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杨海燕摘 要: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明确而深远,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深刻的思想理解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吸收和理解语言知识,还要求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实践中,以此实现语言的转化和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他们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让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掌握阅读和写作技能。所以,教师要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考察,将两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和写作技能。然而,在进行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放在首位,以开放、交互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意识,从而对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进行科学实践。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1.以读促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他们可以学习到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这些知识和技巧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灵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他们可以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尝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并尝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以写促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写促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写作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阅读盲点和不足,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写作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需要对读过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盲点和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盲点和不足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阅读和理解相关的内容。
3.读写互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他们可以学习到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这些知识和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灵感和参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他们可以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尝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并尝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读写互动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他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正是以此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阅读是学生接触文学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在对优美词句的品味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这种感受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写作则是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通过写作实践,学生可以将阅读中的感悟和启示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种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正是以此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特长。有的学生擅长写作,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的学生对诗歌情有独钟。读写结合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会推荐更多优秀的作品,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喜欢写作的学生,教师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对于对诗歌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教师会专门组织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诗歌创作热情。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写作教学往往侧重于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写作素材的匮乏和词汇量的不足。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的写作质量下降,写作兴趣减弱。然而,当教师将读写结合教学法引入课堂,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法强调在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从这些文本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并积累大量词汇。他们可以学习到作者如何运用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如何运用句式来构建复杂的句子,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灵感和参考。同时,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他们阅读到优美的文本时,他们的思维会活跃起来,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灵感来源,使他们的写作更加生动和有趣。
4.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教育领域,读写结合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强调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法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帮助他们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1.围绕文本内容营造写作情境
以文本为中心,创设写作情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写作材料,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所以,以文本为中心,创设写作情境,就能避免学生作文内容的空虚,让学生在作文中融入多种感情。与此同时,以文本内容为中心构建作文情境,能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力,让它成为学生和作者进行交流的桥梁,保证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经历中,对作者的情感波动形成一个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阅读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景观、地理特点和人物情感。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以文本为中心的写作情境。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三峡”为主题,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文本中三峡景象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这样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创作。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三峡的山水风光入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三峡的历史文化出发,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仰;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三峡的人民出发,写一篇关于三峡人民勤劳勇敢的文章。通过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写作情境,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方向,从而提升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2.围绕阅读培养学生写作思维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敢写”逐步走向“会写”,这一过程需要在教学过渡中形成清晰的阅读和写作思维。为此,教师必须从多种不同维度解读文本内容,通过多维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丰富对文本结构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例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视角分析文本的整体结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阐述文本中谋篇布局方法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文本所表达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层次化问题,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构思的新颖独到之处,引导学生从文本构思中想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文本整体分析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灵感。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拓展,并能够主动摆脱传统的“开门见山”“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愿意主动应用新的思路延伸教学内容和创新写作结构,从而明显提升写作质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写作工作坊,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和分析优秀文本的构思方法和写作技巧。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文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3.利用开放性读写结合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和生活背景,所以,在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时,如果对某一部分的学生采取同样的写作标准,只能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改善。所以,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开放式读写结合的方式。所谓“开放性”,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同一作品,在有效阅读之后,才能真正地进入到写作的过程。在写作期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创作。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阅读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开放性的写作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藤野先生”为主题,写一篇自己对文本中藤野先生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这样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创作。有的学生可能会从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入手,描述自己眼中的一位出色的教师;有的学生可能会从藤野先生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出发,表达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从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写一篇关于自己眼中的一位有趣人物的文章。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写作过程,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方向,从而提升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4.开展主题式读写结合模式
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特点可知,每个单元融入的文章内容都属于同一类主题,如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融入的都是人物类文章,比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可以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措施时设定主题开展教学,比如,这一单元描述的都是人物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引入多篇人物类文章,并将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语句进行品味,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创作人物类文章。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人物描写的教学引导,可将引入课堂的每篇人物描写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并介绍每种写作手法所具有的优势,在学生应用的过程中将这种写作手法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并实施多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迅速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才勇《以读引路读写结合——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年第7期。
[2] 姚文婷《读写结合视域下初中语文“读写迁移”的教学难点与突破》,《教学与管理》2023年第19期。
[3] 刘会娟《读写联通 融汇共进——浅探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优化》,《中学语文》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