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趋势与实践探究
作者: 余秀清摘 要:“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业设计更倾向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其次,精简作业数量也成为主要趋势,不再追求大量作业,而是注重作业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思维发展也成为作业设计的关键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文化多样性也得到了重视,作业设计时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促进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鉴于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学生做作业积极性不强等问题,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探究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趋势,重在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减” 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趋势 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3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如何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确保学习效果仍然是一个挑战。作业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学习机会的减少,需要设计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作业来平衡这一问题。其次,学生在学习水平、学科兴趣和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是一个挑战,作业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更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作业,这需要更多的师资和时间投入。本文着重探究“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旨在满足新的教育政策要求,培养更具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学生,突破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趋势
(一)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的作业鼓励学生了解不同领域,培养综合能力,学生需要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跨学科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的内容,这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的知识传递和综合学习。“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趋势之一为跨学科融合,语文作业可以融入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元素。例如,学生可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使学习更加有深度和意义。
(二)精简作业量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如何围绕“减负”这一理念,精简作业数量,开展高质量语文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该背景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过多的作业可能导致学生匆忙完成,降低学习质量,精简作业数量有助于确保每项作业都能够有效完成,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学生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因此,“双减”背景下,精简作业量成为重要的作业设计趋势,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旨在营造更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环境。
(三)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这一趋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首先,语文作业设计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这包括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论证的评估以及文学手法的分析。学生被要求提出有根据的观点,并支持他们的论点。其次,作业可以包含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传统的问题—答案形式,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就观点进行论述。此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可以引入多样的写作任务,如辩论、评论、短篇小说创作等,这些任务能够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凸显文化多样性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也可突出文化性特征,引入不同文化的文本,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凸显文化多样性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种作业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趋势应以质量为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强调思维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使语文学习更加有意义和富有成效。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
(一)设计跨学科作业,积累学习经验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一种有益的实践是设计跨学科作业,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如地理、物理、美学、历史等,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一文章的历史背景等,将学生置于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还能够深入了解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实现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以《中国石拱桥》这一内容为例,具体作业设计如下:
选择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石拱桥,例如卢沟桥、赵州桥或潮州广济桥等。收集该石拱桥的历史、建筑特点、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
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该石拱桥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探讨其选址与建造的合理性。
结合物理学知识,分析该石拱桥的力学结构,包括桥梁的支撑体系、压力与张力等,探讨其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结合美学知识,分析该石拱桥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探讨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该石拱桥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其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总之,跨学科作业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其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这种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领域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分层精简作业,促进同步提升
“双减”政策下,作业数量的减少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精简作业的关键在于保持作业的质量。一种有效的实践是设计分层精简作业,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例如,在文学阅读作业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将学生分层,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业设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中提升自我,实现同步发展。分层精简作业的实践具有诸多意义: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挑战性但可完成的任务,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其次,避免作业过多导致的疲劳感,确保学生在作业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这种实践能够有效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
以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为例,将学生分为五个层次,作业设计如下:
1.基础层
了解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以及背景知识。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阅读层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找出文中体现科学与幻想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探究小说的科学性和幻想性,并阐述理由。
3.拓展层
对比其他科幻作品,分析《海底两万里》的现代性与独特性。设想如果你是尼摩船长,你会怎样经营自己的海洋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借鉴小说中所反映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
4.挑战层
探究小说中涉及的海洋知识,如海洋生物、海洋地理等。思考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并从多角度阐述人类应该如何对待海洋。分析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这种结合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5.评价层
对小说进行评价,如情节设计、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对小说中所反映的科学与幻想结合的文学手法进行评价。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以上分层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作业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学习。
(三)设计启发型作业,促进思维发展
“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设计应注重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种有益的实践是设计启发型作业,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回答标准问题。例如,可以给学生设计启发性问题,要求他们自行构建论点,并用文学作品或实际案例进行支持,这种启发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其次,这种启发型作业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作业设计如下:
1.阅读理解与思考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简要说明。
2.判断正误
( )孟子认为,只有经历磨难和挫折,才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实现逆袭和成功。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找困难和挑战,以锻炼自己。
( )孟子认为,过于安逸的生活会削弱人的斗志,使人变得软弱无能。因此,他提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舒适和安逸,以保持自己的战斗精神。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孟子认为,只要国民团结一致,国家就难以被外部势力所攻破。
( )孟子认为,明智的领导人和决策机制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强盛至关重要。因此,他主张领导人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英明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与分享
与3—5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享和讨论以下问题:你对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观点有何看法?你认为它们在当代社会中还有没有价值?你认为原文的论据是否充分支持论点?有没有需要补充或修正的地方?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道理?
4.思考辩证
深入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孟子的观点(作业要求:在这份作业中,研究一个国家避免亡国命运的条件,以及勾践灭吴国事件如何印证了孟子的某些观点)请结合相关知识和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国家的命运条件
根据你的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国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列举并详细解释这些条件。
问题二:勾践灭吴国与孟子观点的关系
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国家的治理和领导的重要性。根据你的研究,勾践灭吴国事件如何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观点?请提供相关例子并进行分析。
(四)设计文化型作业,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应强调文化多样性,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理解能力。一种有益的实践是设计文化型作业,如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例如,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并比较其中的文化特点和共通之处,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文化型作业的设计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
以《渡荆门送别》(李白)为例,作业设计如下:
1.阐述诗词的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荆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荆门在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结合注释及课外资料概括《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山水文化、离别文化、游子文化等,探究这些文化元素在诗歌中的表达和体现,并列举相关体裁的古诗词。
3.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探究李白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包括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的手法等,以及其在诗歌中的深层次意义和作用。
4.探究诗词的文化价值,重点探讨《渡荆门送别》在李白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唐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理解该诗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谌爱芳《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练习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究》,《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年第8期。
[2] 王蔚《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广州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3] 李树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为例》,《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17期。