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任务群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卞晓叶

摘 要:语文任务群教学中,情境、任务、活动、评价四位一体,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大单元教学首先通过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连接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其次,统整文本关键点,搭建符合情境的任务框架;同时找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有梯度地推进活动;最后结合阶段学习的目标,注重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任务群教学的统整融合。

关键词:情境 任务 活动 评价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2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如何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如何设计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如何融合过程性评价,成为语文教师关注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合理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任务群教学旨在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任务学习,通过一个个逻辑关联的语文活动,嵌入与目标、活动相一致的学习评价,最终打通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语文实践的界线。实际上,情境是外在场域,任务是内在驱动,活动是实践形式,评价则是成果反馈,这四者有机统一于语文任务群教学之中,四位一体共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抓住“四点”,实现任务群教学的统整融合。

一、聚焦双线组元的勾连点,创学习情境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单元组织方式进行编排。每一单元的首页都编撰了单元导读。单元导读对两条线索都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人文主题是从文本内容和主题角度将几篇课文组合成为一个单元,是编排的明线。语文要素则是将语文知识、能力和方法串联在单元课文之中,是暗线。这个单元需要学生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在单元导读中清晰可见,构成了整个单元的导学系统。

在“双线组元”的编排体例下,语文任务群教学通过对单元文本的再度开发和整合,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到两条线索的勾连点,即以适宜的人文主题为切入口,整合语文要素在单元文本中的训练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学习情境,以整体推进的学习方式,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应该关注各单元导读,系统把握整本书的教学目标体系。其次,根据各单元不同的主题、语文要素等确立这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再根据单篇课文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单元所要求的并与本篇课文相匹配的语文知识渗透其中。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走进文本,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连接,把学习内容与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相关联,推进语文教学由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孙权劝学》四篇阅读课文及《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训练、“副词”“介词”的语法知识组合而成。“人文主题”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语文要素”方面要求学生学习精读,还要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首先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走近这些杰出人物,感受其精神光辉。但这些伟人与学生隔着时代的鸿沟,如果仅仅通过外在的活动形式,不去深入阅读,学生是无法真正深刻体会和理解他们身上的品质的。打破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厚障壁”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人物身上的非凡气质只有通过精读,圈点勾画,斟字酌句才能读出来,也只有将伟人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因此,必须在人文主题中渗透语文要素,聚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勾连点,通过精读文本,抓住人物描写,了解人物特征;借助关键语句、段落,揣摩品味文本的意义和语言表达的妙处,进而充分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与内在精神,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了解杰出人物的方式和经历,借助“先生”这一真实形象,创设“与先生同行”的学习情境,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之中,既可以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又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统整单元文本的关键点,搭任务框架

新《课标》要求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教材编写、单元组合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单元教材的共性特征,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勾连点创设了学习情境。任务群教学以情境为载体,将语文学习分解为一个个逻辑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

因此,单元学习任务框架的搭建首先应当与学习情境内在关联,符合学习任务群以及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更容易关注文体共性而忽略文本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模式化、程序化。但教材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之作,每一篇都有自身的个性特色,都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要关注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个性特色,在单元共性的学习重点中兼顾单元每篇文本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找准学习内容的关键点,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内在驱动中去习得知识、获得能力、生成情感、构建体系。

以七下第一单元为例,引导学生与先生同行,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成就先生一般的人生。但同时不能忽视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如《邓稼先》是通过科学家的视野写科学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典型事例、巧妙的结构等展现人物;《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连缀成文;《孙权劝学》则简略精当,人物语言言简意丰。每篇文章都呈现出不同的角度特色,每一位先生都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所以,在“与先生同行”的学习情境之下,确定了“走近先生”这一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深入走进不同文本中,感受不同人物身上共有的精神光辉和不同的个性气质,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熏陶,涵养气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围绕这一点,本单元任务活动的设计也需相应地多元化、个性化。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拓展安排了纪录片《先生》以及与杰出人物相关的资料,选材上的典型性和文本表达与单元文本有共同之处,同时设计“观看《先生》视频,探究叙事、画面对人物精神表达的作用”“深入研读课文,创作《先生》剧本”“制作《先生》特辑,再现人物精神”这三个活动,展现活动设计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三、激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促活动落实

