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融合,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别样”风采
作者: 赵传壮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受限于生活经验与感知能力,大部分学生难以了解古人、感知古代文化,为了让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这一窗口,多学科、多样化地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引领、指导学生们全面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主题、思想等,依托跨学科融合助力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异度空间”。本文从学科融合出发,探讨了文化传承、古诗词教学与学科融合,旨在通过跨学科教学将古诗词融入不同的学科情境之中,实现学生与古人对话,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更多“美”的体验。
关键词:学科融合 古诗词 跨学科教学 情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38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领略文化之美的途径。将古诗词与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对古诗词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别样”风采,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然而,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修辞手法,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其内在的情感和意境,而学科融合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融会贯通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科融合视角,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对古诗词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一、联动数学,理性思考
大部分人认为数学与语文差异巨大,实际上语文和数学是互通的,共同构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古诗学习方面,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古诗词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借鉴了数学的精确性和逻辑性,鉴赏古诗词时可以利用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方法,理性地解析古诗词。二是语文和数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古诗词的主旨大意和作者观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方法来辅助说明,进一步领略数学与文学的交融之美。
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倾向于感性认知,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意境是抽象、难以言喻的,古诗词鉴赏自然存在诸多认知难点,如情感的表达,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等。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古诗词联系起来,从思维、数字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景色来表达感情、古诗词背后蕴含着何种深意等等,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使之在数学思维抽象性、逻辑性的协助下深入鉴赏古诗词。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中,针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陆续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数字的意义】诗句中的“七八个”“两三点”的运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古诗,进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数字在诗中的具体意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说一说作者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与分析】比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描绘的月夜景色的区别,并用数学概念来表述这种差异,就两首诗中作者情感表达的不同展开探讨。(提示学生用画图或是制作表格的方式,将两首古诗中的月夜景色特征进行量化对比)
【情感与意境】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如:“为什么作者要用数字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星星和雨点?”“结合你晚上赏月的经历谈谈,这种表述有何独特之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利用数字来创作诗歌,由此从诗歌鉴赏拓展为诗歌创作、表达,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通过数学学科与古诗词的联动,借助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任务链,引领学生理性地解析古诗词,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探索和深度学习古诗词,进而深化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历地政联合,品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较多,常见的有诗人的出生地、古诗所描述的景色、诗人所出的年代、古代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小学语文在学科融合下,要主动、积极地将历史、地理、政治相关资源融入古诗词教学之中,在历史、地理、政治的辅助下为学生打造鉴赏古诗词的“异度空间”,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吟诗作词的年代、所看的景色、当时的处境等等,真正了解诗人,与诗人“对话”。
再者,部分小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症结所在,就是缺乏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自身阅历不够丰富,无法将自己代入角色中,深入品读、感受、体悟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毋庸置疑,将古诗词与历史、地理、政治学科融合,对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极为有利。同时,综合这些学科要素,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古诗词场景之中,借助历史、地理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源,直观地感知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问题,进而主动探讨作者情感、人物境遇等,同时,巧妙融入思政主题,引领小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作者相关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在切身感受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基于地理的协助、历史的感触、政治的领悟,学生对诗人所流露的情感理解得更为全面、自然,也能对古诗词产生更多全面、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感悟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浪淘沙(其一)》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言志诗,要让学生解读本首诗的核心观念,就要了解诗人刘禹锡当时的情况——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一度奉诏后还京后,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然而依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显然,若是不融入历史知识,不展开思政教育,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切实体会该诗所体现出的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
鉴于此,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介绍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具体境遇等,再给出地图,向学生们圈出作者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诗句说一说当时作者看着黄河,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写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此句,探讨作者如何利用短短十四个字,写出黄河的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然后,再让学生们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起点,进一步解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启发学生们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在此过程中,呈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猜一猜刘禹锡写出“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诗句反映出他对个人命运以及未来生活的态度。
