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双新”环境下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 曹亮摘 要:在“双新”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生活教育,应当引入丰富的生活研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灵活探究。教师在此环节应当引入地方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化的语文课程。同时也需要强化做中学、学中做,带动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探究。此外,教师还需要创造沉浸式的情景,给予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并引入语文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品质和效率。
关键词:生活教育 初中语文 意义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0
现阶段,在“双新”及生活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制定严谨细致的计划,基于资源整合,引入多元化的主题活动,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其在学习期间进行灵活探究,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一、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具备多方面的意义,从宏观层面讲,生活教育理念的融合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一步强化语文教学的迁移属性,引导学生在延伸探索、迁移互动环节中感受语文学习价值和乐趣。此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模式的束缚,避免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反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能够从生活角度入手,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情景活动课,可带动学生参与适应性学习。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师可以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游戏竞赛、户外旅行,带动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参与语文学术性探究,增强其观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此外,生活教育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真、善、美等积极情感,促进其德育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提升。总之,生活教育理论的融入是推动语文教学革新优化的重要举措,教师引入生活元素以及教育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双新”大环境下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引入地方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化的语文课程
在生活教育理论下,初中语文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应当给予学生良好的迁移学习体验,如果教师一味地参考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的内容和形式开展研学活动,不利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适应性。由于每个地区均具有独特的生活背景、文化习俗和人文社会环境,教师需完成对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将生活教育进行深层次融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为此,教师需深入研究和发现当地的优势资源,包含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活动等,并能从实践生活中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原生态民族特色的教学元素。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地方方言、文学作品、诗词散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并强化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带动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如观察植被、动物、自然环境,让学生基于观察内容,撰写日志或作文,将所见、所听、所思转化为语言文字,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入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结合地方文化习俗,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讨,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鼓励学生参与文化研学,以此来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生活教育期间应当引入地方优势教学资源,打造校本语文课程,依托特色化的语文教学资源,带动学生理解课程知识中的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首先在课堂上引入苏州方言,让学生尝试用苏州话朗读《苏州园林》中的经典语句。譬如读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几句话时,学生们在尝试用苏州方言朗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还体会到了苏州话的温婉细腻,加深了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教师还播放了苏州评弹片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苏州方言的独特韵味。之后,结合《苏州园林》中对园林美景的细腻描绘,教师组织学生前往苏州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引导学生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实地考察与写作,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苏州博物馆、虎丘塔等历史遗迹,结合《苏州园林》中提到的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引导学生探讨苏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博物馆中,学生们看到了苏州园林的历史变迁,了解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在虎丘塔下,教师组织了一场关于苏州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这一文化遗产。基于以上实践活动,教师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一本校本教材《苏州文化之旅——从<苏州园林>说起》。这本教材不仅包含了《苏州园林》的原文及解读,还融入了苏州方言、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多方面的学习资源。教材中还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苏州方言小剧场、园林摄影比赛、历史遗迹探访日记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强化做中学,学中做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通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建构核心素养。基于此,语文教师需深入理解并领悟生活教育的主题意义以及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任务来获取知识。同时,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通过生活实践,巩固和深化理解,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来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语文教师可创造生活化教学情景,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环境,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和感悟。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参与理实一体化探究,带动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深入思考,延伸文本的主题意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在此期间,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环节,教师应当基于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参与创作与实践,比如引入写作、绘画、表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最后在做中学、学中做环节,教师开展生活教育时也应当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比如引入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同学评价、自主评价,对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进行有效点评,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
例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于是设计了三个与《背影》相关的课堂任务活动。
任务一:感父爱
请在文本中找到令你感动的父亲的言行,说一说这些言行在平淡的背后有没有特别的地方?穿越时空,你想对朱自清的父亲说些什么?
