓茹摘 要:随着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新《课标》需要教师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应有效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难点,继而以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深入发展,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教学途径。除此之外,通过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进而优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以此促进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36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让语文学科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价值,而且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语文知识探究欲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其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要有效提高自身语文教学效果。通过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高水平的语文教学中推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2.有利于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氛围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科学习中。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式的语文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科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减少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导致教师无法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工作,使教师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1.教师缺乏教学认知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对于大单元教学的正确认知,认为大单元教学就等同于教材单元,从而无法进一步落实大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使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大单元教学认知,部分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大单元教学,进而造成语文教学的混乱,学生无法抓住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而影响到自身语文综合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2.单元内容较为分散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参考,部分教师没有深刻意识到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就此将单元内容逐一拆分进行教学,导致内容较为分散,难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语文知识框架,使学生无法探究单元之间的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单元整体学习意识的形成,影响了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除此之外,分散的单元内容使学生的语文整体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提炼不出单元教学的目标,容易造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迷失方向,继而降低了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效果。
3.教学模式枯燥单一
随着语文学科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都将发生改变。然而,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采用较为单一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降低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让学生无法充分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除此之外,单一的教学模式还让教学氛围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状态,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对语文学科产生排斥心理,甚至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继而阻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无法提高。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采取相关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此推进语文教学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除此之外,通过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还可以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继而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拓展,继而有助于自身的综合发展。
1.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底层逻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标志,能够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使教师能有序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科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明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由此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内容形成一定的了解,以此便于后续大单元教学的开展,帮助教师减轻一定的语文教学压力。与此同时,大单元教学目标要明确,这可以让教师更有条理性地开展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使教师能够减少一定的教学步骤,让整体教学流程变得更加精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所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学中,当学习到第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探究其中“乡村生活”的单元主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感受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深入感知乡村生活的淳朴与美好,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首先,教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示乡村生活的朴实与美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专注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从《古诗词三首》中探究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从《乡下人家》中感受农家不同时节迷人的风景,从《天窗》中体会乡村儿童借着天窗展开想象的乐趣,从《三月桃花水》中领略乡村田野的多彩春光,就此帮助学生对大单元教学主题——“乡村生活”形成一定的了解。
然后,教师根据所学的单元内容,向学生明确相关的大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会写26个词语。
第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通过文字描写的方式,想象和感受乡村生活的画面和趣味。
第三,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剖析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四,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就此让学生可以顺利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效。最后,教师根据相应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由此可见,通过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深入感知不同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以此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根据相关的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中锻炼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二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中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开展相关的大单元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名著方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教师构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整体教学氛围的活跃,让学生提高自身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关于四大名著内容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名著的独特魅力。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语文学习小组,以语文小组的形式开展后续合作探究性的单元活动。
然后,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
第一,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感受名著的魅力。
第二,深入剖析文本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句,探究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写作表达的方式。
第三,拓展阅读名著的其他故事内容,共同选取一篇喜欢的内容进行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
第四,记录自己阅读名著的感受,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向小组成员进行分享。由此,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名著故事,体会其中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共同编写的课本剧,让学生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名著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突出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进而在小组团队中拓展自己的语文思维,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3.设置大单元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同时,这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养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设置评价反思,以此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语文考核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由此,教师需要改变评价的方式,从整体的教学角度出发,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小组合作探究的表现,以此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对本堂课中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感兴趣。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的大单元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一: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感受名著的魅力。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反馈:同时阅读四篇课文的压力比较大,在阅读时难以消化具体内容,在陈述内容时逻辑不清晰等。对此,教师在下次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可能就需要考虑让学生先阅读前两篇课文。当发现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这一任务时,再进一步扩充阅读的篇章。以此类推,教师就可以全面了解自己设计的大单元教学方案是否适应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
可见,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有效反馈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案的重要参考数据。为此,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点评,也同样需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双向信息反馈,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两份评价表,一份为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一份为学生对语文课堂和教师的评价,以便教师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识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模式是必然发展的趋势。教师能够借此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效率,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做好铺垫。与此同时,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王兰《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知识文库》2024年第20期。
[2] 袁艺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11期。
[3] 陶玉叶《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