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作者: 刘江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通过重组现行教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及加强师生互动五个方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教学质量 师生互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1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重组现行教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及加强师生互动五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运用课件,重组现行教材

1.整合主题内容,增强学习连贯性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的按时间或体裁分割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和连贯认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整合教学路径。以“春日赞歌”为主题,教师可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描绘春天的诗词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诗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例如,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可以先以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作为背景,然后逐一嵌入《钱塘湖春行》与《春夜喜雨》的诗句,通过动画效果让诗句随着画面的变换而缓缓流淌。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时,教师可设置问题链,如:“两首诗分别如何描绘春天的色彩与声音?”“两位诗人对春天的情感有何异同?”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被引导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对比其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手法运用的巧妙。这样的整合教学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还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化了对诗词的理解,拓宽了审美视野。

2.构建知识网络,促进系统学习

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另一大应用是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诗词的意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不同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如“月”“花”“雨”等提取出来,构建意象知识网络。每个意象下,再链接相关的诗词例句、解析及文化背景,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月”这一意象时,教师可先展示一幅月夜图景,然后链接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切换到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超链接功能,学生可以轻松查阅到关于“月”这一意象的不同解读和文化内涵,从而深刻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诗词的意象运用,还提高了他们对诗词文化的整体感知能力。

3.强化对比学习,提升鉴赏能力

对比学习是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为对比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对比。以《钱塘湖春行》与《春夜喜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两首诗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并排展示,方便学生直接对比阅读。在对比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如《钱塘湖春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展现春天的生机勃勃,而《春夜喜雨》则通过听觉感受表现春雨的细腻与滋润。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词,进行更广泛的对比学习。在对比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诗词的优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例如,有学生可能会发现,《钱塘湖春行》更注重视觉上的描绘,而《春夜喜雨》则更注重听觉上的感受,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鉴赏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对比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1.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资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性,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语文世界。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不再仅仅依赖于文字的描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高清视频和动态图片。课堂上,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们仿佛被带到了那片宁静的荷塘边,月光如水,荷叶轻摇,蛙声阵阵,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让学生瞬间沉浸在了那份静谧与美好之中。教师还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以闪烁、变色等方式突出显示,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等,这些动态的视觉效果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描绘荷塘美景的关键词汇。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法,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更在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2.借助互动技术体验情境,促进深度参与

互动技术为初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将文章中的关键场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然后邀请学生们上台,用电子白板上的画笔工具,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心中那个令人难忘的“背影”。这一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他们纷纷上台,有的画出了父亲蹒跚的步伐,有的画出了父亲弯腰捡拾行李的瞬间,每一幅画作都凝聚着学生对父爱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随后,教师又设置了互动问题:“文章中哪个瞬间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的互动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度参与了教学情境的构建,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3.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情境,提升学习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利用VR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桃花源”。学生们佩戴着VR头盔,仿佛置身于那个与世隔绝、美丽富饶的仙境之中。他们漫步在桃花林中,感受着花香四溢;他们走进村落,与村民们交谈,体验着那份淳朴与和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们对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和和谐社会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他们仿佛真的成为那个理想世界中的一员,对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同时,这种独特的体验也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在应用VR技术时,教师始终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他们精心设计了虚拟环境与教学目标的融合方式,确保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既能获得丰富的体验,又能保持身心健康。通过科学、合理的VR技术应用策略,初中语文教学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丰富教学内容

1.整合网络资源,深化课文理解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资源搜集工具,如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在线图书馆等。这些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文相关资料,包括背景知识、作者介绍、历史背景、文学评论等。以《出师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出师表》的写作背景等,将这些资料整合到课件中,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些补充资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视角,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在整合网络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学生。

2.融入多元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教学内容应涵盖广泛的文化元素。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融入多元文化的便捷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料,如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将这些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不同地域的春天习俗、春天的诗词歌赋,以及春天的艺术作品等,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这些多元文化的融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多彩,还让他们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文化探究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引入趣味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习的最佳驱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动画、视频、游戏等趣味教学资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成语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动画或视频生动展现成语故事与含义,使学生在观看中自然领悟。同时,设计成语接龙、猜谜等游戏,寓教于乐,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信息技术还支持制作互动性课件,如填空、选择、连线等题型,通过人机交互,增强学习参与感。这种趣味化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激发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优化展示,加速知识传递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呈现,助力学生深度理解与记忆。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注释、翻译及背景图片或视频,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更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加速了知识的吸收与内化过程。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为教学增添了新维度。教师设置超链接或按钮,学生可根据需求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或拓展知识,彰显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借助网络即时反馈,精准调整教学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即时反馈的革新,提升了教学效率。通过网络平台或教学软件,教师可实时收集并分析学生作业完成度、测试结果及课堂参与度等多维度数据,全面洞悉学生学习状态。在讲解知识点后,即时发布练习题,系统迅速反馈答案与解析,使教师能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掌握薄弱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强化或提供个性化辅导,确保教学节奏与学生需求同步。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促进了师生间的即时沟通,教师能迅速响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增强师生互动的深度与广度,构建高效、互动的教学环境,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3.设计互动课件活动,增强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互动性,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机遇。教师可制作互动课件,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活动。在《红楼梦》教学中,通过关键情节与人物关系图表及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在课件上实时标注与讨论,最后小组展示交流,此互动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度与兴趣,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思考,不仅丰富了学习体验,更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师生互动

1.构建线上社群,促进日常交流

信息技术为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工具,建立班级社群,为学生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在这个社群中,教师可以发布课文预习、课后复习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巩固已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阅读感悟,以及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社群的即时通讯功能,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这种日常的、即时的交流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新互动课件,增强课堂参与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具有互动性的课件,如设置问题回答、填空练习、选择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点击、拖拽等操作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水浒传》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包含人物关系图、事件时间线的互动课件,让学生通过拖动人物卡片或时间节点,来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3.实施个性化指导,精准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课堂参与度等,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所在,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辅导。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的资源,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方法,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燕《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12期。

[2] 胡巧红《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知识文库》2022年第13期。

[3] 陈荣磊《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天津教育》2021年第26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微信的初中语文学困生个别化指导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 A08YWLYG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