任务二:绘父爱
文本中最令人感动的场景莫过于父亲攀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情景,请你根据文中对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创作一幅简笔画,要能表现出父亲努力的样子。之后比一比谁画得更好。
任务三:比父爱
我们的父亲同样是平凡而伟大的,请仔细回想生活中父亲给予你关心和照顾的点点滴滴,仿照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刻画你父亲的形象。写完后比一比,看谁笔下的父爱更细腻。
第一个任务旨在根据父亲平凡的言行让学生体会到寡言少语而付诸行动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接着让学生对朱自清的父亲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旨在让学生把内心的感动倾泻出来。第二个任务是抓住文本中最精彩最值得推敲的细节,让学生通过绘画去表达自身对父爱的理解,再现当时情景,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沉浸式体悟父爱,也是一次跨学科的实践学习。第三个任务落脚点在于写。写是教学的延伸,也是语言运用能力素养达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写自己的父亲,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实现审美创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创造沉浸式情景
语文教师在生活教育理论下应当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创造沉浸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沉浸式情景主要是通过模拟或再现某种生活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更加深入理解、领悟、体验所学知识。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直播来展示生活场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语言元素,如语言应用、语言思维、语言审美和文化意识。在沉浸式情景中,教师还可以基于现实生活,引入沉浸式角色扮演、角色转换和互动项目,增强其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可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基于生活模型、生活实例来开发具备正向迁移教学意义的情景。同时,教师需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引入不同的情景项目,为其提供个性化支持。最为关键的是,沉浸式情景还应当具备启发性,能够带动学生通过情景学习,延伸生活中的主题意义、核心价值,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孔乙己》期间,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为学生再现了鲁迅笔下的鲁镇酒馆场景,搜集了老式的酒馆图片,播放了茶馆里人们闲聊的音频,以及一段模拟孔乙己在酒馆中活动的动画视频。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旧时代气息的酒馆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当视频中孔乙己用迂腐的语言与人交谈时,学生们不禁发出笑声,同时也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同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孔乙己》文本的理解,教师还组织了一场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自愿报名,分别扮演孔乙己、酒馆掌柜、酒客等角色,通过模拟酒馆中的对话和场景,学生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还体验到了旧时代社会的冷漠与不公。在扮演孔乙己的学生试图用“之乎者也”与人交谈时,其他学生(扮演酒客)的嘲笑和冷漠反应,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孔乙己的孤独与无助;在演到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捂着盘子说“多乎哉?不多也!”时,那滑稽的样子惹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同时深切地感受到孔乙己既可怜又可爱的一面。
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讲到“我”给叔叔小费的场景处,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文中“我”十分珍惜亲情而父母无比冷酷时,可让同学们沉浸式体会且有感情地读出“我”的心理独白,并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文中的若瑟夫,我当时对叔叔和父母分别是什么情感态度?”
4.开展语文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通过实践研学这一过程,建立起对课程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同时,通过研学旅行来帮助学生尽快地达成语文学习的闭环,使其能够真正意义理解和领悟知识内核。研学旅行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提升语文能力,增强人文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精选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地点,教师可基于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主题,精选生活中所对应的旅行场所,包含文化遗址、博物馆、自然风景区、历史名城,相关区域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领悟语文知识的内在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研学旅行的地点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研学任务,比如,在参观历史名城时,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在浏览自然保护区时,要求学生进行语言审美创造,书写一篇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后感。
例如,教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红色文化,精心选择了研学地点,带领学生前往了位于本地的一个红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该纪念馆不仅保存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还通过展览和讲解,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这一地点与课程主题紧密相关,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在研学旅行前,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体的研学任务。他要求学生参观纪念馆后,撰写一篇关于革命历史的调查报告,内容要涵盖革命事件、人物事迹、革命精神等方面。此外,他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纪念馆中的展品和听取讲解员的介绍,进行语言审美创造,书写一篇关于革命精神的观后感。这些任务既符合语文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在研学旅行期间,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革命纪念馆。学生们通过观看展览、听取讲解、参观实物等方式,亲身感受了革命历史的厚重和革命精神的伟大。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总结和反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研学经历和收获,鼓励他们谈谈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传承,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完善现有的教学活动,整合生活教育理论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适应性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在生活中开展迁移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王屏萍、张婷《“互联网+”背景下“双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例》,《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第12期。
[2] 程颖仪《也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陈述——与王萍英老师商榷》,《语文月刊》2009年第6期。
[3] 陈小玉《浅谈新背景下的广东初中语文中考备考策略——以岭南师院附中东方实验学校初三月考二为例》,《考试周刊》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