为了让学习任务有效推进,教师要安排丰富连贯的学习活动。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建议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要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同样,在学习任务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也应关注到不同任务之间的关联,以及同类任务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任务推进中,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教师应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困惑、障碍或闪光点,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从而落实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

因此,基于这种差异性、连续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横向考虑本单元学习任务活动的逻辑关联,纵向关注整套教材整册书的编排体系,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资源的生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促进学习任务活动的梯度推进,促进学生思维由低阶逐步向高阶发展。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活动中,活动一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视频引入,让学生观看《先生》视频,独立完成表格并上传到平台上与大家交流分享,再修改完善提炼影片塑造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既充分调动学生进入全新单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成为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的桥梁,这一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观看视频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提炼任务共同点。

活动二让学生通读文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精读四篇课文,选取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片段作为拍摄的片段,完成表格并陈述理由,再创作剧本交流分享。活动二旨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把握人物特征和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训练,紧扣写作任务——写出人物的精神。同时要纵向考虑七上第三单元中的写作任务——写人要抓住特点,与本单元写作任务的差异性和连续性,整合七上、七下内容,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异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活动二相较于活动一有比较大的难度,主要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验,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

活动三要制作《先生》特辑,是对文本阅读的深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活动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甚至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制作,通过搜集资料,用微视频等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先生》特辑。钱学森先生说:“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这一活动指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逐级提高,促进活动有效落实。

四、兼顾过程结果的目标点,融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任务群教学评价采取将两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在任务活动推进的各个阶段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促进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学生在任务群教学中每一项任务活动的完成,教师都应及时运用适宜的评价方式,对其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反馈和评价。

在本单元学习情境之下,教师采取的学习评价要与目标的确立、任务的设计保持一致。任务群教学中可灵活运用评价量表进行学习评价。评价量表可分为综合性量表和指向性量表,综合性量表是在学习完一单元或一课后针对所有学习目标进行多主体评价的量表。而指向性量表则是针对某一学习任务、活动或某一语文要素进行的针对性评价的量表。任务群教学中将目标分解成学习点,设计评价量表;任务活动的推进过程中,以学习量表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任务终结时用评价量表反馈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灵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在《与先生同行》的单元学习中,每一活动后都有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活动一观看《先生》视频,完成表格并上传到平台上与大家交流分享,这是生生互评的方式,在与同伴交流中完善提升。活动二深入研读课文,创作《先生》剧本后同样需要同伴间互相交流,并且要根据同伴的作品在评价量表上给出评价意见,评价量表中设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指标有“依据课文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有相应的环境描写烘托氛围”“有丰富的人物描写手法衬托形象”,有利于学生合理评价,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学习。评价者分为自我、同学和教师,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当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引导点拨,嵌入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三需要学生把制作好的《先生》特辑发表在网络平台上,并向自己的父母、亲友、同学推介并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十分重要,不仅要进行教师评价学生、生生互评,还有亲朋好友的评价。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增强完成任务活动后的成就感,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的成长和进步,看到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任务群教学需要基于单元,聚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勾连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融于情境之中,营造适宜的学习场域。再通过关注整个单元的共性特点和单篇文本的个性特色,搭建任务框架,给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设计学习活动,有梯度地推进。最后,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四位一体共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

[2] 曹蕾《基于任务群思想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创新设计》,《人民教育》2023年第1期。

[3] 林艳《知特点 晓路径 明策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设计及实施》,《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6期。

[4] 闵慧《素养导向下的真实任务情境设计》,《语文建设》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