最后,结合自身对《浪淘沙(其一)》诗句的理解,揣摩朗诵诗句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表达的态度,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启发,该如何向作者学习,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信念,并仿照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来反映自己的想法、感受。具体过程如下: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浪淘沙(其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社会文化的特点;引入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特点,为理解诗歌提供历史背景。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等,感受诗歌的壮阔景象,使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跨学科拓展】
1.展示黄河的地理特征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认识黄河的地理位置、形态特点等。探讨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2.深入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理解诗歌中的政治寓意。
3.思考诗歌中反映的诗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理想,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诗情画意,音诗互动
艺术与文学的内在联系极为密切。某种程度上而言,文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利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艺术。古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和音乐、美术之间的关系,自然可想而知。正因为文学和艺术都在探索美感和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将音乐、美术融入古诗词鉴赏之中,引导学生借助画、乐曲等各种途径,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意境之中,认识、理解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都获得发展。
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国古代很多古诗词都与画有关,如唐代张志和《渔歌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宋代李唐《万壑松风图》、元代吴镇《渔父图》等。同时,古诗词和音乐的联系更为紧密,不少音乐家会将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词调与音乐的节奏以及乐曲结构连接在一起,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古风乐曲就与此有关。因此,为了让学生又好又快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蕴与情感、精神与感悟,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搬进课堂,利用美术、音乐打造“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画和音乐的帮助下进入学习状态,走进诗词学习氛围之中,近距离地与作者“对话”,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例如,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确认读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出诗句中的画面,通过查阅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结合音乐和美术,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引领学生体会六月西湖骤雨的奇特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目标,在课堂上先播放与之相关的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与情感,并提供雨景图片和音乐、美术创作材料(如纸张、画笔等)、苏轼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资料等,使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展开“竞读诗题”活动,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竞赛的方式,读准、读通、读懂诗歌题目,引出“醉”字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从音乐、美术、诗词三个维度思考问题:“这首诗词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音乐感受?”“你能用绘画表达这种感受吗?”“作者借助哪些形象描绘了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这些景象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美术的体验,更多样、全面地思考真实的感受,借助这种提问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之美,借助音乐性、美术性发现、鉴赏古诗词的艺术美,从而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多学科知识、资源的整合下探索、解读、赏析古诗词。
最后,以古诗词鉴赏为主线,艺术创作为辅助,借助古诗词与艺术的融合,引领学生多元化学习与理解古诗词的方式,欣赏和演唱古诗词歌曲,创作与诗句内容贴合的画作,在音乐的韵律和旋律中,精准把握诗词的节奏和情感,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具体探索任务、学习要求如下:
【读通诗意】学生借助注释,初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小组交流,明确诗句的意思。
【品读诗句】圈出诗句中的景物,品读感悟,小组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想象画面】配乐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点评。
【音乐创作】播放雨景音乐,让学生尝试把古诗唱出来,切身感受音乐与诗句的契合,或是尝试为古诗配乐,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和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的配乐,并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善成果,轮流上台表演。
【美术创作】秉承“诗画合一”的原则,启发学生们在解读古诗的基础上,结合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美术创作。各小组学生自主选择一句诗句,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再进行小组互相点评,一边展示作品,解释创作思路;一边指正不足之处,共同探索创作与古诗相关的音乐作品或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诗配画展示】学生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西湖雨景的美;体会朗读的语调、轻重缓急,感受诗句的韵律美。由此,引导学生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拓展阅读,并针对其他诗词进行配乐、绘画,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古诗词与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别样”风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在学科融合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入手,综合利用多学科资源,打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之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在魅力,并共同构建出一个立体、多维的教学体系,切实体会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 陈书影《学科融合:打开古诗词的异度空间》,《文理导航》2024年第11期。
[2] 陈抒帆、景佳《古诗词文化在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教学中的综合探析》,《戏剧之家》2024年第26期。
[3] 王雯雯《学科融合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语文世界》2024年第26期。
[4] 张淑焕《学科融合,开展古诗词教学》,《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年第8期。
[5] 李鑫《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的逻辑、意蕴及实践路径》,《林区教学》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